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8 毫秒
81.
刘璐  黄镇  卢虹  郎丽娜  赵娜  徐爱遐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1):2191-2196
该研究在前期对‘吴旗黄芥’黄籽性状遗传图谱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白菜及拟南芥基因组信息,在芸薹属白菜A基因组BAC克隆KBrH105I15上设计了5对SCAR引物,在拟南芥第3染色体黄籽基因的同源区域At3g14120与At3g29615附近设计了6对IP引物,11对引物分别扩增F2群体(‘吴旗黄芥’ב武功褐芥’)的1 212个单株,开发与‘吴旗黄芥’黄籽基因更近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来自于白菜A基因组BAC克隆KBrH105I15上的Y12(Y12为共显性标记),以及来自于拟南芥第3染色体同源区域At3g24180的IP-6表现与‘吴旗黄芥’黄籽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2和0.1cM,较之前最近的标记距离分别缩短0.3和0.2cM。这2个标记的开发对开展‘吴旗黄芥’黄籽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以‘津优4号’(热敏感型)和‘美国保尔’(耐热型)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褪黑素对高温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氮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1)两种黄瓜幼苗硝态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津优4号’总氮和氨态氮含量先下降后持续升高,而‘美国保尔’总氮和氨态氮含量持续上升;(2)两种黄瓜幼苗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均持续下降,‘美国保尔’的4种酶活性下降幅度显著低于‘津优4号’。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褪黑素可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NR、GS、GOGAT和GDH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硝态氮含量,降低氨态氮含量,减轻氨态氮积累对黄瓜幼苗造成的毒害作用,增强高温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氮素的代谢能力,减轻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黄瓜幼苗抵御高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不同时间点病理和肺泡灌洗液与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照射组(R组)。行6MV-X线全胸野照射,剂量率2Gy/min,单次剂量15Gy,源皮距1m,照射面积4.5cm×4.5cm。于照射后第1,2,4,8周取肺组织作HE、Masson染色,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中SP-A蛋白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提示照射后的第1周始肺泡腔有炎性细胞渗出,继之间质水肿,第4及8周出现肺泡腔变小甚至结构破坏,局部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肺泡灌洗液的细胞总数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都明显增高(P<0.01);照射组各时间点SP-A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01),以第1、8周下降最为明显,第2、4周出现回升。结论SP-A蛋白参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4.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黄顶菊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肇发育为基本型,由4层细胞构成一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属于变形型,其细胞为双核;(2)从孢原细胞出现到二细胞花粉粒形成,同一花药四个花粉囊的发育不同步;(3)孢原细胞为单孢原起源;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形成的四分体为四而体型排列;(4)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三个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有明显的刺,偶尔观察到巨大花粉;(5)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花药壁中层毗邻绒毡层的一面产生外绒毡层膜,包被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  相似文献   
85.
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华北农牧交错区,选择线状边界的农田与草地典型区进行调查与土壤水分测定,采用移动窗口法,对农田-草地景观界面表层(0~20 cm)土壤水分影响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界面水分的影响域为草地6 m到农田4 m,总宽度10 m,属急变型界面;将农田-草地景观界面划分为3个功能区:农田功能区、草地功能区和农田-草地复合功能区.其中农田-草地复合功能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剧烈,而草地功能区与农田功能区内土壤水分基本呈线性分布;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农田高约1 g·g-1,这主要是由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风蚀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毛管持水力下降所致.作为植被覆盖不同的两个生态系统,不同的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可使不同功能区的土壤含水量产生明显差异,从而使土壤水势发生变化,使水分跨生态系统运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6.
豆科绿肥及施氮量对旱地麦田土壤主要肥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2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插播并翻压不同豆科绿肥(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以及小麦生长季不同施氮量(0,108,135,162 kg/hm2)对麦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旱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绿豆还田量高于长武怀豆和大豆,然而土壤培肥效果逊于长武怀豆和大豆;(3)夏闲期种植绿肥明显消耗了土壤水分,导致绿肥翻压前、小麦播前直至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低于休闲处理,但耗水量与休闲没有明显差异,由于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因此豆科绿肥显著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4)与不施氮相比,小麦生长季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生产效率,却对土壤各肥力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是旱地培肥土壤、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7.
微小RNA是一类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转录后调控分子,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皮肤创伤修复涉及复杂的细胞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 RNA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发挥调控作用,引人关注。miR-21作为重要的癌基因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miRNAs分子之一,其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miR-21参与了细胞增殖与迁移、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重要修复相关事件的调控。因此,阐明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厘清miR-21表达失调在修复不足和修复过度中的功能,将深化我们对于皮肤创伤愈合基本理论的认识,并为促进创面愈合与防治修复不足和过度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和增生性瘢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  相似文献   
88.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较多发的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确,在过去的很多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一直处在相对重要的位置,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单胺类递质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其所起到的治疗作用,是否还有另一种机制参与其中呢?近期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谷氨酸能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谷氨酸能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中发挥的疗效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9.
赵娜  林威鹏  蔡昆争  王建武 《生态学报》2010,30(19):5327-5337
合理施用堆肥能够有效地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和土壤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抗性。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家畜堆肥浸渍液及堆肥混土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畜堆肥浸渍液及堆肥混土均对番茄青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以体积分数1∶1、1∶3的浸渍液处理和质量分数10%的堆肥混土处理效果较好,分别降低病情指数69.4%,31.5%和13.0%。而且浸渍液处理效果优于堆肥混土处理,浓度越高抗病效果越明显。堆肥混土处理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对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1∶1堆肥浸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基于BIOLOG方法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表明,两种堆肥处理的平均每孔变化率(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较对照减小,而对于Alatalo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堆肥处理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堆肥混土处理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羧酸类物质,而浸渍液处理则是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堆肥处理聚类结果与各种处理的抗病性强弱分类情况相吻合,且与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强弱分类也大致吻合。研究表明,施用家畜粪便堆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90.
铲鲟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将21对铲鲟(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 Rafinesque)的微卫星引物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14对(约占67%)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其中有10对(约占48%)表现为多态性,但只有2对(9.5%)引物SPl-100和Spl-168的多态性较高,且带型清晰,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此外,对具有特异性扩增,但有Stutter band现象的4对引物的部分可分离PCR产物进行了回收和测序,并对其中的3对引物的序列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得到两对可应用于中华鲟的引物As-100和Spl0-170b,研究结果表明,对相近种的微卫星引物进行优化设计来获得一个物种的微卫星引物是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