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董胜张  叶恭银  胡萃 《昆虫学报》2009,52(9):1024-1027
为了探讨寄生蜂种类与卵内蛋白质存在与否及免疫相关性, 采用蛋白质电泳和Western免疫印迹的方法对7科12种寄生蜂卵内蛋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小蜂科和姬蜂科寄生蜂与其他昆虫一样, 卵内含有分子量约为200 kD的卵黄原蛋白; 而茧蜂科寄生蜂不含有卵黄原蛋白, 但存在分子量为40~80 kD的多肽, 且在所有供试的寄生蜂卵内均存在一个分子量约为62 kD的多肽。  相似文献   
72.
朱家颖  李凯  叶恭银  胡萃 《昆虫知识》2005,42(4):463-467
北美法医昆虫学第1,2届年会于2003年8月7~9日和2004年7月21~24日分别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和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召开,大会论文涉及到了案例分析、分类鉴定、教学、死后间隔时间推断和死亡原因查找等诸多方面。文章介绍了北美法医昆虫学年会,并对北美法医昆虫学第1,2届年会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3.
在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和其他类等5个功能团的基础上,从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2年3点的调查就2个转cry1Ab基因粳稻(Bt粳稻)品系KMD1和KMD2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Bt粳稻与对照间各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优势集中性指数(C)]及其时间动态无明显差异;Bt粳稻与对照间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亚群落,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也较高。综合分析认为,Bt粳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4.
吴玛莉  朱家颖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08,51(11):1144-1150
为了建立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毒液抑制寄主血细胞免疫活性组分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就等电点沉淀法、乙醇沉淀法、75%硫酸铵沉淀法、75%硫酸铵沉淀法+40℃加热处理法,以及75%硫酸铵沉淀法分别与3种不同滤膜的分子大小截留法的组合等7种方法对毒液蛋白分离效果及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等电点沉淀法获得的组分抑制寄主菜粉蝶Pieris rapae离体血细胞延展和包囊的活性最强,乙醇沉淀法次之,75%硫酸铵沉淀法最弱。从蛋白组分的SDS-PAGE图谱来看,等电点沉淀法获得毒液组分相对最纯,仅有3条主要谱带,分子量大小在45~116.2 kDa范围内;乙醇沉淀法次之,有5条主要谱带,分子量大小在24~116.2 kDa范围内;硫酸铵沉淀法的谱带组成与毒液蛋白粗提液相似。3种分子大小截留法获得的毒液组分的活性分析表明,强活性组分分子量大小可能都大于100 kDa。综合认为,7种方法中以等电点沉淀法提取分离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相对为最适。  相似文献   
75.
彭宇  赵敬钊  胡萃 《蛛形学报》2001,10(1):22-25
幼蛛在蜘蛛的种群中占有很大比例。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了不同龄期的真水狼蛛幼蛛。其体重、体长、背甲宽、步足长、眼域宽以及中斑下的条形纵斑长度都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增加。背甲宽和中斑下的条形斑纹长度可用来判断真水幼蛛的龄期。雌蛛的取食量大于雄蛛,高龄幼蛛大于低龄幼蛛。幼蛛在蜕皮时不取食,蜕皮后,取食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6.
刘勇  倪汉祥  胡萃 《昆虫知识》2000,37(6):367-371
20世纪 8 0年代后 ,人们开始探求昆虫对气味物质的感受机制。随着昆虫行为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昆虫电生理技术的飞速发展 ,自 90年代开始 ,深入研究昆虫的嗅觉反应机理已有可能。研究表明 ,昆虫触角中的气味结合蛋白 (odorant-binding protein简称 ,OBP)在昆虫嗅觉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本文试从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特征、OBP的化学特性、生理功能及研究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1 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特征明确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特征 ,有助于确定气味结合蛋白的结构。目前研究以鳞翅目昆虫…  相似文献   
77.
