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3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169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纤维素是生产生物质能源最广泛、最廉价的原材料,筛选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是纤维素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采用刚果红-CMC平板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结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正交实验筛选菌株AF1的最佳产酶发酵条件。筛选获得5株高活力的纤维素酶产生芽孢杆菌,鉴定为2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5株菌的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均大于4.5,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AF1最大达到8.04,优化AF1菌株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秸秆粉20 g, NaCl 0.4 g, CaCl2 0.2 g,麸皮32 g,吐温80 0.2 g,蛋白胨0.7 g,(NH4)2SO4 0.8 g,KH2PO4 0.5 g, MgSO4·7H2O 0.04 g,糖蜜0.4 g,吐温20 0.4 g,水115...  相似文献   
72.
细菌S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3.
摘要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血流感染(BSI)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术前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D-D)对术后发生BS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接受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A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BSI分为BSI组和非BSI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IL-6、D-D水平对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预测价值。结果:BSI组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人工瓣膜植入比例和术后24 h引流量、血清C反应蛋白、PCT、IL-6、D-D水平高于非BSI组,手术时间、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长于非B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24 h引流量上升,血清PCT、IL-6、D-D水平上升为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IL-6、D-D三项联合预测的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预测。结论:年龄、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24 h引流量、血清PCT、IL-6、D-D水平是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PCT、IL-6、D-D水平可作为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4.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白介素(IL)-4、IL-6、IL-33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筛选82例纳入重症组,从同期老年健康体检志愿者中选取50例纳入正常组。对比两组的IL-4、IL-6、IL-33与肠道菌群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IL-4、IL-6、IL-33水平相关性,根据重症组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55例、死亡组27例,对比生存组、死亡组的临床因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肺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对比正常组,重症组的IL-4、IL-6、IL-33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对比正常组,重症组的大肠埃希菌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双歧杆菌水平明显降低(P<0.05);(3)大肠埃希菌与IL-4、IL-6、IL-33均呈正相关,双歧杆菌与IL-4、IL-6、IL-33均呈负相关;(4)对比生存组,死亡组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IL-4、IL-6、IL-33、大肠埃希菌、机械通气比例、餐后2 h平卧比例均明显更高且双歧杆菌明显更低(P<0.05);(5)重症肺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APACHE-Ⅱ评分升高、IL-4升高、IL-6升高、IL-33升高、大肠埃希菌升高、机械通气、餐后2 h平卧且独立保护因素是双歧杆菌升高。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失衡,患者的IL-4、IL-6、IL-33、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异常变化并且存在密切关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餐后体位等因素均会影响其预后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探究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类似物3(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like 3,OSBPL3)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肝脏特异性沉默OSBPL3小鼠模型和空载体对照组,分别予以普食和高脂喂养12周。分为正常对照组、OSBPL3沉默组、肥胖对照组、肥胖OSBPL3沉默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脂质合成基因及脂质分解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人HepG2细胞株给予不同浓度油酸(oleic acid,OA)处理,观察油红O染色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OSBPL3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OSBPL3沉默组小鼠各项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及肥胖OSBPL3沉默组体质量、内脏脂肪及内脏脂肪指数较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体质量、内脏脂肪及内脏脂肪指数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及肥胖OSBPL3沉默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较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TC、TG、LDL-C及HDL-C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与OSBPL3沉默组小鼠SREBP-1C、FAS及PPARα表达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及肥胖OSBPL3沉默组SREBP-1C、FAS较高,PPARα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SREBP-1C、FAS表达水平较低,PPARα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Akt及mTOR磷酸化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Akt及mTOR磷酸化表达水平较低(P<0.05)。随着OA作用浓度的升高,油红O染色逐渐加深。与0 μmol/L油酸相比,油酸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epG2细胞OSBPL3 mRNA水平(P<0.05)。结论:OSBPL3能够调控脂质代谢的表达,可能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有望为研究NAFLD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
小麦从开花至成熟,其根、茎和叶中的N素不断地进行着分配和再分配,主要是向穗子输出。成熟时穗N含量占植株总N的82%。在总N净输出的同时各营养器官也有相当程度的对当前土壤N的净吸收。在籽粒充实阶段用BA处理叶式穗均影响营养器官及穗子的N素吸收、分配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用快速琼脂糖离子交换层析(DEAE—Fast Flow sepharose)结台PEG 4000/Reppal PES双水相体系从黄豆中分离纯化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及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控制床层高度(10~20cm),径向放大具有压降低的优点.设计多点进料取代传统的中心管进料,解决了径向流场不均匀的问题。GAPr)H的总收率及纯化倍数分别为58%和144,PGK的总收率及纯化倍数分别为41%和44。工艺成本为2.92美元/ku GPADH,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用生物活性法和双抗体夹心桥联酶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了人类疱疹病素6型(HHV-6)GS株和南京地方株CN5,8,10感染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发现培养24h即可检出高水平的TNF,48~72h述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与未感染耐照组比较有及其显著的差异(P<0.001)。GS株与地方株同诱生TNF水平无儿著性差异(P>0.1),三株地方株诱生TNF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单抗可以完全中和培养上清中TNF的活性,证实上清中有TNF-α。与LPS比较,HHV-6诱生TNF-α的能力要强得多。  相似文献   
79.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80.
本实验以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诱发大白鼠肝癌的动物模型为材料,观察了在诱癌过程中和肝癌形成后大白鼠肝细胞质膜上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肝细胞质膜,分光光度法对酶活性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诱无病癌过程中,肝细胞质膜上5′-AMPase活性上降,γ-GTase活性显著升高。γ-GTase活性升高幅度与病理变化正相关,并且在诱癌早期就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