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3篇
  免费   761篇
  国内免费   156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RDA技术寻找肝再生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WX  Wang SY  Wei HD  Yang XM 《生理学报》2000,52(4):277-277
利用表达性差异显示分析 (RDA)技术 ,研究大鼠 2 /3肝部分切除后 1h肝组织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建立了大鼠 2 /3肝部分切除术后 1h再生肝组织选择性表达基因EST库。该库约含 3× 10 4 个独立克隆 ,其中 95 %以上的克隆含有插入片段 ,长度约 2 0 0~ 70 0bp不等 ,对随机挑出的 5 2个克隆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中大多数基因与肝再生调控相关 (38/5 2 )。 10株未报道序列经RNA杂交证实 ,其中 6株与肝再生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核编码的育性恢复基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胞质雄怀不育现象涉及线粒体基因组中的不良基因与核编码的育性恢复基因的相互作用。文章介绍了有关恢复基因对线粒体CM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式、恢复基因定位和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3.
家蚕耐氟性差异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玉银 《昆虫学报》2000,43(3):271-279
对不同蚕品种的耐氟性、ACPase的氟敏感性、蚕品种耐氟性机理的研究表明,在供试蚕品种中以浙农1号的耐氟性最强,杭 8的耐氟性最弱;家蚕Bombyx mori血淋巴ACPase活性与蚕品种的耐氟性无明显关系;氟对蚕的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细胞的ACPase活性都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氟添食浓度的增加ACPase活性降低,但超过一定浓度的氟添食,血淋巴ACPase活性反而有一个回升的过程,这个转折点出现可能的浓度及回升的幅度与蚕品种的耐氟性有关;细胞化学研究发现此转折点的出现是由于高浓度氟引起细胞结构的破坏而导致蚕体组织细胞内的ACPase大量向血腔释放的结果;氟敏感性蚕品种杭 8在很低氟量添食即可引起中肠组织细胞的ACPase大量向血腔释放,使血淋巴中的ACPase活性大幅度上升,随后ACPase活性受到完全的抑制;耐氟性较强的蚕品种浙农1号则在较高的氟含量添食时才向血腔释放ACPase,且血淋巴中ACPase增高的幅度小,在很高的氟量添食时全面抑制中肠ACPase活性。氟对不同品种ACPase活性影响的差异被认为是家蚕品种耐氟性差异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94.
一氧化氮在长时程增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ng ZH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2):140-142
长时程增强(LTP)是神经突触可塑性和突触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学基础,但有关LTP的形成机制仍存有争论。普遍认为LTP的维持需要逆行信使的参与,本文就NO作为逆向信使以及其在LTP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5.
矮杨梅鲜叶的酚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云南产矮杨梅 (MyricananaCheval.)鲜叶中分离了 10个酚类化合物 ,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为 :杨梅素、杨梅素 3-O -α -L -阿拉吡喃糖甙、杨梅素 3-O - β -D -半乳糖甙、杨梅甙 (即杨梅素 3-O -α -L -鼠李糖甙 )、山奈酚 3-O - β -D -葡萄糖甙、 (- )表没食子儿茶素 3-O -没食子酸酯、 (- )表儿茶素 3-O -没食子酸酯、原飞燕草素B - 2、原飞燕草素B- 2 3′ -O -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酸。  相似文献   
996.
对小麦及其4种近缘属间禾草进行了长时间 (0.5~5.7年, 个别8.6年) 的愈伤组织培养,在继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在染色体倍性低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2n=2x=14)及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2n=2x=14) 倾向于数目的增大;染色体倍性高的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2n=6x=42) 趋向于数目的减少;而倍性居中的羊草 (Leymus chinensis, 2n=4x=28) 既有增大也有减小;染色体倍性最高的高冰草 (Agropyron elongatum, 2n=6x=70) 最为稳定,但也有减少的趋向。愈伤组织的胚性主要与二倍体及亚二倍体的总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97.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 结果表明:在5个材料 (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IR26)中共获得了29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其中R1代有24株, R2代有5株。在R1代, 共获得2*!368株再生植株, 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1.02%(0.96%~1.08%)。在珍汕97B和泰引1号R2代各发现一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植株。出现不育株系的频率分别为2.22%和1.89%。水稻花粉败育类型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同时, 还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一现象,在IR26和明恢63 R1代再生植株中, 各发现一株嵌合体。在泰引1号和珍汕97B R2代再生植株中分离出不育株。在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中, 基因型的差异是主要的,在所试10个材料中,除农垦58s、IR24、泰引1号和珍汕97A,都有雄性不育变异株产生。外植体的脱分化对产生雄性不育变异是必需的, 在这一过程中,2,4-D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也随之提高。雄性不育变异频率在R2代高于R1代。  相似文献   
998.
加强农作物抗病虫性研究的基本途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态势及抗病虫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入开展农作物抗病虫性研究的基本途径。内容涉及抗病虫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农作物种质抗病虫性鉴定和评价,抗病虫鉴定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作物抗病虫性机制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多抗性优良新种质和品种(系)的培育和创造,抗病基因快速分析体系的组建及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保持与提高等。  相似文献   
999.
神经营养素3(NT-3)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是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同源物,体外实验表明NT-3和BDNF能促进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存活,但是NT-3和BDNF在脊髓中的生物学作用和定位分布还不十分清楚。本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NT-3和BDNF的免疫阳性反应物在大鼠脊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呈NT-3样免疫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分布于脊髓的后索、侧索和前索中;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主要见于脊髓前角,少数见于脊髓后角。BDNF位于大鼠的脊髓前角动物神经元;在脊髓Ⅱ板层中还可见较多的BDNF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终末。提示NT-3和BDNF在维持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亲和层析、凝胶过滤法以及X型蛋白酶消化结合制备电泳分别提取纯化大鼠FN及FN细胞结合片段(120 KDa FN-f),后经生物素标记后,用亲和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大鼠肝星状细胞(HSC)FN受体(FNR)表达及调控。结果显示,生物素标记的120KDa FN-f与FNR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原代培养5d、7d的正常大鼠HSC表达FNR较培养1d、3d的明显增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可上调大鼠HSC表达FNR,全反式维甲酸(atRA)则下调细胞因子再激活的HSC表达FNR,并呈剂量依赖性。本建立了检测FNR的一种新方法,即配体(120KDa FN-f)-受体(FNR)亲和细胞化学方法,该方法能反映FNR的总体水平及活性状态。同时初步探讨了影响大鼠HSC表达FNR的因素,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