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6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78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恶性肿瘤中抗酸菌L型检出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卡介苗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对420例恶性肿瘤(乳腺癌112例肠腺癌100例、恶性淋巴病54例、子宫颈癌70例、绒毛膜癌84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420例恶性肿瘤中47例(11.2%),1K抗酸染色阳性和49例(11.6%)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其中以恶性淋巴瘤抗酸菌L型检出率最高(44.4%)绒毛膜癌最低(2.4%),抗酸菌L型主要(85%)分布于癌巢或肿瘤实质内该区51.1%癌细胞呈增生活跃状态,34%癌细胞呈空泡样变性,颇似病毒感染的凹空细胞,2.1%的瘤细胞发生坏死。结合文献复习,提示抗酸菌L型感染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2.
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和隔膜的双重荧光染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振生  李振岐 《真菌学报》1993,12(2):174-176
  相似文献   
73.
利用6mv的He—Ne激光器,每天对君子兰幼果、胡萝卜根的外植体辐照5分钟,连续辐照20天,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样条件下,辐照10分钟,对君子兰幼果,胡萝卜根的愈伤组织形成和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4.
本文应用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对110例葡萄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8.2%葡萄胎中能检出L型。26/31例免疫组化染色证明葡萄胎组织内亦有L型抗原存在。第1次清宫前有不规则性阴道流血者,其水肿绒毛或蜕膜组织中L型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流血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并讨论了宫腔L型感与葡萄胎发生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75.
对48例Ⅲ°烧伤病人的创面,定量植入枯草杆菌BS224菌后,分别在24h、48h、72h及96h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枯草杆菌对痂下组织的致病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感染创面的BS224菌体数量24—48小时显著增加,72—96小时而下降。与清洁创面的BS224菌动态变化上相同,呈常态曲线的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76.
剩余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的生长及积累吲哚生物碱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78.
白蜡虫一龄在女贞叶上取食时,口针尖抵达维管束中的韧皮部。口针在叶内部分长0.10-0.31mm。口针可直穿细胞而过,未见细胞有明显的伤害反应。二龄在枝条上取食时,口针尖在具功能筛管中取食,被取食 的筛管未见严重的伤害反应。口针在树皮内的长变为0.32-0.75mm。口针大多贯通细胞,偶尔在细胞间隙中通过。插在树皮中的口针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口针鞘包围。口针鞘可有分枝。口针鞘 较多的部位薄壁组织细胞有明  相似文献   
79.
周怡  张荷悦  孙涛  曹浩冰  周曾 《生态学报》2023,43(5):2024-2033
潮滩是海岸带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分布的底栖生物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潮滩底栖微藻、泥沙与水动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潮滩微地貌形态,明晰底栖生物对潮滩微地貌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以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潮滩微地貌动力模型,探究底栖生物对微地貌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底栖生物对微地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栖微藻生长与泥沙扩散、水流再分配过程交互作用驱动下,潮滩上可形成底栖微藻覆盖的高丘与积水洼地交替分布的规则性微地貌斑图;(2)微地貌斑图的形成提高了潮滩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泥沙淤积高度;(3)底栖微藻与泥沙、水流的交互作用使得潮滩微地貌系统对侵蚀扰动呈现非线性响应行为,系统存在临界点,且在一定侵蚀率范围内存在双稳态;(4)黄河口泥螺入侵使得微地貌系统抵抗侵蚀扰动能力减小,且系统稳定性随泥螺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0.
骨骼肌是动物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研究骨骼肌发育调控机制对于肌肉相关疾病的诊断以及家畜肉质的改善都有着重要意义。骨骼肌发育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大量肌肉分泌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此外,为了维持体内代谢稳态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能量,机体协调多个组织器官形成了复杂而又精密的代谢调控网络,对于调控骨骼肌发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组织器官通讯的潜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脂肪组织、神经组织、肠道等组织器官通讯对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靶向调控骨骼肌发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