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为评价茶多酚对抗生素所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整和预防作用,采用ZnCl2沉淀,乙酸乙酯萃取法提取茶多酚,HPLC检测提取效果;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失调模型、预防和治疗组,定期留取粪便,以自主改进法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总DNA,PCR-DGGE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及主要差异条带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提取茶多酚中有效成分EGCG的含量为42.67%;改进的溶菌酶法可有效对粪便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并保证下游分析顺利开展;DGGE分析显示治疗组和预防组电泳条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提示茶多酚对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具有一定的调整和预防作用,预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 MACC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 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 法检测MACC1蛋白在88 例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学分析MACC1 蛋白在不同病理分级、TNM 分期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ACC1 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中。MACC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总阳 性率为88.64%;在I、II、III 级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4.29%、93.65%、100%,经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 (P=0.0000);在I、IIa、IIb、III 期食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6.67%、89.47%、100%、100%,经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 (P=0.0000)。结论:MACC1 蛋白在食管癌中呈过度表达,其表达与病理分级、TNM 分期相关,提示MACC1 可能在食管癌的发 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ACC1蛋白可能成为检测食管癌的发病及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3.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蛋白表达变化谱,以进一步了解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重塑产生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利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分离心肌总蛋白,采用PDQuest7.3.1软件比较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总体变化趋势。进一步通过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blotting)检测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DE结果表明:以假结扎组为对照,梗死3天组有27个蛋白显著上调,18个蛋白显著下调,7个蛋白表达明显差异(ratio>5)。进一步研究发现梗死区心肌组织bFGF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心肌梗死后蛋白表达变化趋势的探讨为心室重塑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4.
洛阳旱地夏玉米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洛阳孟津地区气象数据库、土壤数据库、作物数据库和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库为基础,应用DSSAT作物生长模型估算了当地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并对节水潜力开发现状及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孟津地区47a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为6900.00~15805.00 kg · hm-2,均值为12039.96 kg · hm-2,可作为补灌区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529.31~13742.00 kg · hm-2,均值为8894.42 kg · hm-2,仅占光温生产潜力82%左右,可作为雨养夏玉米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夏玉米生育期内平均降水量为356.22mm,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水分满足率为71.9%,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降雨年型夏玉米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变幅较大,波动范围为8.04~37.46 kg · hm-2 · mm-1,47a均值为26.424 kg · hm-2 · mm-1.近8a旱作夏玉米现实水分利用效率仅占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45.87%,平均光温水生产潜力开发度为47.55%.夏玉米节水潜力非常大,采用合理的节水农业措施,加强农田建设,改善地力状况,增强土壤储水蓄水稳定能力,高效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今后提高夏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5.
【目的】构建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跨血脑屏障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研究2种不同细胞的TBEV培养物在病毒跨过血脑屏障中的主要差异,从而为进一步TBEV跨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CMEC/D3)构建体外血脑屏障的细胞模型。用BHK-21细胞中培养的蜱传脑炎病毒感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检测TBEV在hCMEC/D3中的复制增殖情况;将TBEV加入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上层微孔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噬斑测定的方法检测跨过血脑屏障的病毒量;将感染TBEV的人单核细胞加入血脑屏障模型的上层微孔中,观察渗漏进下层孔中的淋巴细胞,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噬斑测定的方法检测跨过血脑屏障的病毒量。利用伊文思蓝标记的白蛋白确定血脑屏障细胞的渗透率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TBEV不能在hCMEC/D3细胞中复制增殖,也不能直接跨过血脑屏障;然而,人单核细胞THP-1感染TBEV后,尽管单核细胞不能直接携带TBEV跨过血脑屏障,但THP-1中产生的病毒却能跨过血脑屏障模型进入下层孔中,并引起血脑屏障渗透率的增高。【结论】单核细胞有助于TBEV跨过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86.
长江安庆江段刀鲚耳石微化学及洄游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孟孟  姜涛  陈婷婷  刘洪波  杨健 《生态学报》2017,37(8):2788-2795
刀鲚(Coilia nasus)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是我国长江下游一种传统的名贵经济鱼类。长江安徽江段为刀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衰退及过捕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期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已拟将刀鲚列入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为客观了解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及探讨其洄游史,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08年7月捕获于长江安庆江段的10尾刀鲚(均为传统意义上的长颌鲚)进行了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个体均具典型的溯河洄游习性。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的沉积过程中元素Sr/Ca比值波动显著,不仅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阶段,还具有对应河口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阶段。这种现象亦得到了16色Sr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印证。根据耳石淡水系数、Sr/Ca比值高低波动特征及Sr元素面分布图谱的差异性可以将这些刀鲚分为3种淡-海水生境转换生活史类型。这种现象明显地反映出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的群体具有个体组成和洄游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7.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 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 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 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 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 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 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 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 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 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88.
非典型肺炎病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目的对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为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和乳鼠接种法,从非典型肺炎病例标本中分离致病病原体,通过电镜形态学、血清学和动物致病性观察及RTPCR扩增与部分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的病原体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从死亡病例尸解的肺组织标本和患者鼻咽拭子标本中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出病原体。通过电镜在病变细胞及其培养上清中观察到大量冠状病毒样颗粒。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非典型肺炎患者血清,表明分离的病毒与此次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密切相关。分离的病毒可对乳鼠致病,并在发病乳鼠的肺组织标本中通过电镜同样观察到冠状病毒样颗粒。从非典型肺炎病例尸解肺组织、传代发病小鼠肺组织及分离物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中,通过RTPCR可分别扩增出冠状病毒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已知冠状病毒的同源性在60%左右。结论从非典型肺炎病例标本中已成功分离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它与此次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密切相关,很可能是此次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