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治疗较为困难。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大量死亡,引发脱髓鞘病变,这可能是其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为少突胶质细胞的祖细胞,后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髓鞘细胞。OPCs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腹侧神经上皮细胞,随着神经管的发育,OPCs逐渐增殖、迁移并分化为成熟OL,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轴突髓鞘的形成。随着对OPCs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OPCs移植对SCI有较好的疗效,这可能为SCI患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OPCs治疗SCI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2.
细胞的增殖、转移、存活等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异常对人类众多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肿瘤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普遍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AKT总的激酶活性,而往往忽视了AKT不同亚型的特异性功能。近年来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发现,AKT家族不同亚型的激酶分子在调控肿瘤细胞的存活、生长、增殖、代谢、转移等众多恶性表型方面发挥独特而关键的作用:与Akt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相反,Akt2在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此外,随着对AKT家族研究的深入,人们对Akt3的特异性生物学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在此对AKT不同亚型与乳腺癌恶性表型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73.
探讨五羟色胺(5-HT,serotonin)和褪黑素(melatonin)对红细胞悬浮液粘度及红细胞形状的影响.建立五羟色胺温育的红细胞-血浆体系、红细胞-HEPES缓冲溶液体系及褪黑素温育的红细胞-血浆体系、红细胞-HEPES缓冲溶液体系;观察各体系中红细胞悬浮液粘度的改变及其形态变化.用正常的红细胞悬浮液作对照进行比较时发现,五羟色胺和褪黑素温育后的红细胞悬浮液粘度显著下降;五羟色胺温育后的红细胞形状呈梭形,而褪黑素温育后的红细胞形状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血液粘度有直接影响.这对于揭示血瘀症的分子本质和人体在多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是支气管动脉,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供血是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更为罕见。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高对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为咯血责任动脉的认识,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例腹腔动脉系统分支(胃左动脉、肝左动脉)参与大咯血供血动脉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报道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2例患者均为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发大咯血,再次血管造影显示1例肝左动脉参与供血,1例胃左动脉参与供血。栓塞上述血管后,患者止血成功。病变位于下肺、伴有胸膜增厚,提示有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的可能。术前仔细阅读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主动脉分支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减少对责任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的遗漏。结论:腹腔动脉系统参与供血是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复发的少见原因,了解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栓塞,可以降低咯血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5.
以高粱、苏丹草等5种高粱属植物的种子为材料,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检测其醇溶蛋白.同时研究了丙酮处理、样品上样量和凝胶浓度对电泳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经丙酮处理后,在上样量为32μg、凝胶质量分数为15%时电泳可以得到清晰的A-PAGE图谱,据此可以鉴定5种高粱属植物.  相似文献   
76.
菹草石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菹草石芽的初步研究曾宪锋,邱贺媛,刘稳昌(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昌黎066600)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是眼子菜科多年生沉水草本。分布广泛,贮量大,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植物,可做蔬菜、药用、饲草、绿肥、观赏等。如生在水田中则为恶性...  相似文献   
77.
肥胖不仅是体内脂肪细胞的增加,而且是机体代谢状态的异常改变,导致肥胖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代谢手术在减重的同时,能够治疗和缓解由肥胖导致的相关疾病。对代谢手术改善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机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术后显著改变,这促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等成为代谢手术改善代谢效应机制研究的热点。随着粪菌移植和口服益生菌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报道,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在改善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中发挥有益作用。本综述将总结肠道菌群在代谢手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8.
我国肺吸虫及他种吸虫中间宿主——淡水蟹类新种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的淡水蟹类主要根据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室于1956年和1962年在河南辉县,1957年、1963年和1966年去云南河口、双江及西双版纳自治州的景洪、勐腊、勐海以及1973年于湖南会同等地进行肺吸虫病调查研究时先后采获的各批淡水蟹类标本,分别进行了寄生虫囊蚴的检查后,经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共同分析鉴定,共得蟹类13种,其中部分已报告,此外尚发现1新属,6新种,2新亚种。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生境里(图版I,1-8),如短肢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sinensis brevipodum主要分布在沟渠两岸的泥洞里,很少生活在大面积的水体中。河口溪蟹Potamon hokuoense和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 分布在高原地区热带丛林的溪流中。山区近溪蟹 Potamiscus  相似文献   
79.
80.
张帅  郭水良  管铭  印丽萍  张若轩 《生态学报》2010,30(16):4241-4256
以我国74个地理单位282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和环境数据为基础,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典范对应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境内入侵植物区系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74个地区共有282种外来入侵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外来入侵种是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空心莲子草(Alternathera philoxeroides)、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2)菊科(Compositae,67,种数)、禾本科(Gramineae,32)、豆科(Leguminosae,29)、苋科(Amaranthaceae,23)、旋花科(Convolvulaceae,13)是我国境内含入侵种最丰富的5个科,共计有164种,占我国入侵植物总数的58.16%;(3)我国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源自于热带美洲、北美洲、欧洲、地中海-西亚和中亚、非洲和南亚;(4)外来入侵植物多样性在我国的区域分异明显,热带-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和温带三大区域的入侵种组成有较大差异:马缨丹(Lantana camara)、含羞草(Mimosapudica)、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刺苋、小飞蓬、飞扬草(Euphorbia hirta)、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空心莲子草、三叶鬼针草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是热带-南亚热带区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种入侵植物;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入侵种分别是一年蓬、小飞蓬、刺苋、土荆芥、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空心莲子草和三叶鬼针草;温带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反枝苋、小飞蓬、圆叶牵牛、一年蓬、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杂配藜(Chenopodium hybridum)、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野燕麦(Avena fatua)、曼陀罗和皱果苋;(5)年降雨量、年均温度、年极端低温、无霜期和年均积温是影响我国外来入侵种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气象因素,年极端高温和年日照时数的影响相对较小;人口密度和交通密度对入侵种的地理分布也均有很大的影响;(6)随着年均温度、无霜期、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年极端低温、年均降雨量和年积温的增加,外来入侵植物的种数呈线性增加,随着纬度的增加,种数则呈线性递减,种数与这8个环境因素间的关系达到极显著的水平;(7)不同地理来源的外来入侵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受纬度、年降雨量、年均无霜期、年均温度、交通密度、年极端低温和年均积温的影响。由于外来入侵种在我国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因此,应用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