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7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02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浙江金华不同城市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2004年10-11月对金华市市区8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231只,隶属3门8纲20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双尾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正蚓目、等足目、柄眼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在土壤动物研究中,群落复杂性指数(C)比Shannon-Wiener指数(H′)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且能修正不同类群个体数对多样性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显示了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聚类以及排序的结果显示,8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可以分为6大类:草坪类、草地类、新植草坪类、无草本层的人工林类、有草本层的人工林类和灌木林类。  相似文献   
992.
1株新分离的人两歧双歧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分离的人两歧双歧杆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人两歧双歧杆菌对11种抗生索的敏感性,通过在双歧杆菌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来确定MIC值。结果该菌株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利福平非常敏感.对氨基糖苷类、黄胺类表现出较强抗性。结论该菌株对11种抗生索的药物敏感性与国内外其他文献所报道的结果一致。但该菌株带有一22kb大小的天然质粒。需进一步研究质粒与其耐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NCC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检测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产ESBLs菌株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40.2%(92/229),产ESBLs菌株以尿标本多见,对6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89%以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77.2%、1.1%和21.7%,对亚胺培南极其敏感,耐药率为0%。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发生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对小鼠皮层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代谢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上清中分别加入50、100、200、500、1000、2000nmol/L的神经酰胺,分别作用0、1、4、8、12、16、24、36h,测定LDH浓度,计算其代谢率和漏出率。结果可显著改变乳酸脱氢酶(LDH)在细胞内外的分布,随神经酰胺作用时间的延长或剂量的增加,细胞外LDH含量显著升高,但神经酰胺对细胞总LDH代谢无影响。结论神经酰胺可增加LDH漏出率,但对细胞总LDH代谢无影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建立以重组外膜蛋白为基础的钩端螺旋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以基因重组技术获取重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以该蛋白为抗原,特异的钩体抗血清进行ELISA方阵滴定、交叉性试验、阻断试验,并对北京地区的70份犬血清使用建立的ELISA方法以及德国Virion公司的全菌体钩端螺旋体ELISA试剂盒进行相互验证。结果方阵滴定试验确立以100ng/孔为抗原包被浓度,1∶160为血清稀释度。交叉性试验具有广泛性、阻断试验标明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两种方法数据经χ2检验,两者检出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重组LipL32蛋白具有结合活性。初步建立了以重组LipL32蛋白为抗原的钩端螺旋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治疗后牙及齿槽位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德红 《生物磁学》2005,5(4):70-71
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是以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颌、闭锁颌为特征的一类错颌畸形。安氏Ⅱ类2分类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以及其临床治疗的独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疾病亚型特征基因挖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表达谱的疾病亚型特征基因挖掘方法,该方法基于过滤后基因表达谱,融合无监督聚类识别疾病亚型技术和提出的衡量特征基因对疾病亚型鉴别能力的模式质量测度,以嵌入的方式实现特征基因挖掘。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40例结肠癌组织与22例正常结肠组织中2000个基因的表达谱实验数据,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疾病亚型特征基因挖掘方法,方法的优势在于可并行实现疾病亚型划分和特征基因识别。  相似文献   
998.
应用超薄切片和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受蚕豆萎焉病毒2(BBWV2)中国分离物B935侵染的豌豆(Pisumsativum)叶细胞中线粒体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感病细胞线粒体增生并聚集于细胞质的膜增生区周围。体积增大,形状畸变,一些线粒体内含有类结晶包涵体。病叶细胞与健康对照之间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等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形状因子(PE)、周长指数(CI)、比表面积(Rsv)等参数随不同病变阶段而有变化。在线粒体周围及线粒体之间的网格结构可被BBWV2金标记抗体特异性标记。推断为正在组装的病毒粒子。子代病毒形成结晶体和管状体,有高密度的免疫金颗粒标记。上述研究结果提示BBWV2引起的细胞线粒体异常变化与病毒复制组装有关。聚集线粒体的外膜粘连面可能是病毒粒子组装部位。一些线粒体内的类结晶包涵体可能代表了某种蛋白质异常积累。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黄鳍鲷 (Sparuslatus)为研究对象 ,利用GeneRaceTM 技术 ,从其肝组织中克隆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 Ⅰ )cDNA ,并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研究了半胱胺盐酸盐 (Cysteaminehydrochloride)和LHRH A对其肝组织IGF Ⅰ基因表达的影响。黄鳍鲷IGF ⅠcDNA全长为 84 0bp ,编码 185aa多肽 ;序列分析表明 ,黄鳍鲷IGF 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金鱼的同源性为 75 8% ,与牙鲆的同源性为 86 5 % ,与同属鲷科的黑鲷同源性高达 10 0 % ,证明鱼类类胰岛素生长因子是非常保守的 ,E区域分析结果表明黄鳍鲷IGF Ⅰ属Ea 4型。在饲料中投喂CSH、LHRH A等添加剂 ,实验组黄鳍鲷鱼种的相对生长率、垂体GH含量、肝脏IGF Ⅰ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 :CSH、LHRH A能促进黄鳍鲷生长激素的合成和IGF Ⅰ基因的表达 ,从而促进鱼种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00.
蛙类衰退是过去二十年来全球许多地区倍受关注的问题, 澳大利亚似乎是衰退的热点地区。当前研究所形成的主流假设是, 真菌Bat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引发的壶菌病导致蛙类种群衰退。我们在毗邻农业和城市发展区的天然未开垦林地内, 用陷阱捕捉三个与大面积临时湿地相连生境中的蛙类。作为这项庞大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观察了壶菌流行病, 确认了这类真菌的感染率。在各年份中, 该地蛙类中仅斑点草蛙(Limnodynastes tasmaniensis) 有些个体因此类病症死亡, 尽管该种的若干近缘种亦是该地蛙类的一部分; 病疫流行的证据仅见于其中一个年份。在所有具有典型壶菌病症状死亡的动物中, 仅22%的动物表皮受真菌感染。虽然种群中存在壶菌病, 我们认为这不是影响种群内个体死亡率的近因。根据这一观察, 我们质疑B. dendro batidis 是蛙类死亡主要原因假设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