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王红梅  王堃 《生态学报》2017,37(17):5905-5914
栖息地边界对景观结构和功能具深远影响,既影响局部又作用于更大尺度区域的生态过程,同时界面的动态特征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着不同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因此,在景观生态界面研究中,界面尺度依赖性和时空动态性的定量化研究已成为模型和统计学者的研究热点。鉴于此,通过介绍生态界面描述、界面监测及相关边界动态变化特征研究,阐述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在不同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尺度下界面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指出两者结合研究在生态界面定量的研究中仍面临着概念和方法上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景观生态界面综合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桂林罗汉肚洞细菌群落的环境驱动机制及群落构建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洞穴被认为是黑暗、寡营养的极端环境,是研究深地生物圈的天然实验室。洞穴内部小生境丰富,不同洞穴水文条件和环境因子等差异大,尽管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的洞穴中均显示出较强的生境特异性,但对不同相态(固相和液相)环境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的环境驱动机制以及群落构建的生态学过程的认识却十分薄弱。为了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方法] 本文选择了桂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洞穴罗汉肚洞,针对洞穴中不同生境(岩壁、沉积物、水潭积水、滴水和地下河河水)进行系统采样以及16S rRNA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和理化参数的测试。[结果] 结果表明洞穴中不同生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生境特异性。岩壁样品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类群,沉积物中的优势类群则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所有水样微生物群落均以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主。温度、风化指数以及SO42-浓度显著影响罗汉肚岩壁和沉积物等固相样本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其中USCg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与温度呈正相关,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土壤红色杆形菌(Solirubrobacter)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则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而滴水、水潭积水以及地下河河水等液相样本中微生物群落则与电导率(EC)和溶解氧(DO)的含量显著相关。细菌群落的共生网络具有明显的模块性,不同微生物类群间以正相关的合作关系为主,以共同抵抗洞穴中的极端条件。固相样本中群落构建确定性过程(48.75%)与随机性过程(51.25%)的贡献基本相等,但液相样本中微生物的群落构建则以随机过程占主导(64.76%)。[结论] 本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洞穴微生物在不同相态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以及环境驱动机制、网络互作方式以及群落构建等生态学过程的差异,为深刻认识洞穴这一深地生物圈的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微生物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3.
科尔沁沙地69种植物种子重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69种植物的繁殖体(30种为种子,39种为果实)重量。结果表明:1)传播体为果实的植物可分为4个组别(即果实单粒重<0.1 mg、0.1~0.999 9 mg、1~9.999 9 mg、10~99.999 9 mg);黄蒿(Artemisia scoparia)果实(0.051 7 mg)和小香蒲(Typha minima)果实(0.068 2 mg)最轻,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单个果实(77.894 3 mg)最重;2)传播体为种子的植物可分为3个组别(即种子单粒重0.1~0.999 9 mg、1~9.999 9 mg、10~99.999 9 mg);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种子(0.151 4 mg)最轻,苦参(Sophora flavescens)种子(46.781 6 mg)最重;3)黄蒿、马齿苋、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狼尾花(Lysimachia barystachy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植物所以广泛分布可能是因为它们繁殖体轻(<1 mg)且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4)流沙上的先锋植物或沙生演替系列前期植物沙蓬(Agriphyllum squarrosum)、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狗尾草、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的繁殖体要么重量居中或偏大,要么有降低位移的其它机制。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对牦牛ZP3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克隆,在此基础上对ZP3蛋白的分子结构预测,为研究牦牛受精生物学提供基础。根据GenBank中普通牛的ZP3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牦牛卵巢组织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扩增牦牛ZP3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GQ856646),利用DNAMAN生物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蛋白质专家系统ExPASy进行ZP3蛋白质分子结构预测。结果表明,扩增出的牦牛ZP3基因编码序列长1 266 bp,编码421个氨基酸。牦牛与牛、猪、狗、人、鼠和鸡ZP3基因核苷酸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42%、96.73%、79.67%、78.71%、69.15%和56.6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0%、83.85%、74.24%、70.26%、62.62%和46.12%,符合物种进化规律。预测的ZP3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显示它是一个具有22个氨基酸信号肽的亲水性β-桶状跨膜蛋白。牦牛ZP3基因编码区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避灾露营对城市公共绿地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后,城市居民大规模在公共绿地上露宿避灾,而这些强人为干扰活动对绿地植被和土壤影响的科学研究却十分少。选择不同时间露营点和出入帐棚必经的践踏区域,测量土壤CO2通量的变化及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湿度、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微生物生物量等)。结果发现土壤CO2通量明显地受露营和人为践踏的影响,露营和人为践踏区土壤CO2通量明显地低于对照区。随着露营的增加,土壤CO2通量呈现先降低(大约10d后)后略有增加(大约20d后),后期又下降的趋势(大约25d后)。在露营区,土壤紧实和遮荫是土壤CO2通量减少的两个主要过程,在早期,严重遮荫后引起根系呼吸下降是主要过程,而在后期,随着人入睡帐棚次数的增加,土壤紧实是控制土壤CO2通量的主要过程;而在践踏区,踩踏引起土壤紧实是土壤呼吸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地震露营避灾后退化草坪恢复的一个关键措施是松土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  相似文献   
96.
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小鼠胚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研究了前蛋白转换酶Proprotein Convertases (PCs)家族中的Furin和PC7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和胚胎中的表达及对胚胎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Furin和PC7在妊娠D1-D4小鼠子宫的腺上皮和D5-D7小鼠子宫的蜕膜、腺上皮高表达;PC7在植入前胚胎的2-细胞和4-细胞期表达很低,8-细胞期表达开始增加,囊胚期滋养外胚层有显著的高表达.Furin的抑制剂Dec-RVKR-CMK可显著抑制共培养体系中胚胎的粘附和扩展.以上结果表明,Furin在植入期胚胎的粘附和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Furin和PC7可能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和早期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97.
生物矿化一蜡状芽孢杆菌聚金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生物矿化-蜡状芽孢杆菌聚金作用原理.生物活动对矿石的风化、淋滤和沉积都有很大的影响.蜡状芽孢杆菌聚金作用主要与蜡状芽孢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功能有关.原因是其细胞壁有一层很厚的网状的肽聚糖、多糖、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并且在细胞壁表面存在的磷壁酸质和糖醛酸磷壁酸质连接到网状的肽聚糖上.磷壁酸质的磷酸二脂和糖醛酸磷壁酸质的羧基使细胞壁带负电荷,具有离子交换的性质,能与溶液中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进行交换反应.这些过程是蜡状芽孢杆菌细胞壁聚集金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8.
以‘雨花三号’水蜜桃果实为试材,分别在5℃(低温)和20℃(常温)贮藏一段时间后,研究桃果实采后细胞壁多糖降解、硬度以及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乙烯释放高峰明显滞后于果实采后硬度的快速下降期。不同温度下贮藏过程中果实细胞壁多糖变化的对比表明,低温抑制了细胞壁果胶和细胞壁其余组分的变化,从而抑制了果实的软化。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主链断裂。果胶和细胞壁其余组分也发生了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中性糖的损失,说明果胶和细胞壁其余组分的增溶及其侧链中性糖的降解也是桃果实采后软化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多种相关多糖降解酶的作用所导致的。但半纤维素多糖中中性糖的降解对桃果实采后软化的进程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与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而树突状细胞所发挥的功能与其是否成熟有很大的关系,未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具备致耐受性,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则对肿瘤免疫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将对DC的免疫学特性及Dc与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双下肢血管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69.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hBG、HbA1c、HOMA-IR、TC、LDL-C等因素与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而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TC、合并神经病变是引起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较高,临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