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CGMCC 1.1785)摄取长链烷烃的模式。铜绿假单胞菌1.1785能够以固态的长链烷烃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培养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代谢物。烃与水相的界面面积是细菌生长重要的影响因素,说明传质限制的存在。由于该菌不能够利用鼠李糖脂增溶的烃作为碳源,因此添加鼠李糖脂能够强化烃摄取的主要原因是烃界面的扩大。细胞表面疏水性从开始的急剧升高到后来的不断下降,说明在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对烃的摄取模式是不同的。由此认为,铜绿假单胞菌1.1785既没有通过表面活性剂介导模式获取烃,也并非完全通过直接接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期在烃的微生物摄取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提高环境生物整治效果而言,微生物对非水溶性底物,尤其是烃的摄取机制是重要的课题。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入和研究手段的丰富,在该领域已有了更多发现和结论。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对烃摄取的影响,细胞表面性质的调整和烃的跨膜输送等方面的近期研究结果;同时,提供了细胞亚微结构分析,细胞趋化性等相关证据,指出了在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对长链烷烃的摄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CGMCC 1.1785)摄取长链烷烃的模式。铜绿假单胞菌1.1785能够以固态的长链烷烃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培养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代谢物。烃与水相的界面面积是细菌生长重要的影响因素,说明传质限制的存在。由于该菌不能够利用鼠李糖脂增溶的烃作为碳源,因此添加鼠李糖脂能够强化烃摄取的主要原因是烃界面的扩大。细胞表面疏水性从开始的急剧升高到后来的不断下降,说明在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对烃的摄取模式是不同的。由此认为,铜绿假单胞菌1.1785既没有通过表面活性剂介导模式获取烃,也并非完全通过直接接触模式获取烃。据此提出该菌采用了一种运动接触的烃摄取模式,其趋化运动能力在这种摄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烃的跨膜传输过程以及该过程的选择性对细菌降解偏好性的影响。以乳化烷烃实施跨膜传输试验,发现在18h内细胞中的烃含量持续增加。对于各单组分烃,跨膜传输效率没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混合烃的竞争性传输试验中,膜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以分离度衡量膜对4种链长不等烷烃的选择性,发现十六烷,十七烷,二十烷和二十一烷的分离系数分别为1.468,1.121,0.886和0.466,该选择性次序与菌株1.766对混合烃的降解次序相符,说明烃的跨膜传输是决定菌株底物偏好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烃的跨膜传输过程以及该过程的选择性对细菌降解偏好性的影响。以乳化烷烃实施跨膜传输试验,发现在18h内细胞中的烃含量持续增加。对于各单组分烃,跨膜传输效率没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混合烃的竞争性传输试验中,膜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以分离度衡量膜对4种链长不等烷烃的选择性,发现十六烷,十七烷,二十烷和二十一烷的分离系数分别为1.468,1.121,0.886和0.466,该选择性次序与菌株1.766对混合烃的降解次序相符,说明烃的跨膜传输是决定菌株底物偏好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超  刘洪来  杨丰  王丽学  郝俊 《生态学报》2014,34(19):5494-5502
以虚实并存耕作理论为指导,运用原地放垡振动间隔松土技术,采用野外观测、实地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原地放垡振动间隔松土对羊草草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原地放垡振动间隔松土提高了羊草草地植物高度、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增加了优良类牧草所占比例和载畜力;运用原地放垡振动间隔松土技术改良羊草草地使每公顷草地植物生产层平均每年增加直接经济收益为1119.0元,动物生产层增加直接经济收益2142.0元,前植物生产层潜在(固碳)经济效益为219.5元。通过样地监测和分析可以得出,原地放垡振动间隔松土措施适用于大面积改良羊草草地和其它优质高产的根茎型草地。  相似文献   
7.
自学·质疑·精讲·练习”课堂教学方法,简易可行,便于推广,适宜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便于穿插演示实验、讲解法等其他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洪来  王艺萌  窦潇  徐敏云  王堃 《生态学报》2009,29(8):4420-4425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综述了农牧交错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集中在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其热点领域应集中在农牧交错带生产力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界面生态学、放牧生态学,农牧交错带的健康诊断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其中生产力生态学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保证,应加强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方式的研究;恢复生态学是治理退化农牧交错带的基础;界面生态学是剖析退化农牧交错带的切入点;放牧生态学是调控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退化的手段;健康诊断有助于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客观的评价;价值评估则是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效益和服务的估算.  相似文献   
9.
郝俊  陈超  王建立  杨丰  刘洪来 《生态学报》2017,37(11):3816-3823
景观界面是生态交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贵州喀斯特山区人工草地-农田景观界面为研究对象,对界面表层土壤(0—20 cm)温度进行季节性监测;采用移动窗口法、野外测定和室内统计相结合,对以土壤温度为参数的界面宽度的大小进行了判定;对研究区3个功能区土壤温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人工草地-农田景观界面四季表层土壤的平均温度分别为9.8,26.5,15.4℃和4.8℃;人工草地-农田景观春、夏、秋、冬四季土壤温度界面宽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由宽变窄的变化规律,分别为37,32,27 m和24 m,土壤温度界面在人工草地系统的影响域变化与总界面宽度保持一致。研究区四季农田功能区系统、人工草地-农田复合功能区系统和人工草地功能区系统的平均土壤温度为14.0,14.1℃和13.9℃,春季、夏季和冬季研究区3个功能区的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差异,秋季农田功能区系统与人工草地-农田复合功能区系统的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二者与草地功能区系统差异极显著。建议对研究区采用12—18 m的宽度进行草田间作,为丰富界面理论及"退耕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0.
烃的微生物摄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近期在烃的微生物摄取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提高环境生物整治效果而言,微生物对非水溶性底物,尤其是烃的摄取机制是重要的课题。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入和研究手段的丰富,在该领域已有了更多发现和结论。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对烃摄取的影响,细胞表面性质的调整和烃的跨膜输送等方面的近期研究结果;同时,提供了细胞亚微结构分析,细胞趋化性等相关证据,指出了在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