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构建可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 的辅助病毒依赖型腺病毒载体 (Helper-dependent adenoviral vector,HDAd),并完成大量制备、纯化和体外表达鉴定。荧光显微镜证实HDAd/EGFP可表达,电镜下观察到经CsCl纯化后的腺病毒的典型形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病毒的浓度为4.0×1012 颗粒数 (Virus particle,vp) /mL。与可表达EGFP的第一代腺病毒载体 (First generation adenoviral vector,FGAd) FGAd/EGFP进行了体外感染和转基因表达效率的比较研究,分别用约2 000 vp/细胞的HDAd/EGFP和FGAd/EGFP感染A549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情况。通过相同时间点流式细胞仪分析EGFP的表达情况,可见HDAd/EGFP感染早期的A549细胞较FGAd/EGFP有更高的荧光表达率及更高的表达强度,显示HDAd载体具有转基因瞬时高表达的特性,是一种更有价值的疫苗载体。  相似文献   
82.
以矮晚柚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为实验材料,利用茎尖和上胚轴诱导丛生芽的发生,利用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实验表明:矮晚柚成熟和未成熟种子在1/2MS、MS上均能萌发,萌发率最高可达96%,成熟种子萌发的无菌苗更利于后期的分化。最适外植体为无菌苗的上胚轴,筛选出丛生芽最佳增殖培养方案为MS+6-BA 2.0 mg·L~(-1)+NAA 0.1 mg·L~(-1)+蔗糖40 g·L~(-1)+靠近茎尖上胚轴,最高增殖系数达8.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1)+IBA 0.2 mg·L~(-1)+活性炭0.2 g·L~(-1),生根率达90%以上。移栽至蛭石+珍珠岩+营养土(1:1:2)的营养砵上,成活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83.
氮磷添加对红壤区城郊湿地松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易导致城市森林氮(N)沉降和磷(P)富集,进而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产生影响。以位于南昌市郊的湿地松(Pinuse lliottii Engelm.)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模拟N沉降(10g N·m-2·a-1,[N])、P积累(2.5g P·m-2·a-1,[P])和N沉降+P积累(10N·m-2·a-1+2.5g P·m-2·a-1,[N+P])对凋落叶分解速率与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N]、[P]和[N+P]均促进凋落叶的前期(0~180d)分解速率,抑制中期(180~360d)、后期(360~540d)的分解速率;至540d时分解速率表现为[N]、[P]和CK无差异,但均高于[N+P](P0.05)。[N]提高分解过程中凋落叶N浓度,N含量表现为分解前期积累、后期释放;[P]提高分解过程中凋落叶P浓度,P含量持续积累;[N+P]提高N和P浓度,分解前期N、P含量积累,后期释放;而不同处理的C含量均表现为释放。凋落物基质C/N/P比与分解速率的相关性随分解阶段而表现各异。综合来看,城市化导致的N沉降和P富集叠加效应具有抑制城市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84.
运用Western印迹和HPLC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电场刺激和刺激后不同培养时间条件下,PC12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TH)和细胞培养液中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受到短时间(5、10min)脉冲电场刺激的PC12细胞,经较短时间(2天)的培养后,细胞内TH的含量和培养液中DA的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5天),TH和D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然而,长时间(15、20、30min)脉冲电场刺激组则先表现为TH和DA的合成受到抑制,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合成则被逐渐激活。采用蛋白激酶A(PKA)特异性抑制剂H-89和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研究脉冲电场刺激所激活的与TH和DA合成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在没有神经生长因子(NGF)存在的情况下,PC12细胞主要通过PKA通路来激活TH的合成,低频脉冲电场刺激也主要激活PKA通路,因为抑制这条信号通路能显著抑制电场刺激所诱导的TH合成。  相似文献   
85.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86.
在胀果甘草细胞悬浮体系中加入苯丙氨酸、酪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来研究前体对甘草细胞生产甘草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前体在合适的浓度下对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均能促进细胞内甘草黄酮的生物合成,但高浓度的肉桂酸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浓度为20 mg/L,酪氨酸、肉桂酸、乙酸钠的最佳添加浓度都是5 mg/L。此时,均可使培养体系的甘草黄酮产量高达100 mg/L以上,其中酪氨酸的添加使得产量高达对照的1.43倍。苯丙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3种前体的添加时间均以第10天为宜,酪氨酸添加时间以第5天为最佳。而且,在添加苯丙氨酸和乙酸钠后的第3天收获细胞,此时细胞的生物量和甘草黄酮产量最大。此外,苯丙氨酸、乙酸钠的添加可以增加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之一——苯丙氨酸裂解酶的活性。酪氨酸对苯丙氨酸裂解酶影响不大,而肉桂酸的添加却导致其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7.
和七一  余晓东  柳建平 《四川动物》2007,26(2):255-257,I0002
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具有已知蛇类中罕见的颈背腺及其毒液。肉眼观察发现腺体呈珠球状,8~13对腺体呈平行排列,腺体间隔分布;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腺体上无开口,无合成毒液的细胞器;实验表明毒液有神经毒性,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为97.99mg/kg,SDS-PAGE电泳呈现4条蛋白条带。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颈背腺毒液很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辅助防御系统,增强DuvemoY腺毒液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88.
王广力  高正发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4):834-836,F0003
丽纹攀蜥是中国已知的17种攀蜥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本文就丽纹攀蜥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捕食与繁殖行为的特征做一描述。通过观察发现,丽纹攀蜥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在其求偶过程中,雄性个体间存在性内竞争;所产卵在孵化过程中体积有明显增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银杏叶提取物经微生物转化后的化学成分,采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处理得到转化粗提物,采用硅胶、Sephadex^TM LH-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转化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单体结构鉴定。结果发现,从银杏叶提取物的转化粗提物中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isorhamnetin,1)、山奈酚(kaempferol,2)、斛皮素(quercefin,3)、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sid,4)、斛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5)。结果表明,这是首次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90.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光谱学特性及其化学结构初步推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诊断试剂对纤维色素UV光谱也有影响,但并不符合黄酮类化合物对诊断试剂的反应规律,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波数是3554、3477、3414、3289、1638、1618、1386、1073、617、478cm^-1。结合化学性质鉴定,以及和已知的白色棉种皮色素比较。初步推断棕色棉色素的化学结构,认为棕色棉纤维中的色素是由单宁物质氧化形成的醌类化合物。最后解释了棕色棉纤维具有颜色是因为棉纤维发育后期缩合单宁接触空气后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