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3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133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85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摘要 目的:探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到2020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共计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瘢痕面积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以及对照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经过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后,症状积分以及瘢痕面积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达到79.59%。将治疗有效的患者作为有效组(n=78),将治疗无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组患者的年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病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效组患者合并其它皮肤疾病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OR=18.225,95%CI:6.805~31.58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OR=7.090,95%CI:2.430~21.148)、焦虑自评量表评分(OR=1.022,95%CI:1.008~1.036)、病程(OR=3.049,95%CI:1.346~6.184)以及合并其它皮肤疾病(OR=14.318,95%CI:5.234~18.595)为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对凹陷性痤疮瘢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病程以及合并其它皮肤疾病会影响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对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2.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婷  吕一河  任艳姣  李朋飞 《生态学报》2020,40(23):8593-8605
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地表格局及植被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评估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政策优化的关键环节。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趋势变化,提出了量化区域植被恢复成效的新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成效的影响及其随时间产生的变化,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探索气候和关键社会经济因子对植被恢复成效的空间非平稳影响。研究结果刻画了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持续改善过程:截止2015年,黄土高原88.20%的面积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集中于陕北地区及山西省各县区。农村劳动力的下降使得植被恢复所受人口压力减缓,负影响由-0.95变为-0.86;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及社会经济因子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多年平均降水对黄土高原东部29.30%的地区影响最大,且为促进作用,平均温度是北部和西部风沙草地植被恢复成效的主导影响因子(占总面积20.93%);黄土高原中西部47.02%的地区则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当前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效果及关键影响因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93.
李明  毕江涛  王静 《生态学报》2020,40(4):1316-1330
为了解宁夏不同地区盐碱化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选择贺兰县红星村、惠农县黄渠拐子、燕子墩、庙台、平罗县银星村、分水闸、侯家梁、西大滩为研究样点,采集宁夏地区8个典型盐碱化土壤样品,0—2 cm和2—25 cm土层,共48份。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采样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同时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8个采样点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类。其中,变形菌门占总量的24.69%—56.44%;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在燕子墩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5)。0—2 cm土层,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燕子墩、红星村和分水闸这3个样点较高;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分水闸样点土壤中最高;2—25 cm土层,变形菌门与表层土具有相同趋势;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西大滩样点土壤中最高。在属水平,芽孢杆菌属是所有样点的优势属种。α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燕子墩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都显著低于其他样点。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在0—2 cm,全氮、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在黄渠拐子土壤中含量最高;含水量、pH值和电导率值在西大滩土壤中含量最低;K~+、Cl~-含量在燕子墩地区最高;2—25 cm,SO~(2-)_4含量在燕子墩地区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K~+、Cl~-、SO~(2-)_4和电导率值显著影响细菌多样性指数。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中含水量和电导率值是影响宁夏地区盐碱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4.
太浦河水体叶绿素a纵向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毛亚  童春富  吴逢润 《生态学报》2020,40(19):7084-7092
叶绿素a作为重要的水质指标,可直观的描述水体的营养状态。在随水流输送过程中,受沿程环境条件的影响,水体叶绿素a浓度会发生相应改变。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东太湖及太浦河沿线设置了固定采样站点,开展了水体叶绿素a的月际取样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东太湖至太浦河沿线叶绿素a浓度发生了明显的纵向演变,在东太湖叶绿素a浓度年平均为(15.341±2.329)μg/L,经过多个站点,到达金泽水文站时,浓度为(11.002±1.004)μg/L,整体上呈显著下降态势(P<0.05),但不同站点两两之间的对比特征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月份其纵向演变特征也有所不同。聚类及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表明其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差异性。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叶绿素a浓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为水下0.5 m处的光照强度(P<0.01);在2018年10月,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溶解氧也呈显著相关(P<0.05)。综合现有研究,水体叶绿素a的纵向演变受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需采用系统分析手段,探讨水质、降水、水力停留时间、流速和流量等多种因子对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的综合作用,以期为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奇  田韫钰 《生态学报》2020,40(2):416-427
城市的三维空间形态,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和空气流动,改变城市内部热环境,并可能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在三维空间上定量解析格局-过程-效应关系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城市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从城市三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研究角度,综述了城市三维形态的定量化研究进展;总结了城市三维形态对热环境以及空气流动、太阳辐射等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城市三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建筑与植被三维特征的综合表征,三维形态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其对设计规划的指导作用,并加强城市三维形态对热环境影响机理及其尺度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6.