胡萃 《昆虫学报》1964,(5):689-714
黑青小蜂系棉红铃虫的外寄生蜂。在杭州,年发生11代,少数12代。主要以幼虫在越冬红铃虫的茧内越冬。每雌平均寄生红铃虫10.67头,产子蜂100.47头。若寄主供应不充分,则子蜂数量显著减少。性比高,通常为80-90%。成虫寿命与温度关系密切,雌蜂一般长于雄蜂。喂以蜂蜜或给以寄主供其寄生,寿命均能显著延长。卵期2—5天;非越冬幼虫历期5—14天,越冬幼虫历期141—145天;非越冬蛹历期5—35天。 综合文献记载,已知寄主6目36科148种(包括亚种)。经室内试验,能顺利地寄生并育出子蜂的,尚有米淡墨虫、中国齿腿瘦姬蜂以及一种绒茧蜂。后二者均为红铃虫的寄生蜂。 此蜂易于饲养,采取一系列简易的办法,能顺利地进行大量繁殖。在二百余棉仓放蜂116万余头的结果,对活红铃虫的寄生率自33.61%提高至95.93%,增高1.85倍,红铃虫活虫率则自19.32%降至0.86%,抑低95.55%。 越冬红铃虫能在沙土中作茧;所结之茧,此蜂同样寄生、发育并羽化,可望通过这一途径,改进繁殖用寄主的采集方法,以节约劳力。幼虫于5℃上下、0—10℃范围内冷藏64天后表现仍正常,但长期冷藏则生活力大受影响,而繁殖一代后又显然有所恢复。各地蜂种比较结果,以运城的为最差,九江、杭州、永济表现良好,三者之间差异尚不显著。种内杂交有可能提高生活力,“杭州×永济”杂交第一代比母系,平均寄生能力提高40.71%,子代数增加25.34%,雌雄蜂寿命延长16.81%与60.32%;与父系相比,提高更多。此蜂既能原寄生,又可重寄生,既有益又有害,应用时应加注意,惟初步估计棉仓放蜂的弊害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78.
胡萃  施锡珍 《昆虫知识》1993,30(4):240-242
本文通过天蚕1~2龄期6种饲育方式的比较,明确单头育和群育之间在1~2龄历期、死亡率、2龄末体重及以后各龄的历期、死亡率、结茧率、茧层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大规模饲育中稚蚕期可采取群育法。  相似文献   
79.
蝶蛹金小蜂在杭州的年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萃 《昆虫学报》1984,(3):302-307
蝶蛹金小蜂是菜粉蝶蛹期的主要寄生蜂。在杭州,绝大多数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田间养虫室内饲养结果:1979年发生11—12代;1981年早、中、迟三组分别为12—13代、10—11代以及9—10代,三组合计,非越冬代成虫自5月上旬至12月初始终不断,一年之内,前后(连续或不连续)两代成虫重叠发生的天数至少175天,前后(连续或不连续)三代成虫重叠发生的天数至少49天。 2、3月间小蜂即可羽化,远远早于田阔第一代菜粉蝶蛹的出现,惟不能寄生越冬后的越冬代菜粉蝶蛹,但越冬代蜂的羽化盛期仍处于田间第一代菜粉蝶蛹初见至化蛹始盛期之间,且喂食后寿命很长,故越冬代蜂与第一代菜粉蝶蛹之间的发生期基本上是吻合的。其后,两者代数既多(菜粉蝶一年发生9代),发生又都不整齐,小蜂成虫与菜粉蝶蛹均连绵不断,时间上彼此也是吻合的。这是此蜂自然寄生率高并成为其重要天敌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的重要天敌建议分期分批饲养,以深入掌握其生活史及与寄主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万兴生  胡萃 《昆虫学报》1986,(4):371-376
菜粉蝶幼虫在一、二、三、四龄初期饲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食量减少99.3—38.4%;四龄末或五龄初饲毒,食量反而比健虫高出36.3%和87.2%。幼虫感病后取食期的缩短或延长是食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幼虫病死前脱皮过程先被抑制,其结果往往使得死亡时所处的龄期明显延长。幼虫在四龄末饲毒后,由于五龄期延长,食量增加,其死亡前达到的最高体重平均为357.9毫克,远高于健虫化蛹前的最高体重。PbGV对菜粉蝶化蛹也有明显影响。幼虫在五龄前饲毒,一般不能化蛹。五龄第1—3天饲毒,化蛹率26.4—87.9%,第4天饲毒对化蛹无影响。本文结果对应用PbGv防治菜粉蝶幼虫危害以及对该病毒的大量增殖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