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0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卫波宁  常子惠  张永娟  王素娟  德吉 《生态学报》2022,42(24):10241-10252
小花水柏枝(Myricaria wardii)为西藏特有物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三大支流河谷流域。为探索小花水柏枝种群结构及分布特征,在雅江三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和尼洋河流域设定15个样点,每个样点5个样方,测量小花水柏枝的基径大小,用径级大小划分年龄结构,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来描述种群结构,并使用种群动态量化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小花水柏枝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雅江三大支流小花水柏枝种群径级结构均为底部狭窄中部膨大的非典型金字塔结构。动态指数显示三大支流小花水柏枝种群均为增长型但增长趋势不明显,并且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抗干扰能力较差。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显示三大支流小花水柏枝种群存活数量和生命期望随着径级增大逐渐下降,三大流域小花水柏枝种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整体呈现不稳定的状态。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表明缺乏幼苗是导致未来小花水柏枝衰退的主要原因,且预测年楚河和拉萨河小花水柏枝种群将更快进入衰退期,尼洋河流域小花水柏枝种群衰退期较晚。同时,幼苗所占比例与居群所在地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因此高降水量的尼洋河流域更适合小花水柏枝的生存。然而此环境的小花水柏枝种群数量对干扰较敏感,建议在雅江三大支流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小花水柏枝种群幼苗保护,保护和改善小花水柏枝种群生境,以维持其种群的天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 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 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下游干流, 大型底栖动物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 水生昆虫密度下降, 其他类群密度上升; 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密度呈下降趋势, 捕食者和撕食者密度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水深和平均流速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总结了不同类群的分布模式: 寡毛类与摇蚊类均喜深水缓流, 两者适宜水深流速范围差异不大; 腹足类喜水浅缓流, 适宜水深与流速范围均较窄, 而双壳类则相反。其他水生昆虫类、多毛类和钩虾类适宜水深范围较宽, 流速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研究和水库生态调度等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莲鱼复合种养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及该养殖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019年春季至秋季, 对江西井冈山地区莲鱼种养、莲单种和鱼单养3种种养模式的水质及浮游生物开展了季节调查, 结合当地生产经营, 分析了不同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生态足迹。研究表明, (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3种,其中绿藻56种, 蓝藻21种, 硅藻16种, 裸藻3种, 隐藻4种, 金藻2种, 黄藻1种。复合种养模式水体的水质均处于轻污染-无污染状态, 优于单种和单养模式, 且优势种存在季节性差异。(2)冗余分析表明, 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莲鱼复合种养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总磷(鱼单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硝酸氮(莲单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不是影响该复合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3)莲鱼复合种养经济效益为25200元/公顷, 介于鱼单养和莲单种模式之间, 但其产生每万元利润的生态足迹最低, 为4.48 hm2, 是鱼单养模式的80.9%, 莲单种的33.2%。江西井冈山地区的莲鱼复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益、低生态负荷的综合种养模式, 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马尾伸筋草(Lycopodium fargesii Hert.)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马尾伸筋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8个化合物,综合利用NMR、HR-ESI-MS等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α-芒柄蜡素(1)、26-去甲-8-氧化-α-芒柄蜡素(2)、serrat-14-en-3β,21α,24-triol(3)、serrat-14-en-3β,21β,24-triol(4)、1,20-eicosanediol(5)、二十三烷(6)、glycerolmonolinoleate(7)、glyceryl linolentate(8)、3-(4′-formylphenoxy)-4-methoxybenzaldehyde(9)、芹菜素(10)、对羟基苯甲醛(11)、香草酸(1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3)、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1-酮(14)、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15)、8-acetoxy-5-hydroxyumbelliprenin(16)、trans-4-hydroxy-2-nonenoic acid(17)和正十烷硫醇(18)。