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蜻蜓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大治  郑哲民 《昆虫知识》2005,42(2):123-127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在近些年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已出现了几十种分子遗传标记。该文简述了酯酶同工酶电泳、核酸序列分析以及AFLP、RAPD、核酸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蜻蜓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2.
中国小叶春蜓属研究(蜻蜓目,春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小叶春蜓属中国的4种及1亚种,描述了其中1新种.间纹小叶春蜓,新种Gomphidia interruptistria sp.nov.(图1~11)正模♂,云南省勐腊县瑶区,海拔1 000 m,2004-07-28,查岭生采.模式标本存放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文中附有该属在我国的种检索表.新种与G.k.kruegeri及G.k.fukienensis相似,其主要区别见表1.词源:新种的背条纹和领条纹,以及背条纹和肩前上点均完全间断,故取名间纹小叶春蜓.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LC-MS/MS)法检测人头发中利培酮(RIP)及其代谢物9-羟利培酮(9-OH-RIP)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同位素内标氘4-利培酮(RIP-d4)及氘4-9-羟利培酮(9-OH-RIP-d4),流动相A为10 mmol/L醋酸胺溶液(甲酸调p H值为4.0),流动相B为乙腈,A/B=70/30,流速为0.3 m L/min,等度洗脱4.00 min。色谱柱为安捷伦Zorbax SB C18(2.1×50 mm,1.8μm),柱温30℃。准确称取20 mg丙酮清洗过晾干剪碎成粉末的头发样本,加1N氢氧化钠(Na OH)超声2 h,等量酸中和后,加200μL1N氢氧化钠溶液及5.0 m L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提取涡旋1分钟,3000×g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在40度水浴下氮气吹干后用100μL流动相复溶,进样2μL经LC-MS/MS检测。MRM监测离子对:RIP:m/z 411.2→191.0,9-OH-RIP:m/z 427.2→207.1,RIP-d4:m/z 415.2→195.2,9-OH-RIP-d4:m/z 431.2→211.1。结果:利培酮及9-羟利培酮线性范围分别为0.5-25 ng/mg,0.0025-0.15 ng/mg,提取回收率均70.0%,方法回收率均在85.0%-115.0%之间,线性r均0.999,精密度和重现性RSD均1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采用LC-MS/MS法检测人头发中利培酮及9-羟利培酮含量的方法,该法快速、简单、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4.
2009年9月在广东省南岭采集到5只森林型蝙蝠,其鼻孔突出成短管状,背部毛棕褐色,前臂长34.3~36.8mm;核型为2n=44,FN=50.经鉴定为蝙蝠科管鼻蝠亚科的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i),为广东省翼手类分布新纪录.用蝙蝠超声波接收器(Anabat Ⅱ)录制并分析其回声定位声波,为FM型.中管鼻蝠...  相似文献   
95.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一块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实验样地,2013年7月利用标记重捕技术调查了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变动及其扩散规律。结果显示,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总数为1505.13±1184.90,平均种群密度为4.79头/m2,平均存活率为0.7605,平均迁入率为0.5488,平均新增数量为741.72头。沙蒿金叶甲扩散距离主要集中在距中心点0-900 cm之间,但在100 cm范围内扩散的个体最多;扩散方位主要集中在东北方向,向其他方位扩散数量相对较少。沙蒿金叶甲的扩散规律与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沙蒿的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6.
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干旱荒漠草原区、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及流沙人工封育区3 类生境共9 个样地, 于2012 年4 月-9 月以巴氏罐诱法对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及其对生境的指示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获得标本3737 号, 计10 属17 种。Rarefaction 曲线接近渐进线, 表明采集强度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尖尾东鳖甲Anatolica mucronata(占总个体数的29.27%)和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占25.82%)的个体数量最多, 波氏东鳖甲Anutolica potanini(占15.68%)和谢氏宽漠王Mantichorula semenowi(占12.44%)次之, 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1.671), 相应的群落多样性各指数也都最高, 其次是流沙人工封育区, 干旱荒漠草原区最低。利用指示值法筛选了不同生境的特征指示种, 结果显示泥脊漠甲Pterocoma vittata hedini(指示值为98.36%)、突角漠甲Trigonocnera pseudopimelia(指示值为100%)和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指示值为85.71%)对干旱荒漠草原区具有指示作用。蒙古漠王Platyope mongolica(指示值为100%)、弯齿琵甲Blaps femoralis(指示值为71.43%)和多毛宽漠甲Sternoplaxsetosa(指示值为91.91%)对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区具有指示作用。谢氏宽漠王(指示值为94.41%)对流沙人工封育区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7.
2007年1月,位于日本大阪府埽市的世界第一座以废木材为原料.利用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乙醇的商业化工厂——“日本生物乙醇关西乙醇制造事业所”举行了开工典礼。日本环境大臣若林出席了此次开工典礼。含3%从废木材中生产的乙醇的汽油将提供给汽车加油站。在原油价格上涨和生物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产业化迅猛发展的生物乙醇终于也开始在日本投入了商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8.
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7—9月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5个不同样地,主要以巴氏罐诱法结合网捕等采集方法对各样地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得甲虫标本1 896号,分属17科,其中拟步甲科数量最多,占25.58%;叶甲科次之,占20.99%;肖叶甲科、芫菁科和瓢虫科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它们共同构成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白芨滩样地地表甲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丰富;长流水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马鞍山样地的物种数、个体数量和与此相应的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显示白芨滩样地和大泉样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长流水样地与磁窑堡样地相似性程度较高,马鞍山样地与其他4个地点差异最大。表明生境类型差异性与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密切相关;荒漠化环境治理使地表甲虫栖息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增大,从而增加了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
2007年1月,位于日本大阪府埽市的世界第一座以废木材为原料.利用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乙醇的商业化工厂——“日本生物乙醇关西乙醇制造事业所”举行了开工典礼。日本环境大臣若林出席了此次开工典礼。含3%从废木材中生产的乙醇的汽油将提供给汽车加油站。在原油价格上涨和生物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产业化迅猛发展的生物乙醇终于也开始在日本投入了商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0.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5 年7~11月,1996 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 对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6 群次, 按群体大小和结构可将羚牛群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 种类型。在野外记录到的家群共32群次, 混合群15次, 社群47次, 聚集群2次, 独牛50 次。家群的成员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 在羚牛各类型的集群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是构成其它类型的羚牛群的基本单位。混合群的成员或是以家群为核心混杂以多只亚成体组成、或全部由亚成体和性成熟不久的年轻成体组成, 是介于家群和社群之间的一种集群方式; 其形成与羚牛幼仔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习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关。社群是由多个家群构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群体, 在各季节中出现的比例均很稳定, 是羚牛群栖的主要形式。聚集群仅见于夏季, 是临时聚集的一种不稳定的集群类型, 其形成与采食和繁殖活动有关。独牛是羚牛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 繁殖季节出现的频率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