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氮形态转化途径研究的新进展—厌气铵氧化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初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发现了氮素形态转化的新途径-厌气铵氧化过程,厌气铵氧化过程是铵以亚硝酸根为电子受体在自养细菌参数下氧化成氮气的过程,但目前尚无土壤,河,湖,海底泥等自然系统中是否存在厌氧铵氧化过程的报道,由于该过程无需外加有机碳,耗氧和处理产生污泥少,用于污泥脱氮成本较低,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82.
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近年来不断有新种、分布新记录种报道。2017年,学者首次报道了德氏瘰螈(Paramesotriton deloustali Bourret,1934)在中国的分布,但仅描述了其线粒体全序列,缺乏其他生物学信息。本研究于2013年在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大围山保护区(22°37′N,103°52′E,海拔350 m)采集到6号标本应为德氏瘰螈,包括雄性成体标本4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此次采集标本与模式标本系列形态吻合。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大围山德氏瘰螈种群与模式产地(越南北部永福省三岛"Tam Dao,Vinh Phuc Province"风景区)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p-distance为0.6%),与2017年所报道的云南标本聚为一支(p-distance为0.5%)。德氏瘰螈目前仅记录于中越边境地区,分布地极为狭窄,种群数量未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包括该物种在内的中越边境生物多样性,建议两国学者进行更多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83.
为探讨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texpectatus)消化道结构的异同及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食性、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常规组织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消化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消化道均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但瑶山肥螈消化道长于猫儿山小鲵。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比肠长(即肠道长与头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57±0.03(n=5)和0.84±0.03(n=5)。两者消化道组织结构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主要差异在消化道黏膜层和肌层厚度。猫儿山小鲵的消化道黏膜层以胃体部最厚,达(712.82±37.67)μm(n=5),而瑶山肥螈则胃贲门部最厚,为(403.24±55.81)μm(n=5);二者消化道肌层均以胃幽门部最厚,但瑶山肥螈胃幽门部的肌层厚度比猫儿山小鲵的厚。二者消化道均有开放型和闭合型的5-HT细胞,但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不同:猫儿山小鲵分布密度高峰位于直肠,低谷位于食道;瑶山肥螈则在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最高,直肠最低。综上所述,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相似,二者肠道长占头体长的比值均不超过1,符合肉食性动物消化道短的特征。二者消化道5-HT细胞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分布密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与它们的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瑶山苣苔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具珠被绒毡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大孢子退化,胚囊为单孢子发生的蓼型胚囊发育方式。花药为四囊形,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2核细胞。胚乳发育为细胞型,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被吸收耗尽。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但瑶山苣苔果实成熟时,胚仅发育至球形胚时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休眠才能完成形态后熟,表明胚未发育完全可能是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5.
土壤营养液──恩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前土壤施恩肥对小麦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辽春10号施恩肥比空白对照增产6.5%;克87—266施恩肥比空白对照增产5.03%,并对小麦营养生长及成熟亦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6.
通过闽东地区茶园培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和微生物熵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其他土壤参数、茶叶理化性状的相关性。试验设6个处理: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O)1/2L)和不施肥(CK)。研究结果显示:(CO)1/2L、CL和O等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7、1.26、1.49倍,微生物量氮增加了2.18、1.32、1.70倍,而处理C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减少了0.46、0.59倍;微生物量碳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大小顺序为O>(CO)1/2L>CL>(CO)1/2>CK>C。可见,该区处理O和(CO)1/2L的培肥效果较佳。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量碳及其占溶解有机碳的比值分别和土壤脲酶、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它们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茶园土肥力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7.
红瘰疣螈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繁殖生态尚无系统的研究。2007~2010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对红瘰疣螈形态、繁殖栖息地、求偶和交配行为、产卵及孵化等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瘰疣螈雌雄两性在广泛的形态学度量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繁殖栖息地主要为稻田和潮湿的沟渠;参与繁殖的雌雄成体性比随繁殖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繁殖前期和后期雄性比例高,中期雌性比例高。求偶和交配主要在陆地潮湿的水沟中完成,也可在静水中进行。成体产卵活动从5月初持续至6月下旬,呈现出波浪式的产卵进程,个体完成产卵平均时间为(22.2±2.7)h。繁殖前期雌螈产卵于稻田,中后期产于多杂草的田埂草丛和泥壁,平均产卵数(126±18)枚(n=17)。平均孵化期(17.3±0.1)d(n=225),孵化率59.8%(n=79),孵化时幼体平均体长12.7mm(n=6)。  相似文献   
88.
红瘰疣螈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皮肤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肤厚薄、微血管、色素分布,以及腺体的分布和大小等方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头和背部的皮肤厚于腹部;黑色素细胞多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腹部及背侧无瘰粒处多见;真皮层富含黏液腺和颗粒腺,但分布不均匀;头嵴棱部及背部瘰粒下方颗粒腺的数量多、体积大,并充满分泌物;表皮下腺体外突,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分泌物有效通道。同时,将红瘰疣螈皮肤与其他两栖类相比可知,其以上皮肤结构特征均体现了红瘰疣螈对山区阴湿环境中陆栖生活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89.
版纳鱼螈脑的解剖学与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对蚓螈目(Gymnophiona)物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脑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延脑4个部分,端脑由嗅球、副嗅球和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发达,有两对嗅神经;大脑半球呈长椭圆形,为脑的主要部分;间脑腹面向后以漏斗连有扁平勺状的垂体;中脑椭圆形;没有小脑;延髓有较大弯曲。本文同时就上述结构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了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版纳鱼螈脑的结构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90.
瘰螈属(有尾目,蝾螈科)一新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在贵州省织金县采集到一批蝾螈科瘰螈属动物标本,与该属已知物种比较后,确定其为1新种,即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 sp.nov。新种与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相似,但新种成体头部后端两侧各有3条退化的鳃迹,明显呈童体型;体背嵴两侧各有1条土黄色纵纹;指、趾两侧无缘膜,无内、外掌突;肛后尾腹鳍褶橘红色或橘黄色,约在后3/4处此颜色消失。本文统计并记述了新种的外形、头骨特征、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