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SP)患者病原菌分布和临床结局并探讨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比值(UCR)、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UAR)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07例SP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SP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CR、UAR水平对SP患者临床结局的评估价值。结果:107例SP患者痰液标本中培养出1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61.48%),革兰阳性菌39株(31.97%),真菌8株(6.56%)。107例SP患者院内死亡率为40.19%(43/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肺外并发症≥2个和UCR、UAR升高为SP患者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氧合指数增加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UCR、UAR联合评估SP患者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评估。结论:SP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UCR、UAR升高为SP患者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SP患者临床结局的辅助评估指标,且二者联合评估SP患者临床结局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2.
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底物专一性和发育期变化(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地区和山东省冠县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乙酰胆碱酯酶(AChE)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硫代胆碱(ATCh)和乙酰-β-甲基硫代胆碱(MeTCh)的比活力以及米氏常数(K_(?))值随其发育阶段呈有规律的变化,AChE比活力在幼虫期呈现两个高峰,一个在三龄,另一个在化蛹前;在蛹期AChE比活力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且比活力值比较低;到成虫期第4天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比活力值高于其它任何虫态。K_(?)和最大反应速度(V_(max))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比活力一致。棉铃虫AChE的K_(?)和比活力随其生长发育阶段的周期性变化对于指导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剂的化学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地点采集到的棉铃虫AChE对AICh和MeTCh水解的活化能有所不同,邯郸地区的棉铃虫AChE水解MeTCh的活化能,蛹和成虫是幼虫期的3.9-4.3倍,而冠县棉铃虫水解MeTCh的活化能则变化不大。AChE水解ATCh的活化能,邯郸地区棉铃虫的AChE不同虫态间变化不大,冠县棉铃虫AChE,幼虫和成虫期约是蛹期的4倍。这说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棉铃虫AChE对底物的水解所消耗的能量是不同的。棉铃虫幼虫AChE的最适反应条件是酶量以重量计为50-100mg,反应时间为10-20min,反应温度为35℃,反应体系的pH值为8.0。  相似文献   
63.
在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系列中,对四川大头茶乔木种群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不同生殖阶段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同一生殖周期内,蕾花果期之RA值在不同演替系列中分别为:常绿阔叶林43.03%、40.79%和41.45%;针阔混交林4.13%、5.62%和35.51%;四川大头茶纯林9.32%、9.12%和31.63%。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周期长达14个月之久,在整个生殖周期中,RA值呈现“高→低→渐高→高”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RA值的大小与其生殖年龄的关系,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期分为4个时期。虽然稳定生殖期的RA值相对稳定,但随其群落演替系列不同而异。种群密度与其RA值显著相关,密度过大和过小其RA值较低。光和土壤是影响其种群生物量RA的重要因子,光照强度与RA显著正相关,土壤厚度与RA具负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4.
65.
DNA肿瘤病毒蛋白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叔平  姚开泰 《生命科学》1998,10(3):141-145
大多数人类肿瘤发生p53基因突变,突变性p53蛋白功能失活、半衰期延长,并在肿瘤细胞中大量累积,一般认为,p53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也发现一些人类肿瘤细胞存在p53蛋白累积而无基因突变。这种现象与DNA肿瘤病毒密切相关,业已证明:SV-40T抗原、腺病毒E1B55-kD、E4orf6蛋白、HBVX蛋白、HPVE6蛋白、HCMVIE84蛋白、EBVBZLF1和EBNA5蛋白均与p53蛋白结合而使其功能失活。这表明:p53基因突变并非是p53蛋白功能失活的唯一原因。p53蛋白与病毒蛋白或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功能失活的另一主要原因?本文就近年国外有关病毒蛋白与p53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加以概述;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66.
双滴虫类是迄今所知的现存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类群。以蓝氏贾第虫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细胞核进行了电镜观察。除了未见有核仁外,还发现其核被膜的横切面上存在有缺口。在缺口的边缘处,核内膜与校外膜是相互连接着的,表明并非切片时所造成的假象。核被膜缺口处常有一核纤层样的薄层分隔核质与细胞质。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以求只保存膜结构时,核被膜缺口仍然可见,上述的薄层即未见到。核被膜缺口的发现证实了李靖炎(1979)的核被膜起源假说所作出的推断。  相似文献   
67.
陕西省安康地区兽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安康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中游两岸,北部跨秦岭中段南坡,南部处大巴山北麓,与鄂西北、川东北毗邻,整个地理位置在北纬31°48′—33°57′、东经108°10′—110°20′之间(图1)。 由于该区地处陕、川、鄂三省交界的边缘,至今对该区兽类区系及资源状况了解甚少,在国内尚为空白之点。该区兽类种属较多,为陕西省毛皮产量较高的地区;加之,近年来对鄂西北神农架、川东北一带动植物调查的注意,因此报告该区兽类区系及资源状况对了解上述区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8.
69.
广西大瑶山的银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新礼  钟业聪  李法炎  谭海明   《广西植物》1992,12(3):254-268
银杉自1955年首次在广西花坪林区发现之后,时隔30多年,而于1986年在大瑶山土县,即北纬24°9′—24°24′发现了银杉的新分布,从而把我国银杉的分布区向南推移了约1°30′,成为目前已知银杉地理分布的最南界。大瑶山的银杉不但植株高大,树干圆满通直,而且在水平、垂直分布、生境条件和所处林带等方面均与各地的分布点有明显的不同。 大瑶山银杉的上层林木以松科为主,中下层以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占优势。按照Raunkia生活型分类系统的分类结果,常绿成分和革质叶占绝对优势(分别占98.1%和90.4%)。革质叶和细型叶常绿针叶大高位芽植物是群落的主要成分;单叶、革质、小型叶和中型叶的常绿阔叶中高位芽和小商位芽植物在中下层发育最好。根据样地内幼苗幼树少,和缺乏中下层林木的事实表明,它在群落中的稳定已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样地外和其他林地上,虽可见到少量中下层林木和幼苗幼树,但从群落的发展趋势来看,这里的银杉混交林最终要由常绿阔叶林所更替。 本文亦根据树干解析论述了银杉的生长情况。 1981—1982年大瑶山综考后,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和国营金秀林场,在进行杯区树种资源调查时,在县城东北方约15公里,地名为土县一带天然林中,首先发现了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从1986年开始  相似文献   
70.
秦岭黑熊食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有五个亚种、主产于陕、甘、川一带的是黑熊四川亚种(S.t.mupinensis),其成体体长在1.5米左右,体重在100—150公斤之间,全身毛色亮黑色,老龄个体鼻部、耳尖沾棕,胸部的“V”形月牙斑,起于颈侧而交于前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