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武汉东湖的浮游绿藻、甲藻和隐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1年9月至1982年8月间,每月定期从东湖的2个采集点,共采得24号东湖标本。经鉴定有绿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藻类共91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有1个新种,1个新变型,以及11个种,1个变种和3个变型为我国的新记录。在鉴定的这些种类中,有12种是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常见的种类,占整个绿藻种数的14%。一年内各个月中多次出现的种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常见的种类就占将近半数。鼓藻种类和数量很少。优势种类主要以蓝藻为主,这些特点都说明与东湖的富营养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
早在1879年,Joseph就描述了Peridinium stygium的配子融合现象.之后的近八十年中,对甲藻生活史中是否存在有性生殖一直存在着争论.直至Von Stosch(1964)报道了Ceratium horridium和C. cornutum有性生殖核配的详细过程后,甲藻的有性生殖才得到公认.迄今,至少已在15属30种甲藻的生活史中观察到有性阶段.    相似文献   
93.
封面说明     
夜光藻(Noctilucascientillans),属于甲藻门、夜光藻科、夜光藻属(动物学中也将它归入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腰鞭毛虫目,称为夜光虫)。单细胞,球形或肾形,直径可达0.15~3mm。有眼点,没有细胞壁,它的腹面有1条纵沟,也称口沟。沟内有1条退化的鞭毛。沟的一端有口,在口旁有1条具有摄食功能的粗大触手。细胞质在细胞中央聚集成一团,并向四周成很多细条状散出。细胞核位于中央的一团细胞质中。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性的异养生活,以捕获硅藻和桡足类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物。夜光藻具有很强的发光能力,为海洋中最普遍、最常见…  相似文献   
94.
大亚湾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TFO采泥器于 2 0 0 1年 8月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 6个采样点 8— 18cm柱状沉积物样品 ,分层研究了甲藻孢囊在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在 35个沉积物样品中共分析鉴定出甲藻孢囊 4 8种 ,其中自养型 2 0种 ,异养型 2 8种 ,优势种类为锥状斯氏藻。每个样品中所分析鉴定的孢囊种类数为 12— 2 9种 ,孢囊的香农—威弗种类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eaverDiversityIndex,H′)为 0 6 1— 4 13,并且在 2— 4cm层次处 ,随深度的增加 ,两者均有一个明显上升趋势。除鱼类养殖区的上表层较高外 ,孢囊丰度大多为 10 0 0— 2 0 0 0cysts/gDWt,最高为 2 38× 10 4cysts/gDWt。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 ,最高丰度为 5 0 3cysts/gDWt,同时表层沉积物中高密度的亚历山大藻孢囊为该藻赤潮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种源 ,而且也是该海域贝类体内冬季PSP毒素积累及高含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
中国沿海甲藻包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眠包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们对于甲藻种群的生存、延续以及扩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能够形成休眠包囊的甲藻大部分时间以包囊的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因此研究包囊有助于揭示甲藻的物种多样性.根据沉积物中甲藻包囊的种类和数量还可以追溯各海区的富营养化历史,以及重建古海洋环境.本文介绍了甲藻包囊的研究方法,指出形态分...  相似文献   
96.
甲藻孢囊在长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魁双  巩宁  杨青  李珂 《生态学报》2011,31(10):2854-2862
2007年10月,在大连长山群岛海域采集了25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研究了甲藻孢囊的水平分布。在沉积物样品中共检测出甲藻孢囊46种,其中Pentaphasodinium daleiWarowia rosea,在我国是首次报道。各站位孢囊种类数在7-20之间,平均14种;丰度在182-2960 个/g干重之间,平均为1201 个/g干重。香农-威纳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2.4-3.4。麻痹性贝毒藻--亚历山大藻的孢囊在调查海域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829个/g干重,可能是造成该海域虾夷扇贝贝毒超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7.
2006—2007年对大窑湾养殖区的甲藻孢囊进行了研究,结果检出10种甲藻孢囊,分属于4大类9种甲藻孢囊,其中原多甲藻类孢囊2种,膝沟藻类孢囊5种,钙质类孢囊1种,裸甲藻类孢囊1种,一种艉杆藻(Ensiculifera Balech)和一种易碎藻(Fragilidium mexicanum)是中国沿海新记录的两个种类,此外还有一种无法鉴定到种的一种原多甲藻孢囊。膝沟藻类孢囊的种类数占绝对优势,占50%,其次是原多甲藻类孢囊占30%,钙质类孢囊和裸甲藻类孢囊各占10%。10种孢囊中有3种异养型孢囊和7种自养型孢囊。并发现两种产麻痹性贝毒(PSP)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复合体(Alexandrium tamarense/A.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密度的季节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在2007年1月份和2007年的8月份出现了两个高峰。2007年的1月份达到了调查全年的孢囊密度最高值,达到了1.09×103 cysts/g湿重,2007年的8月份出现的第二次高峰期孢囊密度达到了0.86×103 cysts/g湿重。孢囊密度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的10月,只有280 cysts/g湿重。全年孢囊平均密度为695.5 cysts/g湿重。甲藻孢囊的多样性指数除了2007年的9月和10月以外,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0.17—0.55,全年的平均值为0.46。  相似文献   
98.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昼夜垂直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具鞭毛的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是三峡水库多数支流库湾春季甲藻水华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昼夜垂直迁移是鞭毛藻重要的生态学特征。拟多甲藻形态学特征虽然也有鞭毛和自由游泳能力,但至今仍没有关于该种类昼夜垂直迁移的描述。定点昼夜垂直分层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甲藻水华暴发的优势种之一拟多甲藻种3(Peridiniopsis sp.3)是绝对优势种,相对丰度达到45%;该物种与其它鞭毛藻相似,有昼夜垂直迁移的生态学特征,白天趋于在水体上层聚集分布,晚上趋于在水柱中随机分布;太阳光的昼夜交替是影响拟多甲藻昼夜垂直迁移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9.
中国淡水多甲藻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片形态和排列格式是有壳甲藻的重要分类依据, 荧光染色法和扫描电镜在显示板片排列上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这两种方法, 并结合光学显微技术, 对我国淡水多甲藻属Peridinium 11种的形态结构和板片排列进行了描述, 其中6种为中国新记录, 它们是加顿多甲藻P. gatunense Nygaard、古氏多甲藻P. gutwinskii Woloszynska、拉氏多甲藻P. lomnickii Woloszynska、腭状多甲藻P. palatinum Lauterborn、线纹多甲藻P. striolatum Playfair和带多甲藻P. zonatum Playfair。  相似文献   
100.
三峡库区高岚河甲藻水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5年2月中下旬,高岚河库湾发生拟多甲藻水华,本文研究了水华爆发期间藻类的生消过程及其基本组成,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在水华形成和消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超高的营养盐,如TN、TP等是此次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物理条件,如气温、水温的回升等是重要的诱因。而水华消亡的原因是营养盐被不断繁殖的甲藻消耗,以至于不能满足甲藻的营养需求,最终部分甲藻下沉到底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