化合物1~18均为首次从马尾伸筋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对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98μM。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氮素浓度和形态与木薯花青素产生和积累的关系,基于氮素胁迫能够在拟南芥等植物中促进花青素产生的研究结果,以木薯品种Arg7为研究对象,研究木薯无菌幼苗在添加了(1)40 mmol/L NO3-+20 mmol/L NH4+,(2)40 mmol/L NO3-,(3)20 mmol/L NH4+,(4)0.4 mmol/L NO3-+0.2 mmol/L NH4+,(5)0.4 mmol/L NO3-,(6)0.2 mmol/L NH4+,(7)1 mmol/L(N),(8)5 mmol/L(N),(9)9 mmol/L(N),(10)13 mmol/L(N)10种氮素浓度和形态的MS培养基中生长40 d的农艺性状,以及对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诱导和花青素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木薯品种Arg7无菌幼苗在添加有40 mmol/L NO3-+20 mmol/L NH4+,40 mmol/L NO3-和20 mmol/L NH4+的MS缺氮培养基中生长至40 d,没有观察到花青素产生;与40 mmol/L NO3-+20 mmol/L NH4+处理条件相比,在40 mmol/L NO3-条件下的株高和初生根根长没有显著差异,但初生根根数显著减少,而在20 mmol/L NH4+条件下其株高、初生根根长和初生根根数都受到极显著抑制;木薯品种Arg7无菌苗在含有0.4 mmol/L NO3-+0.2 mmol/L NH4+,0.4 mmol/L NO3-和0.2 mmol/L NH4+的MS缺氮培养基中生长至40 d,3种处理条件下的木薯茎秆和叶柄中花青素积累明显,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被诱导表达;与40 mmol/L NO3-+20 mmol/L NH4+条件下相比,在0.4 mmol/L NO3-+0.2 mmol/L NH4+,0.4 mmol/L NO3-和0.2 mmol/L NH4+条件下的株高、初生根根长和根数极显著降低,而花青素含量极显著增加,且花青素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呈负相关关系(R2=0.96)。由此表明,木薯品种Arg7无菌幼苗植株中花青素的诱导表达只与氮素浓度有关,而与氮素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996.
鲹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9种鲹科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3种鲹科鱼类的相应序列采用Clustal W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了终止相关序列的主体是TACAT与其反向互补序列ATGTA以及一系列保守序列(CSB-F、CSB-E、CSB-D和CSB-1、CSB-2、CSB-3),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同时在康氏似鲹控制区的5′和3′两端发现重复序列。以尖吻鲈作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鲹科鱼类分为鲹亚科、鰤亚科、鲳鲹亚科和鰆鲹亚科4个亚科,各自形成单系群;鲹亚科与鰤亚科形成姐妹群,鲳鲹亚科再与他们聚在一起,鰆鲹亚科处于鲹科鱼类的基部,与前面3个亚科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997.
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 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 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 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 H2/mol 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 H2/mol葡萄糖。  相似文献   
998.
对卡德丽亚兰种子非共生萌发条件及萌发过程中原球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离子浓度培养基(KC、RE)利于卡德丽亚兰种子萌发;适宜种类和浓度的激素(1.0mg/LBA和0.1mg/LNAA或1.0mg/LKT和0.1mg/LNAA)对种子萌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细胞学研究表明:卡德丽亚兰种子萌发过程的本质是未分化胚细胞团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形成原球茎,原球茎出现极性,随之分化形成芽端分生区,最终形成实生苗。  相似文献   
999.
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 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 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 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 H2/mol 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 H2/mol葡萄糖。  相似文献   
1000.
壳聚糖温敏凝胶是一种新型的可注射、在体固化的载体材料,该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呈生理中性的溶液状态,在37℃左右可由溶液转变成水凝胶。该水凝胶对大分子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但对小分子药物缓释效能极差。 为制备同时缓释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ecombined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 2, rhBMP-2)和抗菌药物氯己定的功能性壳聚糖温敏凝胶,将小分子药物氯己定先与β-环糊精制备成包结物,再将rhBMP-2与β-环糊精/氯己定包结物共混于壳聚糖温敏凝胶中,通过HAAKE粘度测量仪,对比加入目标药物前后系统的流变学性质,并且分别通过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量目标药物的体外释放性质,温敏凝胶系统的流变学性质几乎未受加入药物的影响。而氯己定从凝胶系统中释放的速度大大减慢,药物持续释放可保持1月以上。同时,rhBMP-2也获得较好的缓释效果。 通过先行环糊精包结共混的方法,成功制备同时缓释rhBMP-2和氯己定的功能性温敏凝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