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9 毫秒
71.
为了解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的遗传规律,对栽培菊花与菊属-近缘属属间杂种杂交后代耐盐性进行了遗传分析。以栽培菊花'韩2’为母本,大岛野路菊×芙蓉菊属间杂种为父本进行杂交,以盐害指数作为指标,通过水培法对获得的F1群体进行耐盐性鉴定,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采用单个F2世代的分离分析方法对F1群体耐盐性进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1群体的耐盐性出现广泛分离,变异系数达53.63%,盐害指数的变异范围为3.33%-96.67%;中亲优势为2.47,未达到显著水平;将后代的耐盐性分为5个级别,其中高耐的占14.52%,耐盐的占38.70%,中耐的占30.65%,敏盐的占9.68%,高敏的占6.45%。F1群体的耐盐性符合B-2模型,由两个主效基因控制,加性效应均表现正向增效,分别为18.06和19.13,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效应,分别为-17.99和-1.44,主基因遗传率为61.14%,属高度遗传力。综合分析表明: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可通过杂交导入栽培菊花,实现栽培菊花耐盐性遗传改良;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盐害指数受两对主基因的控制,主基因在F1群体的遗传率属高度遗传力,耐盐性选育可在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72.
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已经应用在疾病、药物等方面,是临床研究中一种辅助分子诊断方法。该方法也逐步应用在临床ABO血型的判定中,由于目前临床血型判定的主要方法是血清学,疑难样本判定等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分子水平的基因测序方法提高了血型判定的准确性,比如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方法。为进一步提高ABO血型精细分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开发了相关的VBA程序,能够快速自动化判定ABO精细分型,并且初步判定结果与临床判定结果一致,可以作为临床血型精确判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3.
固态发酵起源于传统食品生产领域,具有节水、节能、高得率、清洁等优势。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逐渐拓展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多个领域。介绍了食品固态发酵过程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规模化装备,综述了固态发酵在食品工业中传统食品、酶制剂、有机酸、食用菌、香料和其他天然活性产物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固态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实现食品工业固态发酵规模化绿色制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4.
秸秆及秸秆黑炭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棕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冯爱青  张民  李成亮  杨越超  陈宝成 《生态学报》2015,35(15):5269-5277
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及其秸秆黑炭施加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和棕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黑炭(B),秸秆还田(S),尿素(U),尿素+黑炭(UB)及尿素+秸秆还田(US)6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无氮肥施入下,B处理较CK和S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99.4%和77.7%,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94.1%—140.9%,55.4%—66.3%和53.1%—72.6%;有氮肥施入下,UB和US处理较U处理提高籽粒产量8.2%—8.8%,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14.3%—27.8%,19.6%—30.9%和24.4%—40.9%。秸秆及秸秆黑炭施加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21.4%—41.7%。黑炭施加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碳、NH+4-N、NO-3-N和速效钾含量;在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中NO-3-N含量;秸秆及黑炭施加对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施加黑炭也明显提高了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但抑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75.
