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图式分布和定位,口围带和波动膜基部含小膜微管托架、小膜附属微管和波动膜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后微管芽;背触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柬。横棘毛基部含有较发达的横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后微管芽及其横微管束的定位可能具有本种纤毛虫细胞的特异性。纤毛器微管胞器在细胞表膜下分化形成的基部微管及其微管层使细胞的运动纤毛器与强固的微管骨架结构网相联系.其微管胞器的建构可能是细胞对土壤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细胞运动胞器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微管是逐步进行更新的:老棘毛微管胞器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并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了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退化和失去功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72.
纤毛是一种以细胞微管为主形成的突出于细胞表面的结构,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很多人类疾病都与纤毛结构、长度的失调相关,所以有关纤毛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纤毛除了提供流体推动力参与细胞的运动功能之外,还具有信号传导的功能,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多种关键作用。它参与调控细胞生理活动、增殖与分化以及动物个体发育。因此,深入地探索纤毛调控机理对基础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人类纤毛相关疾病的攻克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介绍了纤毛的结构、组装与解聚的机制、参与信号传导的功能以及纤毛缺陷同人类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
艾美游仆虫(Euplotes amieti)含有几乎所有已知的纤毛病基因,但绝大多数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细胞定位和功能未知。为明确中心粒蛋白43(CEP43)和卷曲螺旋域蛋白13(CCDC13)在艾美游仆虫中的细胞以及亚细胞定位,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技术对其进行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EP43主要定位于艾美游仆虫的细胞核、腹面纤毛器(口围带、尾棘毛、额腹横棘毛)的基体及其附属微管,CCDC13主要定位于腹面纤毛器杆部和基体以及银线系统,附属微管及大核未见其定位。CEP43与γ-微管蛋白定位相同,CCDC13与γ-微管蛋白仅在腹面定位相同。2种蛋白在免疫电镜下显示与荧光标记定位相同,而且CCDC13在额腹棘毛基部的胶体金数量远多于CEP43。结合已有研究推测,纤毛形成后多余的CEP43受γ-微管蛋白复合体调控且被募集于细胞核,CCDC13参与形成银线系统,但为增加生长期艾美游仆虫的微管再生能力,附属微管结构不需要CCDC13的参与。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上述蛋白在腹毛类纤毛虫中调节和维持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装配和稳定性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4.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由FLUTAX直接荧光标记的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由小膜托架、小膜基部的微管束和托架间的连接微管构成,波动膜基部含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后端与波动膜后端汇合处含口底托架;额、腹、横棘毛基部由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构成,其横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显著发达,后纵微管束也明显可见;左缘棘毛基部含发达的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但横微管束不明显;右缘棘毛基部含发达或较发达的横微管束和前纵微管束,但未见后纵微管束。分析表明,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特征具有种的特殊性,其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及发达程度不同在其他纤毛虫中未见报道。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游仆虫类、尾柱虫类和尖毛虫类纤毛虫中基部微管的发达程度和建构特征的不同与类群间系统演化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75.
海洋固着缘毛类纤毛虫--聚缩虫两新种(原生动物,纤毛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采自青岛沿海的聚缩虫两新种,倪氏聚缩虫Zoothamnium nii sp.nov.和王氏聚缩虫Z.wangi sp.nov..两者分别以下列组合的性状区别于所有已知种:倪氏聚缩虫为双层口围缘、交替式分枝、69~88环的总银线数以及口区小膜3由3条平行等长的动基列组成.王氏聚缩虫为单层口围缘、交替式分枝、108~135环的总银线数以及口区小膜3由两条错位排列的动基列组成.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中医序贯疗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鼻窦炎Ⅱ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59)。两组均给予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医症候积分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2%,79.6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TR、血清IL-4、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MTR高于对照组,血清IL-4、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64%、15.2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其可更有效改善患者MTR。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7.
中心体蛋白centrin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entrin是普遍存在于中心体上的蛋白成分 ,具有钙离子结合能力。Centrin家族包含多种同源蛋白 ,这些蛋白在结构上高度保守。研究表明centrin可能与细胞的分化 ,纤毛的生成定向和切断 ,精子尾部的生成 ,中心体复制及其结构维持有密切关系 ,同时也和细胞的癌变、生长及细胞周期调控有关 ,还有许多未知功能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8.
作者对钩刺亚册虫的纤毛器的形态结构做了光镜和电镜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口侧动基索均为单动基列结构,其中PK1仅后行至胞口后方;背触毛含约10对紧密排列的毛基体,后端不与其它体动基列相联;射出体除沿胞口分布外,在虫体顶端丛集成盾;虫体前部自右向左扭转约180^o。  相似文献   
79.
长颈虫属两种土壤纤毛虫研究(动基片纲:刺钩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采自青岛地区的两种土壤纤毛虫,对其中的新种土栖长颈虫之形态学,纤毛图及与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描述,由于念珠长颈虫的纤图式迄今不详。文中对其作了首次探讨揭示。  相似文献   
80.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 fam.nov.,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 fam.nov.和拟角毛虫属Parakeronopsis gen.nov.为新设,给出了下毛目中各亚目和科的特征简述及亚目及科的检索表.各属的特征以特征简述、检索表以及属的模式图的形式介绍之.新立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并对排毛亚目Stichotrich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原下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缘棘毛分化;排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额腹横棘毛分化,腹棘毛为长的纵列,数目多,形式多样.修订后的原下毛亚目含2科3属,排毛亚目含5科29属.各科的基本特征分别为:原毛虫科Phacodinidae无明确体棘毛和背触毛的分化;凯毛虫科Kiitrichidae体纤毛器背腹有明确分化,有原始的背触毛分化;旋毛虫科Spirofilidae腹棘毛旋列或斜向排列;卡尔虫科Kahiellidae左、右缘棘毛均2至多列;小双虫科Amphisiellidae具1纵向排列的腹棘毛列;角毛虫科Keronopsidae具2列纵向排列的腹棘毛,通常无额棘毛及横棘毛的分化;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腹棘毛通常多列,一般有额、腹、横棘毛的初步分化;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并附各属纤毛图式,对部分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