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前喷钙对芍药切花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芍药切花品种'杨妃出浴'为试验材料,于采前不同时期喷施4%的CaCl2溶液,以不喷钙切花为对照,观察、测定芍药切花瓶插寿命、花径以及瓶插期间生理生化的变化,已探讨采前喷钙及喷钙时期对芍药切花衰老的影响.结果显示,采前喷钙处理有利于芍药切花保持水分平衡,增加切花花径和鲜重,降低切花体内可溶性蛋白质的降解速度,减缓膜透性的增大,延长切花寿命.研究表明,以采前21 d喷钙为最佳处理,可以延长芍药切花瓶插寿命2.3 d.  相似文献   
72.
从GenBank查询到的蚯蚓纤溶酶(earthworm fibrinolytic enzyme,EFE)基因序列中,只有AY438624翻译的蛋白质序列与天然EfP-Ⅰ在N-端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根据该基因的5′与3′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从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获得一个完整的基因(GenBank,DQ418454)。序列分析证明,由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N-末端与天然EfP-Ⅰ的N-末端的氨基酸顺序完全相同。ScanProsite prediction programs分析显示,该基因与AY438624相似性极高,二者均属于胰蛋白酶家族;不同的是,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中含有N-糖苷键的结构域,所以DQ418454是EfP-Ⅰ中的一个新基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Efp-Ⅰ,并进行了转化、诱导和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明,表达产物同时具有MBP和EfP-Ⅰ的抗原特异性,是MBP和EfP-Ⅰ的融合蛋白(MBP-EfP-Ⅰ)。经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的MBP-EfP-Ⅰ,在酪蛋白平板和纤维蛋白平板上表现出明显的纤溶酶活性。  相似文献   
73.
软枣猕猴桃挥发物质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的分析方法,从软枣猕猴桃挥发成分中共分离出13个组分,鉴定了12个组分,占全部组分的 99.03%。其主要成分是酯类、醇类物质,其中丁酸乙酯的相对含量高达 86.89%。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饮用磁处理水时间的长短与降低家兔血脂的关系。方法:72只家兔平均分四组A组基础饲料组,饮自来水;B、C、D高脂饲料组,B组对照组饮自来水;C组治疗1组,30天后饮磁处理水,治疗30天后采耳血,分别测血清TC、TG、HDL-c、LDL-c水平。D组治疗2组,30天后饮磁处理水,治疗100天后采耳血,分别测血清TC、TG、HDL-c、LDL-c水平。结果:B组家兔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C组家兔TC、LDL-c水平显著低与B组(P<0.01);,但也显著高于A组(P<0.01);TG、HDL-c水平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组家兔血清TC、TG、LDL-c水平与B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DL-c水平与A组比较明显上升(P<0.01)。结论:长期饮用磁处理水可以显著降低家兔血清高胆固醇含量,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75.
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恩伯格(Roger D.Kornberg)教授,以表彰他在真核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在细胞中,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是生命活动的核心过程。因此,研究遗传信息如何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一直是分子  相似文献   
76.
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构建含糖微生物燃料电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中的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无氧呼吸,而石墨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相似,也可以作为这类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利用这类微生物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以糖类物质为燃料,对电池产电情况、产电原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Rhodoferaxferrireducens为产电微生物,在外接电阻510Ω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燃料,常温下产生的电流密度达158mAm2(平台电压为0.46V,电极有效接触表面积为57cm2),且循环性能良好。更换燃料为其它糖,发现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糖进行产电;通过SEM观察发现大量微生物吸附在石墨电极上,用Bradford法对运行20d后电池的细胞量进行定量,测得悬浮细胞蛋白浓度为140mgL,吸附在电极上的生物量为1180mgm2。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细菌还原实验,发现吸附在电极上的微生物对电压的产生贡献最大,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悬浮细胞对产电贡献很小,不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7.
中国东北古新世乌云植物群:榆科叉脉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叶结构特征。将黑龙江省古新世乌云植物群中的榆科叶化石确定为叉脉榆(Umus furcinervis(Borsuk)Ablaev)。叶化石二级脉达缘且在叶缘区分叉,三级脉及顶,叶缘锯齿两侧边凸出。重新研究了前人鉴定为小叶普拉榆(Planera cf.microphylla auct.non Newberry)和乌云珍珠梅(Sorbaria wuyungensis Tao et Xiong)的叶化石并将其归入叉脉榆。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平脐蠕孢菌)和接菌+MeJA(0.5、1.0、1.5、2.0、2.5 mmol/L MeJA喷施叶片后接菌)3组处理,于三叶期调查叶斑病发病情况并据此筛选最适MeJA浓度,然后测定不接菌、接菌及接菌++ MeJA(最适浓度)处理不同处理时间叶片的抗氧化酶、抗病相关酶活性、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叶面喷施外源MeJA提高了大麦对叶斑病的抗性,1.5 mmol/L MeJA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19.03%,诱导抗性效果最佳;(2)与单独接菌处理相比,1.5 mmol/L MeJA处理大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而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其受MeJA调控转录因子及编码抗病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外源喷施1.5 mmol/L MeJA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调控抗病相关酶基因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进而提高大麦植株的叶斑病抗病性。  相似文献   
79.
蚯蚓纤溶酶组分的分离纯化和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为配基的亲和层析,从蚯蚓(大平二号, 即赤子爱胜蚓)纯化出的纤溶酶是一组非均一的纤维蛋白水解酶.经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和制备电泳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12个单一组分. 这些组分的等电点(pI)按照它们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图谱上的顺序从4.0开始依次降低; SDS-PAGE证明, 除3、4外,其余组分均只含一种多肽链,分子质量在22~34 ku之间;用shiff试剂和酚-硫酸染色, 显示1、2、6.5和7是糖蛋白,其中7的糖含量最高; 以BAEE、Chromozym UK和Chromozym PL为底物测定,7的纤溶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0.
硫是湿地中重要的生命元素, 硫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 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硫的价态多样, 形式复杂, 湿地垦殖使土地利用方式等发生显著改变, 进而影响到土壤硫组分的变化。垦殖背景下, 目前对湿地硫组分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硫稳定同位素技术(δ34S)逐渐地被应用到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研究中, 可以探究硫素的来源。硫氧化菌(Sulfate oxidizing bacteria, SOB)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tion bacteria, SRB)是硫组分形态转化的主要驱动者, 在湿地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是参与土壤硫循环的重要酶类, 是反映湿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该研究主要从湿地土壤硫组分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硫同位素来源示踪和微生物驱动机制4个方面, 综述了湿地土壤硫组分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最后,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该领域今后深入探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