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5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武汉东湖5个不同湖区的浮游生物群落DNA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并探讨了DNA指纹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筛选的9条随机引物共扩增210条大小为15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3.3%.各站点平均有42条谱带,其中Ⅳ站最多(53条),Ⅴ站最少(35条).Ⅰ站的PO4^3--P、TP含量最高,Ⅴ站的NH4^+-N、TN、NO2^--N含量最高,Ⅳ站各理化因子含量均低于其他站点,站点间COD、碱度、硬度、钙含量差异不大.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基于RAPD标记的浮游生物群落指纹将5个站点划分为两类:Ⅰ、Ⅱ、Ⅲ站聚为一枝,Ⅳ、Ⅴ站聚为另一枝.这与湖区主要理化因子的聚类结果一致.说明东湖不同湖区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其环境理化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物种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林隙各区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及物种多样性随林隙级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从林隙中心区到非林隙区,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生态优势度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均匀度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变化趋势.林隙各区的物种多样性在林隙面积为200~300 m2时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93.
外源钙对不同钙敏感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钙不敏感型番茄品种(江蔬1号)和钙敏感型番茄品种(L-402)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钙对其根系活力、钙调素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比值及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钙调素(CaM)含量随介质钙浓度增加而增加,不敏感品种江蔬1号高于敏感品种L-402.根系活力、生长点和真叶chla/b比值在低钙强度下(1和4 mg·L-1)以江蔬1号显著高于L-402,在充足供钙时(100 mg·L-1)L-402显著高于江蔬1号,表明江蔬1号品种具有较强的耐低钙和光胁迫的能力.对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活性来说,在三个钙浓度下敏感品种L-402的POD、CAT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江蔬1号,降钙使两酶活性升高,SOD酶活性下降,且L-402下降的幅度高于江蔬1号,表明低钙造成的胁迫对L-402品种影响较大,江蔬1号较耐受缺钙胁迫.  相似文献   
994.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的幼苗对光能的利用与耗散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生长于100%、25%和8%光照条件下的热带雨林先锋树种团花、演替顶极阶段的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和中下层树种滇南风吹楠幼苗的光合能力及光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响应。与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相比,团花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从光能分配对光强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光强的增加,3个树种幼苗叶片吸收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减少,分配到热耗散的比例增加,光能在光化学反应与热耗散之间的分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两个种相比,100%光下的团花幼苗将较多的光能分配到光化学反应中,热耗散较弱且未达到饱和。过剩光能少,没有引起长期光抑制,绒毛番龙眼和滇南风吹楠将叶片吸收的较多光能分配到热耗散中,但生长于100%光下的幼苗过剩光能仍然较多,导致幼苗遭受长期光抑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更新对光环境的要求与这些幼苗对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光环境下紫椴幼树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从冠形、侧枝和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角度对天然更新紫椴幼树的树冠结构进行了论述,认为紫椴幼树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强光通过抑制主干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分化,庇荫则通过抑制1级侧枝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再分枝.随着光照水平的降低,紫椴幼树的数量叶片密度显著降低,且叶片逐渐集中于冠上层.林冠下的紫椴幼树通过这种侧枝和叶片的分布格局,在形态上提高其对光的截获能力在适度庇荫环境中,紫椴幼树垂直生长采取演替先锋种的"避荫”对策,侧枝生长采取中等耐荫种的"掠光”对策;在弱光环境中,紫椴幼树则采取典型的忍耐适应行为.这种树冠结构的变化是提高紫椴幼树对光的截获能力的一种有益适应.  相似文献   
997.
