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所报告的双穴科Diplostomatidae吸虫有12种,分属于重翼亚科Alarinae和双穴亚科Diplostomatinae的8个属。作者在整理和研究采自广西的双穴亚科碟形族Crassiphialini的标本中,发现6个新种,隶属于4个属,包括一新属和二属国内新 记录,兹报导如后。模式标本存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  相似文献   
2.
采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技术筛选人疟动物模型,井用培养的疟原虫接种实验动物进行对比观察。 白掌长臂猿红细胞对海南两个虫株和柬埔寨株都易感,用培养海南l株的猿血接种原输血猿,引起的原虫血疟持续38天,接种后第2周原虫密度升至11.6/104 红细胞)高峰。蜂猴和猕猴对恶性疟原虫都不敏感。实验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技术可作为人疟动物模型初步筛选之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了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在熊猴和猕猴肝内第6、7、8天的红前期裂殖体。红前期裂殖体为椭圆形,较小,成熟裂殖体不超过30微米,含裂殖子平均约1500个。在发育过程中突出的特征是有细胞岛(Pseudocytomere)形成,完成裂体增殖时间仅8—9天。本虫株在形态及发育方面与猪尾猴疟原虫的OS株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4.
猴疟原虫对于研究人类疟疾的基础理论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975年秋,我们在广西产的一只熊猴(Macaca assamensis)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猴疟原虫,并对其形态和生活史作了实验观察。兹将结果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