以支持细胞为饲养层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SCs)体外自增殖的条件以及SSCs体外快速扩增的方法,以6-8日龄昆明乳鼠为材料,分离小鼠睾丸细胞,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富集SSCs;以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Sertoli细胞作饲养层,以DMEM为基本培养基,加入5%胎牛血清和103u/ml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inhibitoryfactor,LIF),体外培养SSCs;运用免疫荧光技术,以SSCs特异性表面分子Thy1为标志,对原代培养20d和传代培养14d的细胞进行鉴定。该培养体系下,SSCs贴壁时间为6h-9h,48h后可见细胞分裂,迅速增殖出现在接种12d以后。接种后第20d形成数十至上百个细胞的细胞团,细胞总数比接种时增加了45-245倍,1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单位视野内细胞团数为26±4个。传代后细胞增殖较快。原代培养20d和传代培养14d的细胞均为Thy1阳性;而传代20d后,细胞周缘不整,有伪足出现,呈现出死亡迹象。该培养条比较适合SSCs短期快速增殖。  相似文献   
76.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拉曼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MgO 硅藻土 (1∶2 ,w/w)柱层析和硅胶G薄层层析 (TLC)从菹草中分离纯化了三种红色素r1、r2和r3,其极性大小排序依次为 :虾青素 >r1>r2 >r3>角黄素 >β 胡萝卜素。以虾青素和 β 胡萝卜素为对照 ,运用显微拉曼技术对它们作了测试分析研究。在拉曼光谱的“指纹区”(<180 0cm-1) ,r1、r2和r3都在 15 2 7cm-1处有最强的特征谱线 ,对应的是c=c伸缩振动 (υc=c) ,r1在 116 2cm-1、r2和r3在 115 7cm-1有较强的特征谱线 ,对应的是c c伸缩振动(υc c) ,r1、r2和r3在 10 0 7cm-1有较强的特征谱线 ,对应的主要是甲基与碳链之间的摇摆振动 ;r1、r2和r3与虾青素及 β 胡萝卜素在 2 0 0 0— 4 0 0 0cm-1区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充分证明菹草红色素r1、r2和r3属于类胡萝卜素化合物 ,r1、r2和r3之间及与虾青素和 β 胡萝卜素的拉曼光谱都存在差异 ,说明它们的细微结构不同 ,其具体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7.
探讨不同氧化程度的硅材料对PCR扩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将不同氧化程度的硅纳米颗粒加入PCR反应液中,使其与Taq酶、模板等充分接触,通过离心将硅纳米颗粒沉降在管壁上,取出上清或保留硅纳米颗粒上机扩增,扩增产物采用凝胶电泳法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硅材料表面面积与PCR反应液体积之比的增大,核酸扩增效率将明显下降,并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氧化程度高的硅材料对PCR过程抑制作用更强;通过对抑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表明硅材料对PCR反应液中的Taq酶的吸附是导致抑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对模板的吸附影响较小;并且,反应管内是否保留硅材料对核酸扩增影响较小,硅材料没有明显的直接化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8.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化石带7个,包括新建介形类化石带1个,修订介形类化石带1个,并详细描述这7个介形类化石带。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条华蜗牛在田间常见树种上栖息分布习性, 给蜗牛预测预报与防治提供依据, 用随机取样法对条华蜗牛在30 种不同树上的分布进行调查, 并用经典聚集度指标及回归分析测定在槐树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 在30 种树上, 条华蜗牛连续两年(2013—2014年)在槐树上分布数量最多, 分别为5.30 头·树–1、4.90 头·树–1, 分布最少的是核桃和板栗, 都为0.10 头·树–1, 显著低于其他树种上的(P<0.05)。2013年在多个种树上的栖息量明显多于2014年的。条华蜗牛在槐树五个树干高度段分布数量随树干高度有增加趋势, 最高树干段(200—250 cm)栖息数量显著多于最低段(0—50 cm)上的, 树干高度与蜗牛栖息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条华蜗牛在槐树树干上分布有趋高性。条华蜗牛连续两年(2014—2015年)在槐树上栖息数量动态趋势相似, 基本都是6—8月多于其他月份的, 但两年高峰期有所差异, 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中旬。用6 个经典聚集度指标及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分析表明条华蜗牛在槐树上均符合聚集分布的判断。Blackith聚集均数λ都大于2, 说明在槐树上的聚集由蜗牛自身生物学习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80.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DOC)包括内源和外源性碳源,不同来源碳源在物质化学结构组成和分子量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到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在食物网中的传递效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内外源DOC在碳稳定同位素值域上的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对DOC碳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来识别富营养化湖泊中DOC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内外源DOC在碳水化合物、结合态中性糖和腐殖质含量上的差异,并结合细菌生长参数如细菌二级生产力、细菌呼吸作用及细菌生长效率来分析内外源DOC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从富营养化湖泊DOC来源的角度探讨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传递效率,有助于了解富营养化湖泊食物网中碳素循环特征,加强对湖泊生态学的认识,为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