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1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7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我国毒素研究和利用的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2.
麻疯树毒素的分离及其某些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磷酸盐缓冲液萃取,硫酸铵盐析及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后,从麻疯树种子分离出三个蛋白组分。其表观分子量分别约为34000、27000和9500道尔顿;等电点分别为8.1、8.8和8.8.它们在紫外区呈现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谱。组分Ⅰ毒性最大,小鼠腹腔注射半致死量(LD50)为6.39mg。  相似文献   
83.
84.
85.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具有较强毒性和致癌力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小麦、水稻、玉米和花生等多种粮食、油料、饲料和食品中检出率均比较高。因此,黄曲霉毒素不仅给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而且也给食品和饲料等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自上个世纪60年代首次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研究者在黄曲霉毒素合成途径、降解、合成机制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以黄曲霉为对象的黄曲霉毒素合成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从转录调控、蛋白翻译后修饰、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蛋白和其他酶等方面对黄曲霉毒素合成机制展开综述,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黄曲霉毒素合成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制定防治黄曲霉及其毒素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章先  何珂  黄志伟  单颖  曹统  谢珲  宋厚辉 《菌物学报》2020,39(3):599-609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s)主要是由青霉菌Penicillium和曲霉菌Aspergillus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常见于发霉或发酵的农产品中,其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毒性最强且最为普遍。OTA是粮食作物和饲料的重要污染物,在加工、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均可产生,具有肾毒性和免疫毒性,可通过蓄积作用发挥毒性效应,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将OTA单克隆抗体包被于纳米磁珠(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表面,获得具有免疫活性的磁珠抗体复合物(MNPs-Anti OTA),并制备生物素标记的偶联抗原OTA-BSA-Bio,后续采用链酶亲和素标记的纳米金颗粒(Strep-HRP-AuNPs)催化底物进行信号检测,最终建立了OTA高灵敏检测方法(MNPs-bs-AuNPs-ELISA)。在最优条件下,经计算该方法检测下限(IC10)为0.01ng/mL,检测区间(IC20-IC80)为0.02-0.73ng/mL,半数抑制率(IC50)为0.13ng/mL。与OTA类似物OTB、OTC交叉反应性为4.3%和8.1%,对其他常见真菌毒素AFB1、ZEN、FB1、DON、CIT和PAT均无交叉反应。玉米、面粉和大豆样本中的加标回收率可达85.6%-115.7%,对天然样本中OTA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LC-MS/MS相关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MNPs-bs-AuNPs-ELISA可满足谷物及饲料样本中OTA的快速、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伴发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皮质醇(COR)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烧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患者伴发脓毒症(脓毒症组),44例患者未伴发脓毒症(无脓毒症组),另选取30例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休克组(n=4)、严重脓毒症组(n=7)、一般脓毒症组(n=8),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3)和预后不良组(n=6)。动态检测并对比所有研究对象血清PCT、hs-CRP、COR和WBC水平。结果:无脓毒症组、脓毒症组血清PCT、hs-CRP、COR和WBC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脓毒症组高于无脓毒症组(P<0.05)。烧伤后7 d、11 d、15 d,脓毒症组血清PCT、hs-CRP、COR和WBC水平均高于无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休克组血清PCT、hs-CRP、COR和WBC水平高于严重脓毒症组、一般脓毒症组,且严重脓毒症组患者高于一般脓毒症组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PCT、hs-CRP、COR和WB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血清PCT、hs-CRP、COR和WBC水平在烧伤早期伴发脓毒症患者中水平异常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上述指标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降钙素原(PCT)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7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Hcy水平,用放射免疫学分析法测定PCT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皮质醇水平,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测定基底动脉、左右大脑中动脉血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8.96±1.21)vs(11.27±1.59)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74.21±9.75)vs(66. 04±8.03)分(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47%vs 68.57%(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PCT及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14.27±2.01)vs (18.51±2.84)μmol/L、(0.25±0.03)vs (0.31±0.04)μg/L、(171.93±23.86)vs(228.75±30.27)n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学指标高于对照组基底动脉(43.81±6.84)vs(39.62±5.27)mL/min、左大脑中动脉血流(64.27±9.95)vs(57.03±7.52)mL/min、右大脑中动脉血流(62.85±9.01)vs(56.64±7.42)mL/min(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降低Hcy、PCT及皮质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对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CRP、PCT及WBC水平。采取肺炎严重程度CURB-65评分将观察组的76例患者分为低危组(n=63例),CURB-65评分3分,以及高危组(n=13例),CURB-65评分≥3分;依照观察组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70例)以及死亡组(n=6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CRP、PCT及WBC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RP、PCT及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的CRP、PCT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P0.05),而WB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的CRP、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而WB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CURB-65评分与PCT、CRP均呈明显的正相关(t=0.532,0.497,P均0.05)。结论:CRP、PCT以及联合检测可以为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提供有利的信息,且CRP、PCT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丙泊酚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9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使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不同时间血清CRP、PCT、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简易智能量表(MMSE)、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CRP、PC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中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中HR、MAP、SBP及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中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后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MMSE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35%、11.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可降低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中血清CRP、PCT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并发挥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