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磊 《生物技术世界》2013,(10):103-103
为了减少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适应时间,高职院校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多媒体仿真软件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电气类不同岗位具体需求,选用不同的仿真软件培养学生相对应的技能能力、方法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平板计数法中不同稀释梯度对土壤细菌数量和组成的影响规律,比较稀释平板计数法和高通量测序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差异。【方法】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4种土壤(次生林、健康蕉园、发病蕉园和水稻土),设置5个土壤悬液10-1-10-5稀释梯度开展平板计数,获得平板上可培养细菌富集物并提取总DNA;同时直接提取原位土壤微生物总DNA,高通量测序细菌富集物DNA和土壤总DNA中的16S rRNA基因,研究不同土壤悬液稀释梯度下的可培养细菌群落和背景土壤细菌多样性,明确可培养细菌占土壤总细菌的比例以及多样性差异。【结果】次生林垦殖为蕉园土壤后土壤呼吸增幅最高,细菌数量降幅最高,稀释平板计数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结果一致,但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稀释平板计数与实时荧光定量细菌数量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连续稀释显著降低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原位土壤总细菌相比,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Chao 1指数降幅高达86%-98%。与土壤悬液稀释10倍(10-1)相比,稀释100-10万倍(10-2-10-5)后可培养细菌群落Chao 1指数降幅高达35%-60%。连续梯度稀释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所有稀释梯度共检测到315-401个微生物属,共有属仅为21-38个,而10-1梯度独有属有92-210个,10-2-10-5梯度独有属为2-59个。4种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占背景土壤总细菌比例范围为:16.1%-47.7% (门水平),7.4%-30.9% (属水平)。两两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显著差异物种,可培养方法获得的显著增加和减少的物种数量仅为高通量直接测序原位土壤结果的9.7%和22.9%;免培养和可培养均发现了一些共同的差异物种,包括BacillaceaeMicrococcaceaeMicrobacteriumComamonadaceaeBurkholderiales。【结论】传统稀释平板计数可培养细菌数量过程中,10-1稀释梯度下可培养细菌比例及多样性明显高于10-2-10-5梯度,而10-2-10-5梯度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传统稀释平板计数过程中,遗漏了相当数量的独特微生物属,其比例范围为35.9%-99.0%。可培养法和免培养法均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可导致一些微生物类群显著降低,如Microbacterium。尽管可培养方法低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细菌群落的差异,但可培养与免培养方法发现了共同的差异细菌类群。与4种土壤中细菌本底丰度相比,固体平板显著富集PseudomonasFlavobacterium,增加倍数分别为2 233-5 805倍和43-4 506倍。未来应耦合分子生态学与可培养技术深入发掘复杂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B3HM细胞免疫小鼠的脾细胞表达scFv文库。方法: 用人骨髓细胞系B3HM细胞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采用RT-PCR方法扩增VH 和Vk基因并克隆入噬菌体展示表达载体,构建scFv文库,测定文库的库容量,BstNI酶切单克隆分析文库的多样性,对文库进行富集检测,鉴定单克隆噬菌体与B3HM细胞结合反应。结果:文库的库容为5×106cfu,单克隆的BstNI酶切图谱显示多样性,单克隆噬菌体抗体与B3HM细胞呈阳性反应。结论: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成功构建为寻找新的致白血病相关基因,阐明白血病发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地小区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对广东赤红壤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喷淋后的野外赤红壤样地中的土壤动物采用干、湿漏斗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12月1日—2009年3月1日间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4997头,分属4门7纲13目,其中优势类群仅线虫纲1类,占全捕量的85.34%,常见类群是弹尾纲和蜱螨目,占13.46%,稀有类群有10类,占1.2%;不同pH值酸雨喷淋时土壤动物数量下降的幅度不同,pH值越低,土壤动物数量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当pH值降至3.0时,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同时,还发现,在酸雨作用下,土壤动物有向土壤下层移动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adipophilin是脂滴周围相关蛋白,能促进脂质蓄积和细胞内脂滴的形成,在泡沫细胞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质蓄积的一个标记物。但目前对其脂质蓄积机制的研究不是十分明确。本文对adipophilin在调节脂质蓄积过程中的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药物靶点,推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半导体量子点是无机纳米结晶,构成于硒化镉核心和硫化锌外壳.这种荧光标记物的发射光强是常用有机荧光染料的20倍,稳定性是其100倍.量子点的发射波长取决于核心粒子的大小,而每一种单色量子点的发射波长窄而对称.这些光学特性使量子点在医学诊断、药物的高速筛选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的高通量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量子点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可能通过标记不同颜色的量子点到不同的分子,观察它们在活细胞内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CD34分子是一种重要的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广泛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鉴定和分选。由于CD34分子具有受体样结构并能传递细胞同型聚集的信号,故它是一种信号分子,但其在造血系统的天然配体与确切的生理功能至今仍不明确。研究中我们分离了CD34分子的细胞外结构域cDNA,并进行了原核融合表达及纯化。DNA序列分析和竞争结合抑制实验证明我们获得了纯化的CD34分子的细胞外结构域的重组蛋白,可作为CD34可溶性受体,用于进一步研究CD34分子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建立以PITC法和AQC法为柱前衍生试剂测定血液和尿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Waters-e2695操作系统,色谱柱为Shim-vp,ODS(250mm×4.6mm,5μm)(日本,岛津公司),以甲醇/乙腈/水和醋酸钠溶液(pH 6.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别采用紫外和荧光检测器对血液和尿液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两种衍生化方法灵敏度好、分离度高,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r>0.990 0),准确度高(平均回收率为75.1%~127.0%),进样精密度好(RSD为0.12%~3.42%)。PITC法在尿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中显示了良好的测试准确性;而AQC法测定尿液中组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超出线性范围,需要对尿样的前处理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涉及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是狼疮性肾炎。研究表明,IL-17和产IL-17细胞可以浸润肾脏,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引起肾脏局部炎症反应。拮抗IL-17的生物制剂已应用于银屑病、强制性脊柱炎等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研究尚少。本文对IL-17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IL-17及其抑制剂在狼疮性肾炎治疗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农业利用对海南省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天然次生林经过长期农业利用后土壤微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异,采集了海南省天然次生林土壤以及由天然次生林经农业开垦转变而成的香蕉、桉树和橡胶林区表层土壤样品,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群落水平生理特征(CLPP)分析等方法探究天然次生林经农业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次生林土壤总磷脂脂肪酸显著高于经农业利用的土壤,分别是香蕉和橡胶林土壤的3倍和2倍。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及由PLFA、DGGE和CLPP分析获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均显示出天然次生林高于农业利用的土壤。天然次生林土壤与农业利用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分异。另外,天然次生林土壤p H值、有机碳、总氮、总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经农业利用的土壤。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 H值、有机碳和速效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群落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经农业利用后,由于种植单一树种和农业管理措施可能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下降,导致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