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多数蕨类植物的原叶体是裸露的,不具有任何毛状体。毛状体一般位于原叶体边缘或表面。有的毛状体在原叶体发育早期出现,有的仅在成熟原叶体上形成。原叶体毛状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孢子蕨类植物属的特征,亲缘关系较近的属具有类似的毛状体,而且毛状体在原叶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是稳定性状。因此,在蕨类植物中毛状体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82.
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修  戴绍军 《生态学报》2010,30(7):1882-1893
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萌发形成独立生活的配子体,配子体能够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进而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孢子体。孢子萌发是蕨类植物生活史过程中配子体世代向孢子体世代转变的关键步骤。同时,此过程不仅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研究细胞核极性移动、细胞不对称分裂、假根极性生长等独特的细胞学事件的良好模型。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研究发现多种环境因子对约200余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有影响。总结了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规律如下:(1)孢子萌发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影响外,主要受光质的影响,光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种方式:①孢子萌发受红光刺激与远红光抑制像开关一样调控;②孢子萌发不受远红光抑制;③孢子萌发受蓝光抑制;④孢子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萌发。(2)重力作用会影响孢子细胞核移动,进而影响孢子细胞发育的极性。(3)赤霉素(GA)能增加孢子萌发率或帮助孢子打破休眠。成精子囊素与GA作用相似,启动或促进孢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乙烯等其它激素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4)不同植物孢子有着各自最适的萌发培养基条件,如不同种类孢子对MS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蔗糖含量、pH值的要求不同。孢子外被中的Ca2+、Mn2+和Mg2+,培养基中的Cd2+和La3+,以及孢子接种密度、萌发空间CO2含量也会对孢子萌发造成影响。(5)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在15-30℃可以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6)4℃和液氮储藏可以延长孢子寿命并保持较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83.
根据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利用聚类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云南哀牢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显著递减趋势,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明显递增趋势。在整个海拔梯度上,东亚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成分始终占主导地位。区系过渡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单峰分布格局,平衡点出现于海拔1700 m左右。基于区系成分比重的聚类分析表明,在海拔1300 m,1900 m和2600 m左右,将海拔梯度上的蕨类植物分为4组,这与各海拔段内的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性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4.
报道了河南蕨类5个新记录种:鞘舌卷柏(Selaginella vaginata)、异穗卷柏(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小卷柏(Selaginella helvetica)、陇南铁线蕨(Adiantum roborowskii)和贴生石韦(Pyrrosia adnascens).并订正了河南蕨类植物蛇足石衫(Huperzia serrata)等10种1变种的学名.  相似文献   
85.
初步调查隆中风景区蕨类植物的分布,发现该区共有蕨类植物91种,隶属于27科49属,以水龙骨科最多,有18种,其次为鳞毛蕨科,有10种。通过筛选,初步确定14个植物种具有杀虫杀菌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86.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1,11(3):27-28
本文发表了三种蕨类植物新命名,即基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ba-sipinnata(Ching)Ching ex Y.T.Hsieh,stat.nov.;南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ustralis Y.T.Hsieh,nom.nov.;湘黔复叶耳蕨Arachniodes michelii(Level.)Ching ex Y.T.Hsieh,comb.nov.。  相似文献   
87.
王建中 《植物研究》1989,9(4):73-82
通过研究现有标本,考证即往文献,本文就东北蕨类植物疑难种类发表了自己的分类见解。指出了既往文献的某些错误;描述了这些种类的鉴别性特征及与其近亲种的区别;提出了二个命名新组合。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8.
鳞毛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 叶绿体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MEGA2和MrBayes 3.0b4软件包对105种鳞毛蕨类及近缘植物(其中新测定36种)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属级水平)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 结果显示: (1)秦仁昌系统所定义的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除了拟贯众属Cyclopeltis外, 均包含在两个单系群之中, 支持鳞毛蕨族Dryopterideae和耳蕨族Polysticheae的成立; 但是鳞毛蕨族还包含秦仁昌系统所定义的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和三叉蕨科Tectariaceae肋毛蕨属Ctenitis的部分种类; 耳蕨族还包含产于美洲的Phanerophlebia属和Polystichopsis属; 确认石盖蕨属Lithostegia属鳞毛蕨族的成员, 且与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拟贯众属与所分析的其他任何鳞毛蕨类植物的关系都比较疏远, 单独为一支。(3)秦仁昌系统所定义的球盖蕨科与肉刺蕨属Nothoperanema聚成一个分支, 属于鳞毛蕨族的成员。(4)鳞毛蕨属Dryopteris为多系类群, 耳蕨属Polystichum和贯众属Cyrtomium均为并系类群。(5)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毛枝蕨属Leptorumohra和石盖蕨属与复叶耳蕨属构成一支; 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与Polystichum属和Cyrtomium属的部分种类聚成一支; 肉刺蕨属与球盖蕨科及鳞毛蕨属的部分种类聚成一支。对鳞毛蕨科的系统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的系统关系、肋毛蕨属与鳞毛蕨科的系统关系以及中国或亚洲特有属(拟贯众属、肉刺蕨属、黔蕨属、毛枝蕨属、石盖蕨属和柳叶蕨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
贵州蕨类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朝霞  苟光前 《植物研究》2006,26(4):387-388
报道了贵州省新记录的4种蕨类植物,分属3科,4属,它们是上毛凤丫蕨(Coniogramme suprapilosa)、具腺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glangdulosa)、光滑方秆蕨(Glaphyropteridopsis glabrata)和混淆鳞毛蕨(Dryopteris commixta)。  相似文献   
90.
上海市蕨类植物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元  曹同  陈怡  柳俊 《植物研究》2006,26(1):109-116
在查阅资料和标本基础上,对上海市33个样地蕨类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初步确定了上海市自然分布的蕨类植物23科31属50种,并讨论了归化种与栽培种及曾有记录而可能消亡的种类。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蕨类植物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蕨类分布的样点可分为3组,第1组为市区样点,种数为0~4种;第2组为市郊样点,种数为0~8种;第3组为佘山岛、佘山地区、大金山岛,是上海蕨类最丰富地区,种数达26种以上。(2)影响上海蕨类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基质、郁闭度和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