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揭示桂林喀斯特石山檵木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主要物种种间相互作用变化规律,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显著性检验、χ2统计量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桂林喀斯特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物种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1)在灌木阶段,主要物种种间关系呈不显著负相关;在乔灌阶段,乔木层主要物种种间呈不显著负相关,灌木层主要物种种间呈不显著正相关;在小乔林阶段,乔木层和灌木层主要物种种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随着檵木群落的自然恢复,乔木层和灌木层正联结种对所占比例均呈上升的趋势,但这种正联结关系发展缓慢。(2)χ2统计量分析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均表明,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乔木层和灌木层大部分物种种对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种间联结较为松散,各个物种独立性较强。上述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檵木群落3个阶段还是处于群落发展的相对较低的阶段。  相似文献   
72.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不清楚。通过将田间实验与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技术相结合,研究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来评估将秸秆还田纳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体系的可行性。实验地点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35°54’N,104°05’E;海拔2013 m;多年平均降雨量388 mm)。实验在垄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设置秸秆不还田不覆膜(对照,CK)、秸秆还田(S)、地膜覆盖(M)和秸秆还田+地膜覆盖(S+M)4个处理,重复3次。实验于2009年3月开始2010年10月结束。除了对玉米籽粒产量进行测定之外,分别于每年的播种和收获时对表层15 cm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粒径2—0.05 mm)和轻组有机碳(密度<1.8 g/cm3)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表层15 cm土壤微生物量碳、"-葡萄糖苷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动态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和S+M处理分别增加玉米产量89%-105%和93%-136%,但是S处理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综合2a的测定结果,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没有影响,但是M处理具有降低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趋势,而S或者S+M处理具有明显的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与M处理相比较,S+M处理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比与CK处理相比较的效果更明显。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尤其以S+M处理的增加效果更明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土壤中3种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是连续使用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有不利影响;而纳入秸秆还田对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引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微生物活性的维持或者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3.
小鼠白细胞介素21瘤苗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小鼠白细胞介素21(mIL-21)的肿瘤细胞瘤苗,观察其在小鼠体内是否能够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免疫记忆效应。方法:将已鉴定的重组质粒pcDNA3.1/mIL-21用脂质体法转染Sp2/0细胞制备瘤苗,RT-PCR法鉴定瘤苗中mIL-21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来反映瘤苗体外增殖活性,再将其接种BALB/c小鼠,监测肿瘤生长情况,观察mIL-21瘤苗诱导的抗肿瘤效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得到稳定表达mIL-21的瘤苗Sp2/0-mIL-21。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增殖活性无差异。皮下接种BALB/c小鼠后,肿瘤生长缓慢,部分小鼠无瘤体生长并长期存活;用野生株Sp2/0瘤细胞再次攻击未长肿瘤的实验小鼠,4周后亦未见肿瘤生长。接种瘤苗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上升,IL-4无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mIL-21瘤苗Sp2/0-mIL-21,其能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免疫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大分子葡萄糖酐血瘀模型小鼠偶氮蓝渗出量和血瘀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0.5%偶氮蓝将大分子葡萄糖酐配制成10%、5%、2.5%的浓度,尾静脉注射,0.1mL/10g,分别在注入后0.5、1、2h对造模小鼠耳、舌的颜色进行观察,并用丙酮无水硫酸钠溶液将耳组织中的偶氮蓝提出,在590μm测定各实验组小鼠耳廓偶氮蓝含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大分子葡萄糖酐所致血瘀模型的血瘀程度明显不同,同单用偶氮蓝组小鼠相比,大分子葡萄糖酐10%、5%、2.5%的浓度造模小鼠的耳、舌的颜色明显呈现蓝色,随着剂量的增加偶氮蓝渗出量明显增加(P<0.05或0.01),在尾静脉注射后0.5h,造模小鼠耳、舌的颜色呈现点状或片状蓝色,在尾静脉注射后1h,造模小鼠耳、舌的颜色明显呈现蓝色,在尾静脉注射后2h,造模小鼠耳、舌的颜色明显消退。结论表明大分子葡萄糖酐所致血瘀模型的血瘀程度和偶氮蓝渗出量明显相关,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75.
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环介导间接PCR检测方法,用于该病毒的感染检测和高致病性毒株与低致病性毒株的鉴别诊断。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PRRSV中国流行株ORF7和ORF1a基因序列的保守性,设计2对特异性探针,分别标记于大豆Lectin基因两端,作为报告基因,经过一步链置换反应后,采用反向PCR扩增报告基因,建立PRRSV环介导间接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扩增HP-PRRSV可得大小为193bp和355bp的特异片段,扩增LP-PRRSV可得大小为193bp和442bp的特异片段。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成功鉴别HP/LP-PRRSV,可检测出5.6TCID50/mL LP-PRRSV和18TCID50/mL HP-PRRSV的病毒RNA,HP/LP-PRRSV混合感染不影响检测灵敏度,与CSFV、PPV、PRV、PCV2、ETEC和Haemophilus parasui等常见猪源性病原的检测无明显交叉反应;对20份临床样本进行比较检测,环介导间接PCR检测出14份PRRSV阳性样本,其中4份LP-PRRSV、9份HP-PRRSV和1份LP/HP-PRRSV,与常规PCR检测结果一致。环介导间接PCR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工具,适合PRRSV感染的快速检测和HP/LP-PRRSV鉴别诊断,尤其适合HP/LP-PRRSV混合感染的鉴别。  相似文献   
76.