种子沉积的质量常常涉及种子扩散作用者(如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对生境和微生境的选择以及种子沉积的形式(如种子埋藏).然而,很少的研究涉及到种子在离开母树后被这些动物沉积在何处.在四川省都江堰一个实验林场的2个林分(次生林和原生林)内,通过追踪用带编号的金属薄片标记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种子的命运,研究了贮藏种子的啮齿动物对种子沉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个林分内,80%以上的种子被很好地埋藏在0~60 mm深的土壤中,而小部分种子则被放置在地表(但有少量落叶遮盖).小型啮齿动物喜好在灌丛下或灌丛边缘贮藏和取食种子,可能是在这样的微生境下它们在觅食时将遭遇较小的捕食风险.研究还发现,贮藏点的微生境分布随贮藏点等级而逐渐变化:在两个林分内较高等级的贮藏点(如次贮藏点和三级贮藏点)比初级贮藏点有更多的种子被贮藏在灌丛下或灌丛边缘.这表明,啮齿动物对油茶种子的埋藏可能更有益于种子的存活、萌发以及幼苗的建成.啮齿动物将散落在母树下或其附近的油茶种子扩散到不同的微生境,这可能有利于他们遭遇到更多的适宜环境而萌发,实现幼苗补充.  相似文献   
998.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幼苗的建立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树木实生苗的建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东灵山地区调查了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实生和萌生幼苗在几种典型的植被类型中的空间分布以及辽东栎一年生实生幼苗在1个林窗梯度上的建立。选择几种典型的植被类型,研究辽东栎实生幼苗和萌生幼苗在森林中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在不同植被类型中辽东栎实生和萌生幼苗的密度存在空间差异,实生苗密度随幼苗年龄增大逐渐降低,种群的更新主要依靠萌生苗完成。在1个落叶阔叶林中选择1个林窗,在不同梯度(即林窗中间、林窗和树冠连接处,以及树冠下)上,播种辽东栎坚果,第二年秋季调查实生幼苗的2个生长指标和出苗率。结果显示,林窗对一年生实生幼苗的生长高度有影响。幼苗高度在林窗中比在树冠下大;林窗对辽东栎幼苗最长叶片长度和幼苗的出苗率没有影响。说明辽东栎实生幼苗的良好生长需要阳光比较充足的生境条件。本项研究结果建议,对辽东栎种群的更新,应该适当择伐一些较大个体,使森林形成一些林窗或林中空地,以利于辽东栎实生幼苗的建立,这样才能使辽东栎种群通过实生苗进行更好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999.
沙丘区植物植冠储藏种子的活力和萌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10种植物的植冠储藏(成熟后在植冠中保留至翌年5月)种子的活力及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典型沙生植物(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植物)沙蓬、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植冠储藏种子80%以上具有活力,而非典型沙生植物的植冠储藏种子有活力的不足80%,甚至在30%以下;典型沙生植物的植冠储藏种子表现出“速萌型”的萌发特征.植冠种子库使典型沙生植物种子的脱落延迟到风季结束、雨季来临的时候,而且此时的种子活力较高、萌发迅速.植冠种子库是典型沙生植物适应流沙和季节性干旱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香果树为我国Ⅱ级野生保护植物,由于原生境中香果树种群的数量迅速减少,目前已濒临灭绝,种群亟待恢复。研究了武夷山不同海拔的香果树种群种子雨、种子库及其幼苗存活现状,目的是阐明不同海拔地区的香果树种群自然更新的动态过程,寻找其更新脆弱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为香果树自然种群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819、980、1 140及1 301 m)的香果树母树为中心,在其周围(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布设种子雨收集框和土壤种子库样方,连续观测种子雨和种子库的动态,并对不同地表覆盖物中种子萌发及幼苗数量进行观测和记录。结果表明,武夷山香果树种群种子雨持续时间近2个月,尤其是11月底至12月中旬为种子雨高峰期;随着海拔的上升,香果树种子总密度以及虫蛀种子密度均显著降低,但千粒重以及饱满种子密度则有所增加;香果树土壤种子库为瞬时种子库,其水平分布以母树南侧和西侧种子密度较大,母树北侧种子密度最小。香果树种子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于枯落物和苔藓层;3月时香果树土壤种子库中存留的饱满种子仅占种子散布后1.80%,而1年实生苗存活率为6.18%,土壤种子库的损耗是其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同地表覆盖物对香果树幼苗的存活产生显著影响,枯落物及苔藓层的幼苗死亡率显著高于土壤表面。建议清理林内枯落物及苔藓,增加林内裸露土壤的面积,减小地上草本的盖度,以减少种子霉烂、虫蛀的几率,增加香果树实生苗胚根与土壤接触的几率以及改善光照条件,促进香果树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