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伟  张翠萍  魏润鹏 《生态学报》2014,34(17):4957-4965
以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高要市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级林分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并通过相关分析,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龄级24块样地充足,从第9块样地开始不同龄级的物种数目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桉树林分样地中共有136种植物,隶属54科107属,灌木层的种类最多,但以草本层物种为优势种。不同龄级林分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1—2年生林分低于2—4年生和5—6年生两个龄级;3—4年生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对植被物种的分布,土壤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容重的影响明显,pH值也有一定程度作用,而对物种多样性,pH值和全氮是最为稳定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2.
尾叶桉MLA无性系(简称MLA)为难生根植物,属叶桉U6无性系(简称6)和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简称W5)为相对易生根植物。MLA的插条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U6、W5的高。用吲哚丁酸(IBA)处理桉树的插条后,在扦插生根的不同阶段,插条内的POD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POD同工酶谱带也随生根的进程出现增多的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氧化物酶与桉树插条生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桉树幼林白蚁的危害、种类及区系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蚁危害桉树幼林进行系统观察,得知白蚁危害桉树幼林的根部,而导致植株枯死类型分为三类,另尚有少部分植株是由于白蚁啃食树干 处树皮而在旱季枯死。蚁害多发生在桉树定植至山场的头4-6个月内,定植1年以后的桉树则很少因白蚁危害而死亡。同时,对桉树幼林的白蚁种类进行全面的普查,结果发现在三明危害桉树的白蚁种类有5种,它们是家白蚁、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闽华歪白蚁、海南大白蚁,其中后三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危害桉树,黑翅土白蚁为桉树白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桉树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响应特征,该研究采用时空互代法,选择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1~5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土层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均随土层加深而趋于降低,且各土层间差异显著。(2)细菌、放线菌数量随季节的大小顺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真菌的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酶活性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活性较高,春季、冬季活性较低。(3)细菌、真菌、脲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线菌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随林龄的增大趋于增大。(4)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与四种土壤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影响土壤的质量。综上可知,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季节响应特征差异较大,总体在冬季最低,主要与气温、水分条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等有关。不同季节、土层、林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5.
EST-PCR产物测序是EST标记开发的重要步骤.本研究利用乙醇-醋酸钠法、清洁试剂盒、虾碱磷酸酶(SAP)-核酸外切酶Ⅰ(Exo Ⅰ)法和凝胶回收试剂盒4种方法,对6个桉树EST-PCR产物的纯化效果和测序结果进行了比较,推荐乙醇-醋酸钠法为首选的纯化方法;利用测序试剂盒Bigdye TerminatorV 3.1,对1/2、1/4、1/8、1/16和1/32标准用量(8.0μL)的测序结果的分析表明,1/16和1/32用量仍可有效测序,均可作为优先的测序试剂用量.同时,也发现EST-PCR扩增谱带单一、明亮的序列与设计的目标EST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开发SNP和Indel标记的潜力极大,但较弱的谱带则可能是非特异性扩增的产物.乙醇-醋酸钠法纯化和BigdyeTerminator 1/16或1/32用量的测序方案,具有成本低和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合96孔板或384孔板大规模EST-PCR产物的测序.  相似文献   
96.
PCR-RFLP分析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南宁高峰林场人工桉树林中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通过采用直接法提取桉树人工林土壤中微生物总DNA,构建细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从中随机挑取了192个阳性克隆进行检测,分析显示188个阳性克隆子确定含有16S rDNA并分归为52个不同的类群OTUs,随机挑取其中35个克隆进行测序,并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中细菌种类较为丰富,含有大量的未培养微生物,进一步的序列分析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中占优势的类群分别为Acidobacteria(40%)和Proteobacteria(27%).本研究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桉树人工林环境质量变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7.
农业利用对海南省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天然次生林经过长期农业利用后土壤微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异,采集了海南省天然次生林土壤以及由天然次生林经农业开垦转变而成的香蕉、桉树和橡胶林区表层土壤样品,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群落水平生理特征(CLPP)分析等方法探究天然次生林经农业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次生林土壤总磷脂脂肪酸显著高于经农业利用的土壤,分别是香蕉和橡胶林土壤的3倍和2倍。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及由PLFA、DGGE和CLPP分析获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均显示出天然次生林高于农业利用的土壤。天然次生林土壤与农业利用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分异。另外,天然次生林土壤p H值、有机碳、总氮、总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经农业利用的土壤。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 H值、有机碳和速效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经农业利用后,由于种植单一树种和农业管理措施可能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下降,导致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8.
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还不明确,且当前的研究较少地关注复合地形因子,对两者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强度的对比研究也较少。以南宁市高峰林场中的桉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区,采用条件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布设采样点,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和计算得到地形因子的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和回归树分别建立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地形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0—50 cm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分别为2.8、7.7、10.9 kg/m2,属于中等水平;仅坡度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与表层和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相关,总体而言,简单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普遍好于复合地形因子;随着土壤层次厚度的增加,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解释能力都提升;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大小顺序为:回归树全变量多元线性回归逐步线性回归,因此,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线性关系强。  相似文献   
99.
桉树脑和柠檬烯对莱茵衣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蓝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两种主要萜烯类化合物桉树脑和柠檬烯对其他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了此两种化合物对莱茵衣藻细胞生长、光合素吸收光谱和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莱茵衣藻在1.6和4 mmol/L桉树脑以及0.4和0.8 mmol/L柠檬烯处理24h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细胞密度分别降低了16.7%、50.6%、29.1%和44.4%。同时,1.6和4 mmol/L柠檬烯处理会诱导藻细胞全部死亡。此外,莱茵衣藻光合色素在413、433、457和663 nm处的吸收峰均明显降低,光合色素的各成分发生明显降解,叶黄素甚至在0.8 mmol/L柠檬烯处理下完全降解消失。在桉树脑和柠檬烯处理后,莱茵衣藻从O点到P点的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并且随处理浓度升高而降低。同时,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中,φPo、Ψo、φEo、RC/CSMS、ABS/CSM、TRo/CSM、ETo/CSM和PIABS均明显降低,而DIo/CSM则明显升高,这表明桉树脑和柠檬烯可抑制莱茵衣藻PSⅡ量子产生和电子传递,并使吸收的光能以热的形式进行耗散。由此可见,桉树脑和柠檬烯可能通过引起其他藻细胞光合色素降解、降低光合性能而发挥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00.
桉树翘喀木虱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萍 《华东昆虫学报》2006,15(4):268-271,275
桉树翘喀木虱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桉树新梢嫩叶,严重时造成新梢枯死,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该虫在福建闽南1 a发生6代,若虫5龄,以若虫在嫩梢叶腋和当年新萌未展开新叶中越冬。越冬代历期193-230 d,其他世代历期46-52 d。该虫具有明显趋嫩性。采用不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辛灭利、爱诺虫清、尿洗合剂等药剂对桉树翘喀木虱均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1.8%阿维菌素乳油1500-3000倍稀释液、5%吡虫啉1000-2000倍稀释液以及洗衣粉、尿素、水按0.2∶0.1∶200混合液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但阿维菌素、尿素与洗衣粉更生态环保,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