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7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8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脱色希瓦氏菌S12的铁还原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印染废水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染料脱色功能的希瓦氏菌脱色新种。该菌能在厌氧条件下利用Fe^3+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获得能量,支持细胞生长。在pH8.0.温度30℃。柠檬酸铁800mg/L,乳酸钠2g/L,酵母抽提物0.5g/L的条件下,培养8h的过程中,菌体细胞量的增长完全与Fe^3+的还原发展趋向一致。同时考察了碳氮源、乳酸钠、酵母抽提物、pH值和温度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生长和铁还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生长以LB为最好,以葡萄糖和乳酸钠为碳源时对铁还原有利。在酵母抽提物浓度4g/L范围内,菌体生长量和铁还原率随着酵母抽提物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当乳酸钠为6g/L时,S12菌体生长量和铁还原率达到最佳。柠檬酸铁浓度为800mg/L时菌体生长量和铁还原率最高。在起始pH6-8的范围内,菌株S12的生长随着pH升高而升高,这也是菌株S12进行铁还原的最佳pH范围。菌株S12在温度范围20℃-40℃内均可生长和进行铁还原,而以30℃时最佳。  相似文献   
62.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养殖鱼类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生物学、分类学、致病性、组织病理学、诊断检测技术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记述中国细甲族2新纪录属和2新种,前者是四脊细甲属Tetranillus Wasmann,1899和印细甲属Induchillus Koch,1941,后者是长四脊细甲T longicarinatus sp.nov.(西藏拉萨)和隆颊印细甲I.convexigena sp.nov.(西藏拉萨).给出了已知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1长四脊细甲,新种Tetranillus longicarinatus sp.nov.(图3~12,23)体长5.4~6.2 mm,宽1.6~1.8 mm.正模♂,西藏拉萨,3 380 m,2003-08-23,任国栋采;副模5♂♂,2♀♀,记录同正模.新种与T.costatus Wasmann,1899(印度,马哈拉施特)相近,两者主要区别:前者头部中脊较侧脊长;触角第4~9节长明显大于宽;前胸背板长于宽1.29倍;鞘翅长于宽2.0倍,肩角尖小且后突.词源:种名意指头部中脊长于侧脊.2隆颊印细甲,新种Induchillus convexigena sp.nov.(图13~22,24)体长3.6~4.1 mm,宽1.1~1.2 mm.正模♂,西藏拉萨,3 380 m,2003-08-23,任国栋采;副模5♂♂,4♀♀,记录同正模.新种与分布印度安达曼岛的J.andamanus Kaszab,1981相近,两者主要区别:前者头卵圆形并有模糊刻点;前胸背板长宽近等,镶嵌稠密粗刻点;鞘翅第2脊中部较基部低矮;缘折刻点向后渐变细.词源:种名意指后颊隆起.  相似文献   
64.
PS1基因突变与早发家族性老年痴呆有密切联系.构建pEGFP-C1-PS1以及pEGFP-N2-PS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于HEK293和CHO细胞系中表达PS1/GFP融合蛋白,以GFP绿色荧光作为PS1的亚细胞定位信号,通过SPOTII以及CONFOCAL显微镜进行观察,初步获得PS1全长蛋白在细胞中定位的部分信息,即PS1定位于细胞核膜,细胞质内有不均匀的分布,少量存在于细胞-细胞接触处的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65.
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囊膜糖蛋白B(gB)基因部分片段,将其克隆入pET-28a载体中,获得表达载体pET-gB,将该载体转化宿主菌BL21,经1.0mmol/LIPTG诱导,外源基因以包涵体的形式获得高效表达。将包涵体溶解于8mol/L的尿素中,利用His·Bind试剂盒获得纯化的蛋白,将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测得抗体的效价为1×10-5。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该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进一步探讨MDVgB所引起的特异的免疫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6.
艾氟康唑(efinaconazole)是2014年FDA批准的新型三唑类外用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14α-去甲基化酶,从而干扰麦角甾醇的合成,这种酶能够将羊毛甾醇转换为麦角甾醇,而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从而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1-2]。对于口服抗真菌药物不耐受的患者,该药作为一种新的局部抗真菌药物,可提供一种替代治疗方案,特别是需要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例如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和/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3]。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长脉冲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甲真菌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37例,病甲75个)采用长脉冲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对照组(36例,病甲87个)单纯使用激光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6个月后随访评估。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有效率,观察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治疗甲真菌病的总的临床有效率(74.67%)高于对照组(63.22%),3种临床类型在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尤其近端甲下型(PSO)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9≤SCIO≤15时,联合组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9≤SCIO≤15的甲真菌病患者,长脉冲1064 nm激光联合酮康唑软膏封包病甲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纯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17-丙烯胺-17去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emethoxy-geldanamycin, 17-AAG)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球囊损伤组(Balloon injury, BI组)12只及17-AAG治疗组(17-AAG组)12只。采用2F Fogarty球囊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组模型,17-AAG治疗组大鼠在建模后腹腔注射17-AGG(20 mg/kg 2d)。各组大鼠于球囊损伤3周后取损伤段颈总动脉,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形态学改变并评估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S)法检测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BI组、17-AAG组大鼠球囊损伤后颈总动脉内膜出现不同程度增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ntima area/Membrane area,I/M)均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17-AAG组的I/M较BI组明显下降(P0.05)。BI组、17-AAG组颈总动脉PCNA表达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较BI组显著降低(P0.05)。BI组、17-AAG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17-AAG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程度较BI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7-AAG对球囊损伤后颈总动脉内膜增生存在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影响其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69.
水稻(Oryza sativa)细菌性穗枯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 严重威胁全球范围水稻的高产稳产。虽然该病目前仍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性病害, 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穗枯病随时有在内地蔓延的潜在危险, 因此除了加强检疫工作, 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技术研发也十分必要。水稻细菌性穗枯病菌在侵染过程中涉及多种毒力因子, 同时, 水稻在与病原菌的长期互作过程中演化出了多种防卫机制, 抗性基因是主要的防卫机制之一。挖掘水稻基因组中抗细菌性穗枯病遗传位点并培育抗病品种是最安全且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该文综述了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的病原菌特性、发病特征、发病机制、病害循环和对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的抗性研究现状, 以期为挖掘和分离水稻穗枯病抗性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自然环境源细菌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抗性特征,采用纯培养物分离技术从淮河底泥中筛选磺胺甲噁唑(SMZ)抗性细菌,测定其抗性水平,PCR扩增进一步分析其抗性基因(sul)和一类整合子(intl)。结果从该底泥样品中分离出4株SMZ抗性细菌,经鉴定分别为Arthrobacter spp.Y1、Bacillus spp.Y2、Acinetobacter spp.Y4和Bacillus spp.H。菌株对SMZ的抗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Y4 (0.5)、Y1 (5)、H (10)和Y2 (10 mg/mL)。4个SMZ抗性菌株均携带sul1基因,但均不含sul3和sulA基因,其中菌株H同时携带sul2基因。菌株Y2和Y4含有一类整合子,但是菌株Y1和H不含该整合子。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环境源SMZ抗性细菌抗性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