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玉米(ZeamaysL.)叶片细脉原形成层及束鞘的起源,早期发育和超微结构,细脉及束鞘的发生与基本分生组织中层3个紧邻的细胞有关,位于中间的细胞发生平周分裂分别产生1个原形成层原的细胞,1个近轴端鞘细胞前体和1个远轴鞘细胞前体,位于两侧的细胞其中1个直接分化为侧向鞘细胞前体,另1个则经历1次垂周分裂产生另一侧向鞘细胞前体和1个叶肉细胞前体,后再分裂产生2个叶肉细胞,随着原形成层细  相似文献   

2.
3.
玉米(ZeamaysL.)叶片细脉原生韧皮部筛分子开始分化时,首先出现长的粗面内质网潴泡和增厚的细胞壁,随后在质体中出现其特征性的拟晶体内含物。随着分化的进行,长的粗面内质网潴泡转化为较短的形态,最后聚集成一些小的堆叠并失去其核糖体。细胞核发生退化,但常保持到成熟期的后期,此时的细胞核由双层核膜或某些部位仅由内核膜包被,内含电子致密的不定形染色质团块。随后双层核膜破裂而变得不连续。在细胞核开始退化时,核周腔局部膨大。有的膨大核周腔的外核膜破裂,并伴随邻近的部分细胞质解体。在核退化过程中,除内质网外,质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而核糖体、细胞质基质、液泡和高尔基体则解体消失。成熟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原生质组分分布在细胞边缘,由质膜、线粒体、小的滑面内质网堆叠及具拟晶体的P型质体组成。随着邻近后生韧皮部筛分子分化的进行,成熟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原生质组分逐渐退化,最后消失。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超微结构观察佳木斯医学院附一院感染科154002高庆伟郭丽曼齐淑芳邱守义佳木斯医学院微生态学教研室杨景云华西医科大学传染科黄安华曹钟梁雷秉钧PA做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亦常存在于上呼吸道、肠道、皮肤等处。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5.
对武昌六前鞭虫胞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R鞭毛复合体的内下方有分散的微管,两根R鞭毛复合体之间和外方具少量的粗面内质网,而虫体周边分布较多.粗面内质同外周被发达的微管.生毛体与胞核之间有胞咽和小盾结构.胞质中有较多的食物泡,未见到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表膜下微管结构.另外对粗面内质网的结构、功能以及种的鉴定等方面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康振生庄.  J 《真菌学报》1993,12(3):208-213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我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子胞蚴前端、收缩区和扩张区的超微结构。发现子胞蚴前端存在体被凹陷区及括约肌的构造,同时可见神经细胞。这个子胞蚴精细分化区可能具有产孔的生理功能,尾蚴从产孔中逸出是非创伤性逸出功能的一种生理适应。并与曼氏血吸虫子胞蚴产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利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角螺卵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细角螺卵原细胞期细胞核体积较大,呈椭圆形,核膜明显且有不规则的凹陷,细胞质内出现大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根据卵黄颗粒物的多少和大小可将卵母细胞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卵母细胞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核仁可见,并出现核周间隙;中期卵母细胞内细胞核移向细胞的一端,核内染色质仍呈高电子密度状态,核仁不明显或消失;后期卵母细胞内的细胞核受挤压形状变得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少量的线粒体,大量的卵黄颗粒聚集在细胞质中并融合成很大的卵黄球.成熟期卵母细胞卵黄物质多且有较大的脂滴.  相似文献   

9.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CTC菌株产生卵圆形伴胞晶体,晶体蛋白分子量为100kD;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有S—层结构,而且在母细胞内可以形成伴胞晶体和S—层的初体结构;其蛋白基因导入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171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转化子能形成晶体,而其形状与CTC菌株的相同;转化子晶体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也与CTC菌株的相同,为100kD。以上实验结果结合以前晶体蛋白N—末端测序和基因核苦酸序列,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CTC菌株的S—层蛋白可以形成伴胞晶体。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柄脉细蜂属Mischoserphus在我国发现,并记述2种,其中1新种:中华柄脉细蜂Mischoserphus sinensis,sp.nov.和1中国新记录种:佐村柄脉细蜂Mischoserphus samurai(Pschorn-Walcher)。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做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桑白皮中壳聚糖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一种从桑白皮中分离壳聚糖的简便方便。经碱醇液高温处理 5h,壳聚糖收率为 7.2 % ,游离氨基为 2 9.6% ,脱乙酰度为 2 5% ,1%浓度壳聚糖的 1%醋酸溶液粘度为 1.52 MPa·s,平均分子量为 1.3× 10 3。  相似文献   

12.
桑白皮中抗人爱滋病病毒(HIV)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药桑白皮(MorusalbaL.)的根皮中分离到6个成分,它们是:morusin(1),mulberrofuranD(2),kuwanonH(3),mulberroforanK(4),kuwanonG(5),mulberrofuranG(6);并制备了它们的乙醚化合物和葡萄糖成;还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体外抗人爱滋病病毒(HIV)活性和对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发现其中黄酮morusin,kuwanonH和morusin4'-glucoside具有一定的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13.
桑叶抑菌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一系列真菌和细菌,试验了桑叶汁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桑叶汁对大数G^ 和G^-氏细菌以及部分酵母菌的生长具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热稳定性强,抑菌浓度低,抑菌PH范围广的特点,对霉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桑树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木本植物原生质作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在林木树种中,迄今成功的种类仍然不多,在文  相似文献   

15.
    
Silkworm rearing has been an income source for small-holding farmers in Pakistan. Over the years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mprove silkworm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thus develop better prospects for increasing yield and income. Mulberry leaves Morus alba L. i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have been supplemented with various nutrients in different doses and combinations. Relative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is context. In our present experiments on silkworm Bombyx mori L., we fed the larvae on mulberry leaves sup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N (0.2%), P (0.1%), K (0.3%) and Ca (0.1%) at 26 ± 3°C with 65 ± 5% relative humidity. The results showed better outputs in terms of food consumption (72.55 g/10 larvae), coefficient of utilization (76.45%), body weight (70.07 g/10 larvae) and body length (8.56 cm/larvae) than where simple mulberry leaves were offered. Our net gains with these production parameters have been in terms of heavier cocoons with and without pupa (2.25 and 0.69 g/coco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迄今已在上千种高等植物中看到具有胞壁内突生长的转移细胞,认为它是一种输送溶质的细胞,在源库二端行使光合产物的垭距离运输。转移细胞质膜上具有较强的ATP酶活性,在发育成熟的转移细胞质膜上ATP酶活  相似文献   

17.
桑枝提取物及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桑支(Ramulus mori)乙醇提取物经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浓缩得到石油醚提取物(I),乙酸乙酯提取物(Ⅱ)和正丁醇提取物(Ⅲ)三部分,分别进行定性分析。并灌胃给药进行抗炎实验,结果显示,I和Ⅲ的0.30g/kg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的0.15g/kg组有明显的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Protoplastcultureis0neofthen1ostrapidlydevel0pingareasinp1anttissueculture,becauseofitsimportancei11plantgeneticmanipulation.However,sofar,thereareonlyafewforesttreespeciesinwhichplantregenerationfr0mprotoplastshaJsbeensuccessful,namelyLiri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