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951.
低毒河豚鱼毒素的提取和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含毒量低的棕斑腹刺豚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甲醇、乙醇和乙酸、水等四种溶剂对低毒河豚毒素的提取技术和检测方法。通过动物中毒实验和薄层层析法快速检测技术相结合,从中进一步研究出了低毒河豚鱼毒素提取的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将解决鱼类综合利用的问题,有利于推动我省人工养殖业的大发展。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溶剂提取的河豚毒素均能引起动物中毒死亡,死亡症状与文献报导的河豚毒素中毒症状一致;在薄层层析板上均呈现黄褐色斑点,且展距相同,经紫外扫描的结果分析,四种溶剂提取的河豚毒素在含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乙酸作为溶剂提取河豚毒素的效果最好。同时用薄层层析较快和很准确地检测出提取物中河豚毒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952.
水生呼肠孤病毒为感染水生生物的一类呼肠孤病毒。自Meyers等1979年首次报道水生呼肠孤病毒的分离,迄今已分离鉴定出40余株水生呼肠孤病毒。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一样,水生呼肠孤病毒主要通过呼吸肠道感染宿主,导致出血病及肝脏与胰腺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  相似文献   
953.
人肺癌细胞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与失巢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Northern印迹、Western印迹和DNA梯形片段方法 ,研究 8株不同细胞类型的人肺癌细胞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与失巢凋亡 (anoikis)的关系 ,并分析在此过程中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 ,PKB)和粘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 ,FAK)的作用。发现 8株人肺癌细胞PTEN均有mRNA表达 ,且mRNA水平比较接近。但PTEN的蛋白质水平不一致 ,其中 95C、95D和A1株的PTEN蛋白未检测到 ;A549、A4、A7和L1株的PTEN蛋白有表达 ,但较低 ;而H460 株的PTEN表达较强。PTEN缺失的 95D和高表达的H460 细胞株中PTENcDNA序列分析均未发生片断缺失或点突变。RNA稳定性分析表明 ,95DmRNA稳定性较H460 明显下降。在无血清且去粘附培养条件下 ,高表达PTEN的细胞株H460 可被诱导发生失巢凋亡现象 ,在 10 %血清培养条件下可保护其免于失巢凋亡 ,而PTEN缺失的 95D等和其他PTEN低表达的细胞株却没有发生诱导失巢凋亡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PTEN表达可降低PKB的磷酸化 ,下调FAK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提示各种人肺癌细胞株中PTEN蛋白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TEN参与了失巢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4.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955.
记述了采自台湾和云南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切翅蝗属Coptacra stal2新种,即台湾切翅蝗C.aiwanensis sp.nov.和云南切翅蝗C.yunnanensi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956.
不同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大斑芫菁生长发育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游  雷朝亮 《生态学报》2002,22(11):1859-1865
在室内人工饲养大斑芜蓄,研究了不同温度、土壤台水量对大斑芜蓄生长发育及其卵的孵化串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大斑芜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土壤台水量的要求有所不同,1—6龄幼虫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和土壤台水量依次为:32.6℃、6%;35.6℃、6%;36.3℃、6%;38.0℃、6%;35.6℃、6%;38.0℃、7.1%,蛹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7.1℃、6%。卵孵化率最高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4.0℃、12%,卵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3.2℃、7%,  相似文献   
957.
斑腿蝗科精小管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对斑腿蝗科 3 5属 4 6种的精小管形态进行了度量描记 ,并应用SPSS软件对上述种类的精小管量度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斑腿蝗科精小管形态在属内种间具有稳定性 ,在亚科级阶元具有其各自的特征 ,可作为亚科间比较的一项有用指标。其中 ,稻蝗亚科精小管较短小 ,接近于蚱总科及蝗总科癞蝗科等原始类群 ,显示其原始性 ;板胸蝗亚科较为进化并与秃蝗、裸蝗亚科具较近亲缘关系。斑腿蝗亚科各属间精小管形态变异较大 ,但以梭形至杆状为主 ,显示其较进化的特点。本文结果初步表明 :作为一个方面的分类学性状 ,蝗虫精小管形态可以作为属上高级阶元的比较特征。  相似文献   
958.
针对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染色体标记匮乏的问题,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位了眼斑拟石首鱼的18S rDNA、5S rDNA和端粒序列。结果显示, 眼斑拟石首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 仅有1对18S rDNA位点, 位于第1对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 有2对5S rDNA位点, FISH信号强度不等, 强信号位于第8对染色体的近着丝粒端, 弱信号位于第3对染色体的臂间。端粒FISH信号出现于所有染色体的两端, 但表现出染色体两端信号不平衡的特点, 着丝粒端FISH信号明显强于远端信号。这一特点为判定染色体的方向提供了便利。结合其他石首鱼的核型数据可以推断, 2n=48t的核型及单对近着丝粒分布的18S rDNA位点是石首鱼的共同祖征; 在石首鱼进化过程中, 曾发生活跃但不影响宏观核型的小规模重排。研究结果丰富了眼斑拟石首鱼染色体的辨识标记, 并为研究石首鱼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59.
井上蛀果斑螟是云南石榴上的一种主要蛀果害虫.为明确石榴不同品种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5±1) ℃、光周期15 L∶9 D、相对湿度(70±10)%条件下,系统观察了井上蛀果斑螟在甜绿籽、厚皮甜沙籽、甜光颜、酸绿籽和酸沙籽5个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并组建了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井上蛀果斑螟在5个石榴品种上的卵期、幼虫期、蛹期、雄成虫寿命、全世代历期及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预蛹期、雌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总成活率、单雌产卵量及雌雄蛹质量存在显著差异,除幼虫存活率外,均以酸绿籽种群较高,厚皮甜沙籽种群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生命表参数表明,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为酸绿籽种群显著高于甜绿籽、甜光颜和酸沙籽种群,但与厚皮甜沙籽种群差异不显著;平均世代周期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种群加倍时间为酸绿籽种群显著小于其余4个品种.5个石榴品种中,酸绿籽和厚皮甜沙籽较适宜井上蛀果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960.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GXAS07-6-1及其3份F_1染色体组成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份F_1材料为GXAS07-6-1的真杂种;父本GXAS07-6-1的染色体众数为62条,其中30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2条来自甘蔗属割手密,核型分类属于1B,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GXASF_108-2-17、GXASF_108-2-22、GXASF_108-2-32的染色体数目为78~80条,其中69~71条来自甘蔗属,9~11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份F_1的核型分类分别属于2B、1B、1B,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父本GXAS07-6-1及3份F_1材料中均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蔗茅属斑茅染色体在亲子间传递过程存在丢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