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目的探究过敏性鼻炎(AR)患者鼻腔菌群特征及其与血清IgE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诊断及治疗的AR患者28例作为过敏性鼻炎组,选取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个体2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鼻腔微生物特征,同时对比两组血清IgE及粘膜Eos%,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样本微生物构成存在显著差异,样本PCA1及PCA2分别为27.67%及14.23%,过敏性鼻炎组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杆菌属、梭杆菌属、差异球菌属、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痤疮丙酸杆菌、放线菌门、丙酸杆菌属、气球菌属、棒杆菌属、嗜胨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过敏性鼻炎组(Ps0.05),过敏性鼻炎组IgE水平(Z=6.005,P=0.000)及Eos%(t=10.776,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形菌门与Ig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1,P=0.017),痤疮丙酸杆菌与IgE(r=-0.421,P=0.009)及Eos%(r=-0.328,P=0.048)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R患者鼻腔变形菌门、痤疮丙酸杆菌分别与IgE水平、鼻粘膜Eos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2.
裸燕麦EMS突变体库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麦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构建燕麦EMS突变体库对燕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燕麦品种花早2号,获得了4083株M1材料;对其中2000个单株种植了M2株行,进行全生育期调查,鉴定其表型变化;对2份黄化苗突变材料种植了M3家系,进行相关突变性状的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燕麦经EMS处理后代变异巨大,在M2发现表型突变材料196份,变异率为9.8%,变异类型非常丰富,包括幼苗习性、叶片性状、分蘖、株高、穗部形态及成熟期等突变株系。M3证实突变的黄化苗特性可以稳定遗传。本研究建立了燕麦EMS诱变体系,获得的燕麦变异类型丰富,为燕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燕麦遗传改良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93.
荞麦及其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荞麦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地区分布有大量荞麦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从我国西南地区收集的81份荞麦及其野生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利用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84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平均扩增出4.421个等位基因,19对SSR引物的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为0.985,平均PIC为0.478。81份荞麦及其野生资源的相似系数范围为0.500~1.000,分析发现大粒组荞麦种(甜荞及其近缘种、苦荞及小米荞、金荞)与小粒组硬枝万年荞亲缘关系比较近。通过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32时,可将81份荞麦种质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由小粒组齿翅野荞、细柄野荞、小野荞麦、疏穗小野荞麦和硬枝万年荞组成;第Ⅱ类由甜荞和甜荞近缘种组成;第Ⅲ类都是由金荞组成;第Ⅳ类是由苦荞和小米荞组成。在遗传系数为0.920时,小粒组荞麦种可以明显区分出疏穗小野荞麦、硬枝万年荞、齿翅野荞及其细柄野荞。研究表明,19对SSR引物多态性较高,能较好反应荞麦及其野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的结果为荞麦属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和荞麦起源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医院内肠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新生儿医院内肠道感染的有效性。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住院治疗的新生儿826例,以住院期间发生医院内肠道感染的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未发生医院内肠道感染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等,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410例住院新生儿使用培菲康预防治疗,住院期间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为7.56%(31/410);416例未使用培菲康治疗,住院期间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为17.31%(72/416例)。单因素卡方分析提示:住院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入院的侵入性操作、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置暖箱与否、抗生素更换与否、分娩地点与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生相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危险因素,即住院天数(χ^2=9,418,P=0.001)、侵入性操作(χ^2=9.807。P=0.000)、糖皮质激素的应用(χ^2=27.96,P=0.000)、抗生素的更换与否(χ^2=95.121,P=0.000);1个保护因素:即微生态制剂的应用(χ^2=17.972,P=0.000)。结论住院新生儿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生与住院病程的长短、住院期间的侵人性操作、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为保护因素。提示:尽可能缩短病程。严格掌握抗生素及激素的适应证。避免滥用抗生素及激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并预防性的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可以降低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5.
采用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优化黄瓜种子GA_3包衣浓度和贮藏时间的组合.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的二因素14个组合对黄瓜种子GA_3浓度和贮藏时间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发芽试验.对得到的苗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得到的主成分向量进行响应面分析,找到了提高黄瓜幼苗苗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96.
患者因患陈旧性心肌梗死、脑梗塞,长期服药致胃黏膜损伤,同时合并糖尿病,引发胃部真菌感染,经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治疗3周后痊愈。  相似文献   
97.
为什么得传染病当病原体从从一个传染源侵入人体而且在一定的组织上繁殖,人体对病原体产生保护性的反应,这种状态叫做感染。人受感染后可无任何不适或者仅有极轻微的不适,这样受感染者成了带菌者或得了不显性感染(很轻的病)。  相似文献   
98.
李向阳  何江玲  曾宪升  郑玉兰  吴斌 《生物磁学》2011,(9):1751-1753,1788
目的:研究CD3+CD56+NKT细胞在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比例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组,22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二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痰和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3+CD56+NKT细胞比例与IL-4、Ig-E及INF-γ升高成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CD3+CD56+NKT细胞明显增高,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调节IL-4、Ig-E及INF-γ等细胞因子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利用AFLP标记分析皮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20对AFLP引物对来自于国内外的177份皮燕麦(Avena.sativa L.)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976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85条,不同引物的多态性百分率为9.3%~35.9%,平均为19.0%。不同来源组群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9~0.3412,西欧材料最高,其次是北欧(0.3269)、日本(0.3072)、东欧(0.2949)、北美(0.2904)、黑龙江最低。主坐标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并与地理来源有很高的一致性。全部材料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全部为国内资源,另一类包含所有国外、内蒙古和青海的材料。国内与国外材料分布相对集中,这表明国内与国外材料亲缘关系较远,交流不是很广泛。而国内不同来源的材料相互交错分布,表明国内皮燕麦资源交流充分,多样性不是很丰富,应加强国外皮燕麦的引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新生SD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8只。A1B1组为NEC模型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1B2组为NEC模型组,但未添加双歧杆菌;A2B1组为对照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2B2组为对照组,且未添加双歧杆菌。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在最后1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小鼠,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为NEC,其余肠管进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及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细胞凋亡率。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造模后,A1B1组、A1B2组相继出现腹泻、腹胀、生长发育减慢和活动度减少,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坏死、黏膜下层出血以及肌肉层坏死等肠损伤表现,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但A1B1组程度较轻。A1B1、A1B2、A2B1和A2B24组肠损伤组织病理评分(x±s)分别为2.04±0.52、3.38±0.55、0.33±0.36和0.38±0.33,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7±10.48)%、(47.28±21.98)%、(11.42±4.75)%和(12.16±4.95)%;各组间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26.657、20.916,P均0.01);与A1B2组相比,A1B1组新生鼠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2B1、A2B22个对照组(P均0.01);肠组织损伤评分值、肠细胞凋亡率均受到NEC造模和添加双歧杆菌两个因素的影响,NEC造模与补充双歧杆菌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新生鼠NEC肠损伤程度,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