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2 毫秒
81.
鼎湖山五种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及其径级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申  罗艳  黄钰辉  周国逸 《生态科学》2007,26(5):387-393
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4次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和生物量估算方程,研究了5种植被类型的乔木(DBH≥1cm)生物量及其径级分配特征。结果显示:(1)最近一次群落调查中,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生物量分别为472.9t·hm-2,165.1t·hm-2,290.4t·hm-2,164.1t·hm-2和122.5t·hm-2;(2)生物量径级分配的结果表明,鼎湖山14次植被调查的生物量径级分配总体上存在3种主要的分布类型,分别为递减分布、倒钟型分布和递增分布。鼎湖山生物量径级分配特征规律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2.
分析鼎湖山3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水文的长期连续观测资料,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得到如下一些结果:1)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东沟集水区产水量达到降水量的66.5%,日径流量高峰的出现相对降水的发生滞后1d左右。2)地下水位平均稳定在2.22m,最低为2.84m,最高为1.14m。1999、2000、2001、2002和2003年地下水位平均值分别为2.38,2.27,2.08,2.13和2.11m。鼎湖山东沟集水区每日地下水位与前16d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关。3)随着时间推移3种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土壤含水量都有减少的趋势。季风林(p<0.01)和混交林(p<0.05)的土壤含水量减少趋势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松林除外。4)鼎湖山3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其穿透水量与大气降水皆呈线性相关,它们的R2值随演替的进展而减小。穿透水占大气降水的比例也随演替进展而减少,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分别为83.4%、68.3%和59.9%。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的树干茎流占大气降水的比例分别为1.9%、6.5%和8.3%。树干茎流和胸径的关系受控于整个群落整体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物种,并且群落的郁闭程度和结构是影响降水在林内再次分配的关键因素。季风林2月大气降水28.7mm林冠截流率为83.3%,而在大气降水为297.8mm的6月林冠截留率仅为18.9%,并且随着植物群落的演替,从松林、混交林到季风林的过程中林冠截留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3.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Mn和Zn元素含量(mg/kg)分别介于6.1~100.6、6.5~1027.5、46.3 ~1196.7和27.0~338.6,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含量(mg/kg)平均值表现为Mn(305.3)>Fe (259.3)>Zn(109.9)>Cu(19.3),而其它植物表现为Fe(586.4)>Mn(336.9)>Zn(141.4)>Cu(36.6);(3) 植物微量元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随元素和植物所在的层次不同而异:乔木层植物Cu含量高低排序为干> 根>枝>叶>皮,Fe为根>皮>叶>枝>干;Mn为叶>皮>枝>根>干;Zn为叶>根>枝>皮>干;(4)在 群落垂直结构上,Fe元素含量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增的趋势,而Cu、Mn和Zn含量规律不明显;(5)植物和土壤 的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均较差;(6)与亚热带其它森林相比,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u、Mn和 Zn含量较低,但乔木层植物因具有很强的吸收或富集能力而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4.
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4种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和山蒌(Piper hancei))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比较, 探讨着生在林冠不同部位的藤本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随光照、温度、湿度等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微生境由上至下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对于林内, 冠层顶部具有高温、高光强、低湿度的特征。受这些变化的环境因子的影响, 着生在林冠不同部位的藤本植物之间的光合生理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 着生于林冠层中上部的瓜子金和蔓九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9 ± 0.6)和(6.3 ± 1.3) μmol CO2·m-2·s-1, 光饱和点为(168.5 ± 83.4)和(231.4 ± 147.8) μmol·m-2·s-1, 显著小于位于冠层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值(8.9 ± 2.9)和(8.6 ± 2.3) μmol CO2·m-2·s-1以及光饱和点值(491.6 ± 230.8)和(402.3 ± 112.8) μmol·m-2·s-1。瓜子金和蔓九节的光补偿点值为(16.1 ± 5.9)和(10.1 ± 5.7) μmol·m-2·s-1, 水分利用效率值为(11.5 ± 3.9)和(8.7 ± 1.6) μmol CO2·mmol-1 H2O, 显著大于林内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的光补偿点值(5.6 ± 1.9)和(5.4 ± 1.7) μmol·m-2·s-1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值(6.7 ± 1.8)和(6.8 ± 1.3) μmol CO2·mmol-1 H2O。这些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显示出植物对不同的温度、光照、湿度的适应, 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5.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基于6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4种自然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和4种次生植被类型(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除山地灌木草丛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30.9~127.9 t/hm2间,总平均为73.9 t/hm2.(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7~73.3cm,总平均为56.4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1028.4 hm2,土壤总碳贮量为72287.0 t,其中0~10、10~20、20~40cm和 >40cm四个土层分别占32.0%、20.6%、25.8%和21.6%.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0~20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碳贮量贡献最大,季风常绿阔叶林次之.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在碳贮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通过比较,鼎湖山保护区土壤碳密度整体较低,表层土壤碳贮量贡献较大.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制约土壤碳贮存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温室气体排放的日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利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 3种温室气体 CO2 、CH4 、N2 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 .结果表明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为 CO2 、N2 O的排放源 ,为 CH4 的弱汇 ,通量日变幅分别是 4 88.99~ 70 0 .5 7,0 .0 4 9~ 0 .10 8mg/ (m2· h)和- 0 .0 2 5~ - 0 .0 5 3mg/ (m2 · h) ;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 CO2 约占总排放的 1/ 3;凋落物层和林下灌木对 CH4 和 N2 O的通量无明显影响 ;CO2 、N2 O的 9∶ 0 0观测值与其日平均值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7.
