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900-1500 m),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夏季与冬季),揭示驱动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海拔1400 m区域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最强,微生物活性最高。冬季表现为海拔900 m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最强,活性最高。(2)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特征的研究表明,夏季与冬季中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是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且夏季碳源利用程度高于冬季。(3)冗余分析表明夏季和冬季戴云山南坡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受土壤环境因子驱动,解释量分别为72.63%和44.12%,均高于地形因子的解释量。(4)土壤温度和全钾含量等因子是驱动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和坡向是驱动冬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海拔和季节变化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3.
袁换欢  王智  徐网谷  游广永  张建亮 《生态学报》2022,42(18):7321-7335
东北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高度敏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研究表征生态环境变化的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是制定政策、改善生态环境的理论基础。基于此,利用遥感区域分析和地面实证分析对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区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通过重要性指标定量阐述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982-2015年的植被呈退化趋势(-0.02/10a),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均呈增温趋势分别为0.13℃/10a、0.16℃/10a和0.20℃/10a,而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6.3 mm/10a)。植被NDVI随云量的增加而降低(R=-0.21),并且显著负相关占总面积的24.98%。NDVI随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增加而增加(RTMN=0.01、RTMN=0.02和RTMN=0.04)。潜在蒸散对NDVI的影响存在差异,降水量在200-400 mm NDVI与潜在蒸散显著负相关(占总面积18.60%),400 mm以上显著正相关且占总面积16.01%。降水量与NDVI正相关(R=0.03),其中显著正相关占总面积的19.55%,显著负相关仅占总面积的5.31%。降水量是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以及鄂温克族自治区西部植被(草地)的主导影响因子,云分量是东部林地的主导影响因子。此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因子(家畜密度和开垦面积)对NDVI的解释率高于温度和降水,并且人类活动的平均重要性指标(VIP人类活动因子=2.48)高于气候因子(VIP气候因子=0.80),气候因子中的降水解释率和重要性均高于温度。因此,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林草交错区气候呈变暖变干旱趋势,而人类活动因子对植被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合理调控农牧业是改善林草交错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4.
tRNase Z是一种参与tRNA前体3'末端加工的核酸内切酶,根据氨基酸残基数目分为长型(tRNase ZL)和短型(tRNase ZS)两类.细菌只有短型,而真核生物既可以有短型也可以有长型,并且绝大部分真核生物只有一个长型.为了研究短型tRNase Z和长型tRNase Z的功能保守性,分别构建表达编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短型tRNase Z(BsuTrz1)、人短型tRNase Z(ELAC1)以及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短型tRNase Z(TmaTrz1)的酵母低表达载体,并转化tRNase ZL温敏型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进行互补救活实验.结果显示,与粟酒裂殖酵母tRNase ZL(SpTrz1)相比,ELAC1能在37℃完全救活酵母tRNase ZL温敏型菌株,而BsuTrz1的救活能力略弱.但具有不同底物特异性的TmaTrz1则完全不能救活.此外,催化活性受损的ELAC1组氨酸模体突变体(ELAC1-H62A和ELAC1-H64A)救活酵母tRNase ZL温敏型菌株的能力极大受损.这些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人的tRNase ZS能替代粟酒裂殖酵母的tRNase ZL,并且这些蛋白具有功能保守性.这些实验进一步支持了长型tRNase Z基因是由短型tRNase Z基因复制后序列进化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95.
双酚A 对雄性大鼠抗氧化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成年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5个双酚A染毒剂量组(200、50、5、0.5、0.0005 mg/kg)和1个对照组,连续灌胃染毒8周,并监测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此外,提取肝脏组织RNA,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肝脏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2(prdx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50 mg/kg及200 mg/kg剂量组的动物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慢,自4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染毒结束时,其体重分别为对照组的90.52%和91.61%(p<0.05),而其它低剂量组间则无明显差异;大鼠血浆GSH-Px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5 mg/kg以上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组血浆SOD水平虽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显著性;此外,大鼠肝脏组织prdx2 mRNA水平随双酚A剂量增高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其在最低剂量组(0.0005 mg/kg)即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酚A可造成大鼠抗氧化酶系统失衡,导致氧化损伤效应,prdx2可能是反映其氧化损伤敏感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96.
山东结缕草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统计,山东结缕草属优势群落47 000 hm2,其中结缕草30 000 hm2,中华结缕草9 000 hm2,大穗结缕草8 000 hm2,资源十分丰富.在详细论述其抗旱、耐瘠、抗盐碱和适生范围广泛的生态分布后,提出了采籽、挖草皮铺建人工草坪的经济值和生态效益,并建议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97.
使用1987—2011年Landsat TM/ETM+稠密时间序列数据,以南京市老山林场和紫金山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Ledaps预处理系统生成地表反射率数据集,采用植被变化追踪模型(VCT)得到南京城市森林的干扰及恢复历史数据库产品,并对产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空间一致性为65.4%~95.0%,VCT产品监测森林干扰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2个研究区的森林干扰和恢复随着时间变化波动明显,干扰变化规律相似,但森林恢复规律明显不同.紫金山的森林覆盖率小于老山林场,但总体上,老山林场的森林干扰率和恢复率大于紫金山.  相似文献   
98.
99.
植物个体发育问题,很早以来就引起了学者和农业实际工作者的注意。虽然学者们很早以前就已经肯定了在高等植物生活周期中有几个主要的年龄时期,可是对植物个体发育所进行的研究,仍未能超出描述科学的范围。只有在19世纪末,尤其是在20世纪前半叶,由于农作学蓬勃的发展与加强,以及由于物理、化学、生理、生化和植物遗传学的发展,才取得一系列卓越的发现,使得剧上高等植物个体发育原理接近实现。关于这一津津有味的问题,在理论阐述与实际研究上,我国的科学当然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0.
植物硝酸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硝酸还原酶的特性 硝酸还原酶(NR )是植物中显著的诱导酶之一,易被诱变得到突变体。酶结构复杂,田多个亚基组成;含有不同组分酶,其活性易受体内外因素影响,为氮素代谢的关键酶,影响农作物的总氮和蛋白氮水平,与作物的耐肥性有密切关系。该酶同时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在植物的其他代谢过程中,如能量代谢、铁离子同化与运转、水分胁迫、光呼吸、氯离子还原、分子O_2的分解释放等也有重要作用。NR在植物基因表达、蛋白质分子基础研究和植物代谢途径及调控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52年埃文斯(H.Evans)和纳松(A.Na-son)在红色链孢霉中最早发现NR,次年又在高等植物中发现,此后发现NR广泛分布于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