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为了解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栖息地的特征、微环境条件及影响该物种栖息地选择的因素,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我国中、南部的10个省或直辖市,对83个洞穴进行测量,记录洞穴微环境,评估洞穴内普氏蹄蝠的受干扰程度,对普氏蹄蝠生态习性进行初步观察。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评估普氏蹄蝠的栖息地偏好,主成分分析检验影响栖息地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有蝙蝠栖息的洞穴66个,有普氏蹄蝠栖息的洞穴17个,普氏蹄蝠的繁殖地主要是天然洞穴;与其他蝙蝠栖息地相比,普氏蹄蝠栖息地具有更高的洞穴最大高度与更低的洞内温度;与普氏蹄蝠非繁殖地相比,繁殖地具有更大的洞穴入口宽度、更高的温度和湿度及更短的水源距离;与非冬眠地相比,冬眠地相对湿度高而光照度低。调查发现,多数栖息地被严重干扰,许多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可能严重影响普氏蹄蝠的种群数量;普氏蹄蝠通常栖息在距离洞口不远的最高处,个体间保持10~15cm的距离,傍晚出洞时间晚于小体型蝙蝠,冬眠期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冬眠时一般栖息在洞穴深处。研究表明,普氏蹄蝠对栖息地具有强烈选择性。  相似文献   
752.
太白虎凤蝶的生物学与生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营  高可  李秀山  张雅林 《生态学报》2014,34(23):6943-6953
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 taibai主要分布于太白山南坡的局部地点,是我国特有种,种群数量稀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究了野生状态下该种蝴蝶的生活史、习性、生命表、产卵地需求,并对部分栖息地要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了濒危原因,提出了保护建议。太白虎凤蝶1年1代,以蛹越冬,蛹期约300d。翌年4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产卵于幼虫寄主植物马蹄香Saruma henryi叶片背面。1—2龄幼虫聚集生活,3龄即扩散,白天藏入枯叶层中躲避天敌,晚上出来取食。老熟虫于枯叶或石缝中化蛹。产卵地多位于海拔1000—1400 m之间,森林郁闭度低于60%,寄主植物密度低于2株/m2,并且伴有较厚的枯叶层,较多石块的环境中。成虫访花、交尾活动和产卵地环境有所不同,多在沟底较为开阔、多蜜源植物的地点。对太白虎凤蝶的保护建议采取适度干扰原则,对栖息地生境定期实施矮林作业、割灌等经营管理措施,保持1个栖息地斑块内有几块较为开阔的林间空地和寄主植物和寄主植物即可。对于人为干扰过重的秦岭南坡地区,需进行人工管理恢复生境,辅以人工繁殖恢复种群数量。此外,应严格限制对太白虎凤蝶卵、幼虫和成虫的大量采集活动。  相似文献   
753.
西南地区水稻灌溉需水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作物需水变化规律是制订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西南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水稻需水量,并分析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及变化趋势、水稻生育期各阶段需水量变异性及灌溉需求指数分布。结果表明:近62年来西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且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各站点多年平均水稻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占到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47.6%;对水稻生育期需水量分析发现,分蘖和抽穗阶段为水稻生长需水关键期,各阶段需水变化均为中等变异;西南地区水稻多年平均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为304.5 mm、76.9 mm和0.24,需求指数分布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大,但均低于0.5,整体对灌溉依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54.
2012年4~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春季和夏季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雪深度、灌木盖度和距水源距离是影响血雉春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夏季血雉以乔木数量、灌木高度和坡向作为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t检验和U检验结果表明:乔木胸径、针叶树数量、灌木高度、灌木盖度、苔藓盖度、草盖度在春、夏两个季节内差异极显著,而坡向在两个季节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55.
目的:非现役文职作为军队疗养院的聘用制人员已成为医护工作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调查军队疗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分析其对自身职业的潜在需求,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出可行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聘用的100名非现役文职人员调查该群体工作满意度及对自身职业的潜在需求。结果:非现役文职人员对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团队合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示满意,其中最满意的是工作环境;而对工作压力、工资福利、奖惩制度、职称晋升及个人发展等方面表示不满,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工资福利。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优化人事编制、提高福利待遇及减轻工作负荷的需求度较高,而对职业情感、临床带教及军事知识的需求度较低。结论:军队疗养院的管理人员应完善管理机制,充分了解非现役护理队伍对职业的潜在需求,积极的为其创造良好的晋升政策和发展平台,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提高该群体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提升军队疗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756.
为探究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Equus 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于2020年冷季采用截线取样法在黄河源园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设置4种不同等级的道路情景,使用MaxEnt模型评价藏野驴和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模拟了不同等级道路变量情景下两种...  相似文献   
757.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育雏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永峰  包新康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0,30(9):2270-2275
2005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了16个正在觅食、未受到干扰的雪鸡育雏栖息地和14个阴阳坡的对比样方。研究表明,育雏期的喜马拉雅雪鸡主要选择在海拔3301—3600m之间、中坡及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11—30°之间的灌丛草地活动,这有利于雏鸟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应和更好的保护后代。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雪鸡育雏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其主要因子依次为灌丛长度、物种丰富度、地面异质性以及附近(500m内)的悬崖数量。喜马拉雅雪鸡对育雏栖息地的选择其实是最好的食物资源和最有利于逃避敌害之间的权衡,即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之间权衡的结果,这可能是喜马拉雅雪鸡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避免被天敌捕食的行为适应,是高寒地区鸟类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758.
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鲤鱼栖息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晓辉  赵卫华  张文鸽 《生态学报》2010,30(18):4940-4947
通过历史文献和实地生态调查,了解黄河鲤鱼生态习性及与径流组分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水库对径流组分影响,建立栖息地模拟模型,研究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鲤鱼生存繁衍的影响。研究表明:(1)径流的流量组分与黄河鲤鱼的生态习性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显著改变了流量脉冲、小洪水及大洪水,流量脉冲消失或减少使得黄河鲤鱼产卵缺乏足够的产卵栖息地;小洪水减少使黄河鲤鱼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减少;漫滩洪水减少和消失使黄河鲤鱼失去从河滩地获得食物和栖息地机会。(2)通过建立River2D模型,得到了不同流量下黄河鲤鱼在不同生命阶段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建库后大于1400m3/s流量的显著减少,影响了黄河鲤鱼的产卵;建库后花园口低限流量变化不明显,建库对成鱼和幼鱼生存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59.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相似文献   
760.
我国古代扬子鳄减少原因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经在我国古代黄河、长江流域生存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如今已成濒危物种,其减少原因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有区别的。黄河流域扬子鳄灭绝与栖息地生态恶化有关,而长江流域扬子鳄的减少主要是因古人稻作生产所致,此外气温变化和人类捕杀也影响了它的生存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