鼎湖山人为干扰下马尾松林水文生态功能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鼎湖山马尾松林中,林外降水量年平均为2209.0mm,其中83.8%-84.5%的降水休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仅占15.5%-16.2%。林外降水到达冠重新分配,穿透雨占了82.7%,林冠截留17.2%,茎汉0.15%。林外降水进入该生态系统后,34%以径流形式流出,其余的通过蒸散形式返回大气层。林冠截留率随林外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降水的增大,其降幅逐渐减小。茎流率的变化与林冠截留率相似,单株茎流量与胸径和枝下高的大小呈显著的直线关系(P<0.01),但与林冠大小关系不明显,径流仅发生在每年的4-10月份,年平均径流率为0.34。  相似文献   
88.
生境异质性对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鼎湖山永久样地的调查资料 ,探讨生境尺度异质性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样性指数随着生境异质性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差异。群落多样性指数随地形差异而表现出南坡 >北坡、坡底>坡中 >坡顶的变化趋势。海拔梯度与多样性指数的线性关系不很明显 ,但仍有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倾向。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权重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第一主成分中 ,干扰体系和坡向造成的异质性生境影响最大 ,其贡献率为 4 2 .95 %。影响群落多样性的第二主成分因子主要是土壤类型和海拔梯度的变化 ,贡献率为 2 6 .2 4 %。  相似文献   
89.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原锥栗-厚壳桂-荷木群落演替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对 2 0 0 0 m2 永久样地进行 5次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 -厚壳桂 -荷木群落在 2 0 a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对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对未来演替趋势作了探讨。结果表明 :(1)群落个体数呈现类似“W”型动态变化。(2 )在 2 0 a的演替中 ,黄果厚壳桂在群落乔木层消失 ,厚壳桂种群数量下降了 98.2 1% ,都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地位 ,樟科植物的个体数减少了 95 .35 % ;锥栗和荷木个体数都随着演替的进展在减少 ,正逐步走向衰亡 ;因此 2 0 0 2年的群落应更名为锥栗 -云南银柴 -荷木群落。 (3)群落中的阳生性树种的重要值在 18.87~ 2 7.73之间波动 ,在 2 0 0 2年达到最大。 (4 )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差异随演替时间的增加在逐渐增大 ,但总体变幅较小。 (5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小的起伏 ;SW指数在 3.390 4~ 3.5 72 4范围内呈现类似于群落个体数的变化格局 ,在 2 0 0 2年到达最大 ;均匀度在 0 .6 175~ 0 .6 5 4 0范围内表现与 SW指数相似的动态变化 ;生态优势度介于 0 .1837~ 0 .2 4 77之间 ,但变化趋势与 SW指数、均匀度相反。总体上看 ,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都波动不大 ,群落仍维持相对稳定。(6 )影响群落演替并使之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鼎湖山物种分类学研究的历史,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采自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主模式标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主模式标本共含202种生物(亚种或变种),分属3界10门20纲54目104科146属,其中植物界63种、动物界68种、菌物界71种。有194份标本(另8份无采集人信息)涉及77位采集人(或其团队),有67家机构的147人参与新种命名, 67种期刊的140条文献参与新种发表, 38个国内外机构保存了200种的标本,物种在30%的科、目、采集人、第1命名人、期刊和存放地各分配了约70%的数量,呈现类似"二八定律"所述的不平衡现象。1978至1997年是标本采集并命名的高峰期,标本采集率为55.45%、标本命名率为58.91%;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命名早于动物和真菌。鼎湖山物种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间隔的时间)平均为7.56 a,且植物的长于动物和菌物。鼎湖山主模式标本生物的物种密度比邻近保护区的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