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0篇 |
免费 | 295篇 |
国内免费 | 155篇 |
专业分类
13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贡嘎蝠蛾初孵幼虫迁移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对贡嘎蝠蛾Hepialusgonggaensis的初孵幼虫迁移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该初孵幼虫迁移与其习性、虫口密度、环境湿度、栖居场所、食料等因素均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CO2 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 ,以期对未来大气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降雨地区的小麦 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 .结果表明 ,随CO2 浓度升高 ,禾谷缢管蚜种群持续增长 ,但以CO2 浓度从 35 0 μl·L-1上升到 5 5 0 μl·L-1时增长最快 ;禾谷缢管蚜种群大小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各CO2 浓度下均以 6 0 %土壤水分的最大 ;当CO2 浓度从 35 0 μl·L-1上升到 5 5 0 μl·L-1时 ,6 0 %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最快 ;当CO2 浓度从 5 5 0 μl·L-1上升到 70 0 μl·L-1时 ,6 0 %和 40 %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相近 ,且高于 80 %土壤水分下的增长 .据此可以认为 ,随大气CO2 浓度升高 ,禾谷缢管蚜种群会持续增长 ,从目前至下世纪中叶的时间内可能是蚜虫种群增长最快的阶段 ,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幅度较大、小麦受害较重 . 相似文献
5.
2015年7~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1.50)mm(32.66~38.98 mm,n=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0.84)mm(2.85~5.75 mm,n=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0.74)mm(13.00~14.88 mm,n=8),颅高(6.36±0.24)mm(6.03~6.74 mm,n=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去泛素化酶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UCHs)在巴西橡胶树乳管泛素化过程中发挥的潜在功能,从巴西橡胶树中成功分离2个UCHs家族成员(HbUCH-L3和HbUCH-L5)的全长序列,开放阅读框分别长993、558 bp,编码330、18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UCHs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HbUCH-L3和HbUCH-L5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胶乳中表达丰度较低;HbUCHs重组蛋白的体外泛素化底物切割试验表明,HbUCH-L3和HbUCH-L5均具有水解泛素的功能。HbUCHs显著降低C乳清中总蛋白整体泛素化水平,且HbUCH-L3去泛素化酶活性高于HbUCH-L5。由此推测橡胶树UCHs在乳管中参与维持泛素化动态平衡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但具体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腕部尺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腕部尺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6例随访3-24月.结果:尺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3%.结论:正确了解尺管解剖与分型的关系,结合病史及体征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双向电泳的条件,建立适用于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方法:对毒管蛋白的提取、上样量及SDS-PAGE凝胶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乙酸提取法适宜于毒管蛋白的提取,对于pH3~10、17cm的IPG胶条,当上样量为0.75mg,聚焦70000Vhr,SDS-PAGE凝胶浓度为15%时,可提高双向电泳的分离效果,所得蛋白点清晰、数目达到1003个。结论:采用优化的条件进行双向电泳,能得到分辨率高、重现性好、完整的双向电泳图谱,为后续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短管黄毛牡荆新变种图1
Vitex vestita Wall. var. brevituba Z. Y. Huang et S.Y. Liu, var. nov. Fig. 1
A var. vestitae recedit folii magine caliato,dichasio axillare unico vel binato, 3-4-dichotomo,corollae tuba breviore, 6-7 mm longa, intus prope medio annulo albo-piloso, drupa minore, 6-7 mm longa,5-6 mm diam.
本变种小叶边缘具缘毛,聚伞花序单生叶腋,有时成对簇生,通常3-4次二歧分枝,花序梗短于、少为长于或等长于叶柄,花冠管较短,长6-7 mm,内面近中部具一环白色长毛,核果较小,长6-7 mm,直径5-6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50例5-8.5岁儿童根尖周炎患者感染根管73颗乳牙厌氧菌分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方法:采用K-B法。结果:89.04%(65/73)的患牙共检出厌氧菌150株,平均每例标本检出2.3株,常用抗厌氧菌药物替硝唑(TNZ)、甲硝唑(MNZ)对革兰阴性厌氧菌(产黑色素普氏菌,中间普氏菌,解脲拟杆菌,具核梭杆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林可霉素对革兰阳性厌氧菌(厌氧消化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则强于TNZ和MNZ,氯霉素(C)和乙旋螺旋霉素(AS)抗厌氧菌的作用则弱于前三者。结论:分析儿童乳牙根尖周炎感染根管菌群来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