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的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的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的扩散、建群情况和对当地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的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的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对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对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相似文献   
82.
以紫色马铃薯"黑金刚"花青苷为原料,采用D101、HDP100A、HDP450A、NK-9、AB-8五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花青苷的吸附与解析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最佳大孔树脂对花青苷纯化过程中的静态、动态吸附和解析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析能力,是纯化紫色马铃薯花青苷的最佳树脂,较优纯化条件为:上样液花青苷浓度为0.028mg.g-1,上样液pH=2,洗脱液乙醇浓度为50%,洗脱液pH=1,吸附流速为1mL.min-1,洗脱流速为1mL.min-1。经大孔树脂纯化后,色价值比纯化前提高了7.55倍。  相似文献   
83.
【背景】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引进的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种群的温度适应性,同时与福州本地种群相比较,可以有效地利用其防治空心莲子草。【方法】采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方法,设置3个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福州本地种群和泰国热带种群的成虫产卵量及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泰国热带种群的繁殖力显著高于福州本地种群。随着温度的升高,泰国热带种群和福州本地种群的产卵量均有显著下降,但泰国热带种群的产卵量均稍高于福州本地种群。在3个试验温度下,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热带种群的成虫寿命较福州本地种群的寿命长。【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热带种群对温度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强,更容易构建种群,有利于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4.
【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各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 mg·L-1和3.75~24.78 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 mg·L-1和11.41~25.25 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剂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的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桑叶细脉中伴胞的超微结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桑叶细脉中伴胞进行观察,着重伴胞与相邻细胞界面上胞间连丝发生频率.结果表明,(1)伴胞含丰富细胞器,细胞壁光滑,无壁内突;(2)伴胞细胞壁上具有大量胞间连丝,胞间连丝通常聚集,并常发生分枝;(3)伴胞与不同类型细胞界面上的胞间连丝发生频率有差异,伴胞-维管束鞘细胞界面上发生频率为25.12±1.83个/μm2,伴胞-伴胞界面上20.18±1.7个2/μm2,伴胞-维管薄壁细胞界面上5.42±0.6个/μm2.基于上述观察,认为桑叶细脉中的伴胞属于1-2a型,韧皮部装载途径属于共质体类型.  相似文献   
86.
珍稀树种格木蛀梢害虫的种类鉴定与发生规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534-538
格木 Erythrophleum fordii Oliv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一个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蛀梢害虫的严重为害长期制约着其人工林的健康发展。基于对格木蛀梢害虫种类的鉴定,以及若干造林模式的虫害调查,初步总结了格木蛀梢害虫的发生规律。格木蛀梢害虫为荔枝异形小卷蛾 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L,主要为害格木未完全木质化的嫩梢,严重影响其干形和长势。从广东格木种源家系试验林虫害发生的时空格局分析,荔枝异型小卷蛾繁殖快,在纯林中扩散迅速,而且所有种源、家系均受害,因此格木不宜营造大片纯林。格木与桉树以及米老排、红锥等速生树种同龄或异龄混交模式中,格木处于林冠下,其受害率明显下降,说明与速生树种混交能够控制荔枝异型小卷蛾的发生与为害;而与生长速度接近的马尾松混交,因二者处于同一林冠层,对虫害控制效果差;这种差异可能与荔枝异型小卷蛾不适应荫蔽环境有关。研究首次明确了格木蛀梢害虫种类,初步摸清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适宜的造林模式,为格木人工林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7.
冬虫夏草菌是珍稀濒危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种,是侵染蝠蛾幼虫的唯一菌种,其侵染后形成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冬虫夏草菌在不同营养及条件下生长形态不同,主要有丝状体和菌球体两种生长形态。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能够侵染蝠蛾幼虫,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接种体被广泛应用;但丝状菌体对营养要求苛刻、生长缓慢、菌丝体得率低的特点,阻碍了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作为侵染蝠蛾幼虫的接种体的开发及应用,从而阻碍了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化的进程。为了提高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的生物表达量,本文对营养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出了最佳条件为:葡萄糖质量浓度40 g/L、酵母粉质量浓度65 g/L、培养温度17℃、MgSO_4质量浓度3 g/L、KH_2PO_4质量浓度1.5 g/L、培养时间12 d,按最优培养条件,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干重得率15.67 g/L,为下一步新的接种体的制备提供菌源保障。  相似文献   
88.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鉴定及对椰子织蛾的致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利用采集到的样品分离出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针对椰子织蛾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以期获得对椰子织蛾幼虫具有高毒力菌株,并为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同时为转Bt基因作物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在海南岛椰子织蛾潜在分布区采集样品,利用温度法筛选苏云金芽胞杆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浸叶法进行Bt菌株对椰子织蛾幼虫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海南省保亭县土壤样品中筛选出8株菌株,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批菌株含有菱形、球形、方形晶体;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6株菌株含有cry基因,2株没有鉴定出cry基因;利用相同浓度菌悬液对椰子织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0μg·m L-1的BAT10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对椰子织蛾幼虫的致死率达100%,同样浓度的29-15-4与BAT20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对椰子织蛾幼虫的致死率超过80%,其余5株Bt的杀虫晶体蛋白致死率较低,致死率小于50%。【结论与意义】本试验筛选出1株高毒力菌株和2株效果较好的Bt菌株,可应用于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控。  相似文献   
89.
不同波长诱虫灯对红树林主要害虫的诱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红树林几种主要害虫的最佳诱集波长,本文利用18种波长的太阳能自动诱虫灯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虫害高发期进行野外诱集实验,分析了不同波长对3种主要红树林害虫的诱集作用。结果显示,灯诱昆虫共81种,优势种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Walker)和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mormopa(Meyrick)。18种波长的诱虫灯中,368 nm(Y)对海榄雌瘤斑螟的诱集作用最强,日均诱集量为4.55头,340 nm波长对毛颚小卷蛾的诱集效果最好,日均诱集量达到5.45头,400 nm波长对八点广翅蜡蝉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集量为2.64头。18种不同波长的诱虫灯对红树林3种主要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对两种鳞翅目昆虫诱集作用较强的诱虫灯波长均集中在UV-A波段。  相似文献   
90.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