张鹏  江明锋  王永 《四川动物》2013,32(2):308-312
目前,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副作用日益凸显,寻找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显得尤为迫切。溶菌酶能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具有消化分解细菌、抑制外源微生物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在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体内广泛存在。本文讨论了反刍动物溶菌酶的来源与分布、基因序列、蛋白结构和酶学性质、蛋白功能及活性,对其耐酸分子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阐述了反刍动物溶菌酶基因的进化研究,最后对反刍动物溶菌酶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反刍动物溶菌酶对于基础科学,并应用其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7.
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2份大白菜品种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大白菜EST序列的分析,合成了30对核心EST-SSR引物,其中21对均可得到有效扩增,10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为了更加高效的对大白菜品种进行鉴定,根据这1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12份市售大白菜品种鉴定的结果及扩增条带的相互位置差异,研制了由多个引物对组成的2套复合EST-SSR标记,建立了多重SSR的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筛选得到的2套标记组合,多态率分别为88.9%和97.0%,多态信息量均为0.910%,数据表明这2套复合标记技术可以表达大白菜品种间的多态性,高效准确的对12份大白菜品种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78.
Y染色体上的热休克转录因子(HSFY)是精子发生障碍的候选基因之一。通过克隆牦牛HSFY基因,并与普通牛Y染色体上的84条HSFY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牦牛HSFY基因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与普通牛基因组中的相应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9.54%。牦牛、普通牛的该基因具有4处插入/缺失,且序列与其相邻序列极为相似。在1 012-1 020 bp(Ⅰ)处有AAAGAAGA/TG等9个核苷酸缺失,位于内含子内;在1 071-1 073 bp(Ⅱ)、1 249-1 251 bp(Ⅲ)处分别有AAG、CCA/C等3个核苷酸缺失,位于第二外显子内,分别导致赖氨酸和组氨酸的缺失;在1 708-1 710 bp(Ⅳ)处有CAA 3个核苷酸缺失,位于3’末端非编码区。在普通牛的84条HSFY基因序列中Ⅰ、Ⅱ、Ⅲ、Ⅳ插入/缺失分别有29、3、2、1次。未发现Ⅱ、Ⅲ同时缺失的拷贝,但Ⅱ、Ⅲ缺失均伴有Ⅰ缺失,且导致了蛋白三维结构的变化。牦牛HSFY是在睾丸中表达的多拷贝基因,经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偏好使用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PEG)修饰重组溶葡球菌酶(lysostaphin)的反应条件以及修饰后产物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进行菌体破碎,阳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进行蛋白纯化;在不同条件下,将活化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丙酸酯(mPEG-SPA)与纯化后的lysostaphin反应,以单个PEG-Lysostaphin的比例为指标,用SDS-PAGE、MALDI-TOF-MS方法确定其在修饰产物中的所占比例;采用Sephacryl S-200分子筛凝胶层析法对修饰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果:mPEG-SPA修饰lysostaphin的反应条件为pH 8.0,温度4℃,lysostaphin与mPEG-SPA的质量比为1∶5,反应时间2.0h;反应产物经一步Sephacryl S-200分子筛凝胶层析纯化后,初步实现分离.结论:初步确定了聚乙二醇修饰lysostaphin的反应条件及修饰产物的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80.
云南个旧锡矿区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重金属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揭示个旧锡矿区尾矿库和矿坑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发掘一批锡矿区土壤细菌菌株并对其Pb2+、Cd2+耐受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平板法评价代表菌株对Pb2+、Cd2+的耐受性。【结果】使用2种培养基从尾矿库和矿坑土壤中分离到214 株细菌,对其中107株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分属细菌域的5个门、12个目、25个科、4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优势类群,占总菌株数的69.2%;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是优势物种,占24.8%;2株菌代表了2个潜在新类群。对105株代表性菌株的重金属耐受性研究表明,耐受浓度1000 mg/LPb2+或Cd2+的菌株分别占73.3%和8.6%,菌株对Pb2+的耐受性明显好于Cd2+;分离自锡尾矿库的菌株耐受不同浓度Pb2 +和Cd2 +菌株比例明显高于矿坑来源的菌株;分离自锡尾矿区的2 株菌(DT47-2A 和DT50-1)对1000 mg/L浓度Pb2+和Cd2+均具耐受性。【结论】个旧锡矿区土壤可培养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蕴含着不少潜在新类群;该环境中含有大量Pb2+、Cd2+耐受菌株,并对Pb2+、Cd2+具有较强的抗性或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