西辽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亚  孙爽  胡克 《广西植物》2020,40(11):1563-1674
为研究西辽河流域植被生长特征及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文以2000年—2015年MOD17A3的年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以及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辽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近16年来植被NPP总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变化范围为156.89~260.90 g C·m-2·a-1,平均值为219.76 g C·m-2·a-1,空间分布呈“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 植被NPP变化斜率为-16.53~16.65,95.74%的区域NPP呈增加趋势。(2)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大小排序为草原>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草甸>针叶林; 西辽河流域固碳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栽培植被以及阔叶林,固碳能力较强的为针叶林。(3)生长在棕壤、褐土和潮土的植被年均NPP较高,生长在栗钙土和风沙土的植被年均NPP较低。(4)16年间植被NPP增长主要受降雨影响。气候暖-湿化及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了西辽河流域植被的生长。以上研究结果为后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调查河北省某大学学生每天水摄入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某大学15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调查对象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连续记录7 d内每次饮水的量。采用双份饭法与称重法结合的方式,测定调查对象连续3 d每天所吃的所有食物中水的含量。总水摄入量等于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之和。结果:调查对象总水摄入量为2 342 mL/d、饮水量为1 135 mL/d、食物水摄入量为1 174 mL/d,男性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食物水摄入量均高于女性(P<0.05),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均低于非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P<0.05),不同体表面积等级的调查对象其总水摄入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饮水量无显著差异。BMI等级以及腰臀比对调查对象饮水量与总水摄入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性别、BMI等级、体表面积、腰臀比、体脂率对调查对象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比例的影响均无显著性。结论:河北省大学生的饮水量偏少。水摄入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仅有性别、体重,还可能涉及到腰臀比、体成分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水摄入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为修订适宜饮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浓度不断升高的地表臭氧(O3)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目前, 高浓度O3对叶片光合气体交换、植物生长或生物量的影响已备受关注, 但有关O3对生态系统层次的研究还相对稀缺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文梳理了近40年来地表O3浓度及其影响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回顾了地表O3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手段和评估方法, 综述了地表O3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主要包括植物应对O3胁迫的响应机制、地表O3对粮食产量和作物品质、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群落结构和地下过程的影响及地表O3污染区域风险; 此外, 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 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建议利用先进的完全开放式O3熏蒸系统模拟O3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加强对地下生态过程的研究, 开展O3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研究; 关注O3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开展联网研究, 建立统一评价体系; 探索减缓地表O3污染的生态防控措施; 以期为地表O3污染生态效应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采用踏查法对罗霄山脉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 共采集标本5,100多号。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 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7纲20目72科218属672种, 其中幕阜山脉115种、九岭山脉168种、武功山脉77种、万洋山脉220种、诸广山脉193种; 新增罗霄山脉新记录属37个、新记录种514种。对罗霄山脉大型真菌物种组成分析表明, 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8科, 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73.36%, 为多孔菌科、蘑菇科、粉褶蕈科等; 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4属, 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55.36%, 包括粉褶蕈属(Entoloma)鹅膏属(Amanita)小皮伞属(Marasmius)等; 在该山脉发现中国特有属2个, 中国特有种46个。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评估表明, 罗霄山脉有食用菌133种、药用菌136种、毒菌87种, 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较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识别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流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以海南岛干旱区昌化江流域主要控制水文站宝桥站58年(1956-2013年)水文资料为基础, 采用肯德尔秩次相关等统计方法和GIS技术研究流域内降水径流的变化特点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 (1)降水和径流序列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但2003年后径流序列有明显下降。(2)应用有序聚类分析径流系数跳跃成分, 结果显示1989年和2003年前后发生了较大改变。(3)将1956-1988年作为无人类活动影响的基准期, 建立降水-径流关系, 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过程的影响, 表明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使昌化江径流量减小, 流域植被覆盖率减少使蒸发作用加大, 导致径流量降低。(4)2003-2013年人类的活动影响使得昌化江径流量大幅减少, 其中直接影响减少量63.5 mm, 间接影响减少量为53.7 mm, 总减少量为117.1 mm, 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对径流量下降的贡献率为13.9%。禁止砍伐热带雨林, 减少种植经济作物对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