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71.
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根围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红花根围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红花接种Glomus mosseae、G.intraradices和混合菌(G.mosseae、G.intraradices、G.cladoideum、G.microagregatum、G.caledonium、G.etunicatum)3种AM真菌,采用传统的平板稀释涂布法对红花根围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并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分析技术对红花根围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3处理与对照组红花根围微生物总量表现为G.mosseae>G.intraradices>混合菌>对照,且接种处理红花根围微生物总量显著高于对照.对照组红花各生长期微生物总量均为0-5 cm>5 cm-10 cm>10 cm-20 cm,接种处理红花生长至种子成熟期时不同土层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微生物总量为5 cm-10 cm>0-5 cm>10 cm-20 cm.聚类分析发现微生物出现接种红花类群与不接种红花类群两大分类类群.[结论]AM真菌从时间和空间上影响了红花根围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对红花农业生产和分析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2.
吴文杰 《生命世界》2013,(10):56-65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南部,有一座充满神话和传说的红花尔基湖。红花尔基是蒙古语,表示“洼地”的意思。关于这一地名来历,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蒙古族的一支游牧部落,为牛羊寻找水革丰盛之地,不辞辛苦地到处迁居,一天,部落首领很是苦闷,便率身边侍从去林中狩猎,忽然有一只野兔跃身而起。  相似文献   
73.
红花石蒜茎尖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3mm的石蒜茎尖放在MS+0.4mol·L-1蔗糖的培养基上预培养5d,在25℃下用预处理液处理20min,接着用冰浴的玻璃化保护剂PVS2在冰浴中处理80min后,换新鲜PVS2并迅速投入液氮。液氮保存24h后,于40℃水浴中快速解冻2min,用MS+1.2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洗涤20min,滤纸吸干后接种到恢复培养基中,在25℃下暗培养7d后,转入光照强度为36μmol·m-2·s-1和光暗周期12/12h条件下培养。2周后的成活率最高可达90%,植株再生率达53%。  相似文献   
74.
在早奥陶世弗洛早期,广布于华南扬子台地的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红花园组)逐渐被陆源碎屑沉积所替代,而海洋生物分异度快速升高,随后出现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第一次高潮。因此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顶界附近的岩石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组顶界的穿时性及其横向分布规律尚无定论。通过对贵州桐梓红花园、习水吼滩、湖北兴山古洞口和湖南张家界温塘4个剖面红花园组牙形石动物群的系统分析,从下至上识别出了3个牙形石带,分别是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Prioniodus honghuayuanensis-Oepikodus communis带和Oepikodus evae带。采用统一的红花园组顶界定义,即以中—厚层亮晶颗粒灰岩的消失作为红花园组与上覆地层之间的界线,结合研究剖面和前人牙形石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上扬子区红花园组顶界具有明显的穿时性,而且这种穿时性在空间上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上扬子区红花园组顶界大部分位于P.honghuayuanensis-O.communis带内;从上扬子区中部向台地南北两侧的边缘区,红花园组顶界大体上逐渐升高至O.evae带;而在靠近陆源碎屑沉积的西部地区顶界则降低至S.diversus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控制因素除了海平面的升高外,可能还与陆源碎屑供应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75.
干旱胁迫对红花玉兰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以1年生红花玉兰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T1)、中度干旱胁迫(T2)和重度干旱胁迫(T3)4个水分处理水平,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红花玉兰幼苗生长过程中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红花玉兰幼苗株高、地径和生物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T1处理略有升高,在T2和T3处理明显降低.(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红花玉兰幼苗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先升后降再升,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保护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均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红花玉兰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减轻干旱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断指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02月选取我院就诊患者中完全离断断指186病例200指,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对照组,分别记录抗缺血在灌注损伤组和对照组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指体坏死发生的例数。选取部分患者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灌注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断指存活率86%,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断指存活率95%。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对照组断指再植术后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断指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断指再指术后红花注射液能减少MDA的产生,提高SOD的活性,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再灌注后24h及1周的血液中MDA和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断指再指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断指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02月选取我院就诊患者中完全离断断指186病例200指,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对照组,分别记录抗缺血在灌注损伤组和对照组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指体坏死发生的例数。选取部分患者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灌注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断指存活率86%,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断指存活率95%。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对照组断指再植术后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断指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断指再指术后红花注射液能减少MDA的产生,提高SOD的活性,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再灌注后24h及1周的血液中MDA和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断指再指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8.
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为地理分布狭窄的贵州特有植物,颇具经济价值。为查清其分布特征和评估其濒危状况,该文在红花瘤果茶的集中分布区设置三个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空间点格局及多元点格局分析法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利用种群动态量化指数分析预测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兴仁县新寨村大皮坡1号样地幼龄树的小尺度呈集群分布、大尺度呈随机分布,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 兴仁县新寨村槽子土2号样地的幼龄树均呈集群分布,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 晴隆县紫马乡龙头村上捧碧林区3号样地幼龄树、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2)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为1号样地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负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2号样地幼龄树和中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 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 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号样地的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正相关; 幼龄树与老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尺度上为无相关,大尺度上为正相关; 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表明3个样地中幼苗补充充裕,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但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生态脆弱。(4)红花瘤果茶的生境异质性及其种内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影响种群数量扩大和物种散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9.
目的:黄芪红花配伍是否通过调节小凹蛋白1(Caveolin-1,Cav-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促进血管新生保护大鼠脑缺血损伤。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对照组(Sham组,n=12),模型组(MACO组,n=12),黄芪红花40:1组(n=12),20:1组(n=12),5:1(n=12)。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连续给药21d后,评价神经功能学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质区的微血管密度,采用RT-PCR法检测皮质区VEGF m RNA和Cav-1 m RNA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测定皮质区VEGF和Cav-1的蛋白表达。结果:连续给药21d后,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有所降低,3个不同比例的黄芪红花组的神经功能学评分降低最为明显(P0.01),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P0.01),微血管密度、VEGF和Cav-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黄芪红花配伍可能通过调节Cav-1/VEGF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的血管新生,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且最佳的配伍比例为黄芪红花5:1。  相似文献   
80.
为了解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从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芫花素(1)、corniculatin A(2)、槲皮素(3)、咖啡酸(4)、肉桂酸(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花酢浆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