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选用在土壤磷水平为5~7mgP·kg-1土的条件下筛选出来的不同磷效率的4个冬小麦品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效磷为3.2mgP·kg-1土时的磷效率、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磷很低的土壤上,“磷高效”品种小偃54和81(85)5—3—3—3在幼苗期并未表现出较高的磷效率。尽管这两个品种的磷吸收效率显著地高于NC37和京411,但由于它们的磷利用效率相对低于京411,从而使磷效率并未显著地提高。土壤水分对4个品种的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2.
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体内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盐或低盐浓度下(0、5 0mmol·L-1) ,淋洗处理与对照的生物量没有差异 ,高盐浓度下 (10 0、2 0 0mmol·L-1) ,淋洗处理的生物量提高 ,pH3 .5淋洗液的淋洗效果好于 pH 7.0 .无盐胁迫时 ,淋洗处理的茎叶K含量高于对照 ,2 0 0mmol·L-1盐胁迫时则低于对照 ;在高盐胁迫时 ,淋洗处理的茎叶Na含量低于对照 ;无盐胁迫时 ,淋洗处理茎叶中Ca、Mg含量高于对照 .根系K、Na、Ca、Mg含量以及植株相对水分含量在淋洗和对照之间基本无明显差别 ,说明淋洗可以减轻中高度盐胁迫下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 ,其原因与淋洗降低茎叶中Na含量有关 .  相似文献   
73.
玉米、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作,两种间作花生各部位铁含量和吸收量明显高于单作,间作明显地促进了铁向花生地上部的转移;在单作花生表现缺铁症状14d的时间范围内,其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仅是间作花生的52%~80%;而根系还原力则是单作花生在表现缺铁症状后迅速提高,至缺铁第6d时还原力达到最大值,随后花生根系还原力迅速下降,而间作花生在0~14d内还原力增加速度缓慢,在10~14d中其根系还原力明显地高于单作花生根系还原力。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根系分泌物(如: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螯合土壤中难溶性铁并被花生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74.
黄瓜、番茄和大豆对缺铁胁迫适应性反应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瓜、番茄和大豆同是双子叶植物,缺铁诱导的适应性机制都属于机理I,但是它们在适应缺铁胁迫的具体反应上却各有不同。黄瓜、蕃茄缺铁时主要表现为近根尖处膨大、变粗,根毛增多,发育成具有转移细胞特征,并主动向外分泌大量H+,使根系对Fe(Ⅲ)还原能力显著增强,从而提高了根际中铁的有效性。大豆则主要是依靠根尖膨大、变粗,表皮、皮层中积累大量酚类物质来还原难溶性Fe3+化合物。植物基因型之间对缺铁胁迫的这种反应上的差异,给铁高效基因型筛选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5.
大肠杆菌gutD基因转入玉米及耐盐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大肠杆菌糖醇代谢关键基因——— 6 磷酸山梨醇脱氢酶 ( gutD)基因转入玉米 .Southern和Western吸印杂交的结果证明了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用气相色谱法在转基因玉米中检测到山梨醇的合成和积累 .营养液盆栽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耐盐性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6.
远程耦合世界的可持续性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日益广泛。这种远程相互作用往往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可持续性研究都是针对某个特定地点进行的,很少注重多个地点之间远程相互作用对可持续性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研究涉及到远程因素,但通常都把它们看作外在变量,而未把它们看作反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各种远程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耦合的综合框架,它是一个远距离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概念。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是研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相互作用,远程耦合概念是对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的自然延伸。远程耦合框架包括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即: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流、代理、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农产品贸易和物种入侵两个远程相互作用的例子来解释远程耦合框架,重点阐述远程耦合框架的影响,并讨论促进远程耦合研究发展的研究条件和方法。这个框架有助于分析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差距,探索其中的隐含成本以及尚未开发的优势,提供引入反馈及多系统(发送、接收和外溢系统)之间权衡和协同的有效手段,从本地到全球各个层面加深对远程相互作用的认识,并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可http://www.ecologica.cn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7.
新疆荒漠盐碱生境柽柳盐分分泌特点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生长于新疆盐碱生境下泌盐植物柽柳的泌盐效率,水分盐分含量和蒸腾强度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内外因子对柽柳盐分分泌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柽柳蒸腾作用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蒸腾峰谷出现在光照最强、温度最高的中午。柽柳体内含水量和含盐量在日间变化不明显。但盐腺对盐分的分泌效率却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与8:00—10:00对较高的泌盐率相比,在光照较强和温度较高的10:00—20:00其分泌作用有所降低,在20:00—22:00光照和温度降低时泌盐率却有回升的趋势。通过对泌盐量与诸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柽柳在日间对钠、钾、钙、镁,硫,氯离子的分泌量与大气湿度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盐腺在白天对各离子的分泌作用强于夜间。柽柳泌盐量与叶片含盐量的关系则表现出尽管柽柳叶片钠、硫元素的含量高于钙、钾、镁、氯元素,但对钠、氯离子的分泌作用却强于其它离子。与叶含盐量相比,盐腺对氯离子的相对分泌作用最强,对钠离子其次,对钾,硫离子的相对分泌作用较弱,对钙,镁离子的分泌最低。因此,柽柳对盐分的分泌作用受到植物体盐分含量及外界环境条件共同影响,其盐腺对不同离子的分泌作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中,长期施用磷肥、有机肥对土壤总磷库、无机磷库的影响及磷肥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有机肥土壤全磷、总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磷素的积累以无机磷为主.根据土壤磷素的收支平衡状况,计算出维持土壤磷素收支平衡磷肥的临界用量: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年份为P2O594.7kg·hm-2,春玉米种植年份为P2O551.5kg·hm-2.根据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磷肥(P2O5)的经济最佳、最高产量用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年份为135.8、149.8kg·hm-2,春玉米种植年份为88.6、95.9kg·hm-2.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不同磷肥、有机肥用量下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增减决定于土壤磷素的积累与消耗量.长期不施磷肥,土壤Olsen-P含量逐渐下降并趋向于临界水平,磷肥用量与作物吸磷量基本持平时,可以维持土壤Olsen-P动态平衡.磷肥用量高于作物的吸磷量时,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以Ca2-P,Ca8-P为主,平均占无机磷积累总量的52.3%,其中Ca8-P占二者积累磷总量的78.3%.其次为Al-P,Fe-P的积累,平均占无机磷积累磷总量的26.1%,O-P、Ca10-P平均占20.4%.长期有机肥、化学磷肥配合施用明显地增加了磷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0.
土壤施Mn深度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缺M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缺Mn土壤为基质进行的小麦模拟土柱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Mn深度条件下3317和川麦222个小麦基因型的缺Mn症、产量、根系分布和体内Mn含量均存在着显着差异。随着施Mn深度的增加,Mn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川麦22施Mn的增产幅度高于3317.初步认为,3317耐缺Mn能力高于川麦22,与其根系在中下部土层分布比例高,吸Mn能力强有关。土柱试验发现小麦苗期的缺Mn症在中下部土层供Mn时明显恢复,表明中后期供Mn对小麦产量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