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聂晶  程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6):580-581,583
胃肠道是机体与外源性抗原的主要接触部位。其在对食物抗原及肠道菌群产生免疫耐受的同时还能有效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一旦肠道的耐受不能建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不仅仅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同,亦导致全身的过敏性炎症反应。早期的“卫生假说”提出,过敏性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与环境的改变相关,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对照研究和前瞻性调查研究也支持了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的观点。有研究提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由于过敏所致的炎症反应、降低特异性IgE的产生等,益生菌的…  相似文献   
62.
该文旨在构建过表达人GPR183的慢病毒载体,研究GPR183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T-ALL)细胞Cutll1凋亡的影响。通过PCR法扩增人GPR183序列片段,并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EZ-Lv201上,构建过表达GPR183慢病毒质粒,包装病毒,感染T-ALL Cutll1细胞, 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GPR183表达水平;检测GPR183对Cutll1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影响。质粒PCR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GPR183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感染Cutll1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过表达组GPR18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成功构建过表达GPR183的Cutll1细胞株,过表达GPR183的Cutll1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01),凋亡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不影响细胞周期。初步显示, GPR183能明显抑制T-ALL Cutll1细胞增长,促进细胞凋亡,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该研究探讨尿源性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 USCs)的生物学性状及移植治疗慢性肝损失模型的可能。分离培养U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ICG(indocyanine green)摄取实验、PAS(periodic acid-Schiff)染色等评估其成骨、成脂和成肝分化。建立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模型,尾静脉4次移植USCs,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ALT、AST, HE及Masson染色,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表明, USCs为米粒状贴壁生长细胞,表达多种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24、CD29、CD73、CD90和CD105,表达细胞周期表面标志物CD146,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CD34、CD45。成骨成肝诱导的USCs后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阳性,单纯成肝诱导后几乎无ICG摄取及PAS染色阳性的细胞,而与肝干细胞共培养的USCs诱导组中,约10%细胞有ICG摄取及PAS染色阳性。与模型组相比, USCs移植组肝脏指数显著降低, ALT、AST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退行性变及纤维增生明显改善。该研究成功分离培养出增殖能力强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USCs,移植入慢性肝损伤裸鼠,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64.
该研究观察炎症因子IL1-β对高脂负荷下人肾脏系膜细胞(huma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HMCs)C型尼曼匹克蛋白1(Niemann-pick protein c1, NPC1)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NPC1介导的胆固醇积聚致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体外培养HM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炎症组。Western blot测NPC1蛋白含量;酶法测细胞及内质网胆固醇水平; CCK8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周期;荧光定量PCR测NPC1、GRP78、PERK、ATF6、FN、Col IV mRNA;免疫荧光技术测GRP78、FN的表达水平。予U-18666A干预NPC1的功能,观察内质网胆固醇水平、细胞增殖能力、GRP78、FN、Col IV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高脂促进NPC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细胞总胆固醇及内质网胆固醇浓度增加,增殖加快、S期比例增加、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GRP78、PERK、ATF6 mRNA及系膜基质成分—FN、Col IV mRNA水平均增加, GRP78、FN的荧光强度也增加;炎症进一步上调高脂负荷下上述各指标水平。U-18666A干预后可减轻高脂和炎症导致的内质网胆固醇积聚及细胞损伤。综上,炎症可通过上调NPC1的表达水平,加重高脂负荷下肾系膜细胞及内质网胆固醇积聚,诱发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5.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生物膜生物学特点提供基础。方法将粘附载体置于气溶胶法和摇床法模拟体内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微环境中,将铜绿假单胞菌株培养3d后,取出标本分别进行通过FITC—ConA染色及SYT09/PI染色,然后分别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形成的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特点。结果在气溶胶的微环境下,FITC—ConA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明亮成片状的细菌生物膜;SYT09/PI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到片状,层叠如积云状,棉絮样的细菌生物膜;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到大量细菌成团聚集,团状丛生突出表面,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菌生物膜。在摇床法的微环境下,用3种检测方法都观察到成流线状的细菌生物膜。结论运用气溶胶法、摇床法可成功建立分别模拟体内呼吸系统及循环、泌尿系统的微环境下生物膜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珂立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NICU收治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儿给予珂立苏联合NIPPV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NIPPV治疗.比较两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48h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情况、X线胸片评分改变情况及3d内存活率.结果:(1)呼吸功能参数情况: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肺顺应性(C值)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升高,氧合指数(OI值)、呼吸指数(RI值)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值)均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下降.试验组患儿经珂立苏治疗后6h、24h、48h和对照组比较,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a)D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a)DO2值.(2)X线胸片变化: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X线胸片评分逐渐降低,且用药后6h、24h、48h后每一时间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患儿3d内存活率:试验组患儿存活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0.1%(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能明显改善患儿肺通气、换气功能,降低患儿死亡率,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NIPPV治疗.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和藻酸盐成分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具有生物膜成分的PA悬液分别感染肺部巨噬细胞缺乏小鼠和正常小鼠,比较组织中的细菌数量。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藻酸盐作用后加入PA悬液,测定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率。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的藻酸盐作用后,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结果巨噬细胞缺乏组和对照组肺部组织的细菌数量分别为(4.16±3.36)×10^5/ml和(5.15±1.92)×10^5/ml,t=0.7211,P=0.483。生物膜细菌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与对照组的吞噬率分别为(13.82±4.71)%和(42.73±11.00)%,Q=12.3231,P〈0.01。表明生物膜细菌组比对照组更能抵抗巨噬细胞的吞噬。加藻酸盐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与对照组的吞噬率分别为(22.91±6.20)%和(42.73±11.00)%,Q=8.4465,P〈0.01。表明加藻酸盐组比对照组更能抵抗巨噬细胞的吞噬。当藻酸盐浓度为0、25、50、75、100、125、150μg/ml时,以吸光度A(540nm)值表示其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分别为:0.271±0.044、0.456±0.062、0.445±0.061、0.551±0.065、0.210±0.053、0.186±0.026、0.195±0.025。当藻酸盐≤75μg/ml时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增强,与0μg/ml组相比P〈0.05;当藻酸盐〉75μg/ml时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降低,与0μg/ml组相比P〈0.05。结论巨噬细胞有阻止PA入侵的作用。PA生物膜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PA生物膜藻酸盐成分在〈75μg/ml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而在较大剂量时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相似文献   
68.
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生长和白介素-8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人肠上皮细胞株HT29生长及其IL-8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HT29细胞在96孔板上生长24h后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高剂量双歧杆菌共培养组(细菌终浓度为1×10^10CFU/m1)、低剂量双歧杆菌共培养组(细菌终浓度为1×10^6CFU/ml)、轮状病毒感染对照组,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双歧杆菌和感染轮状病毒共培养,继续培养24h,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观察到双歧杆菌与HT29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共培养24h后MTT检测双歧杆菌对HT29细胞增殖和调亡无明显影响,但轮状病毒感染对照组细胞病变脱落,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共培养6h,其余3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较正常细胞对照组增加(P〈0.05),高剂量双歧杆菌组增加较低剂量双歧杆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个剂量组均明显低于轮状病毒感染阳性对照组的IL-8分泌增加水平(P〈0.05);感染后24h,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水平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P〈0.05),但高、低剂量双歧杆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个剂量组IL-8分泌增加水平均明显低于轮状病毒感染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两歧双歧杆菌共培养不影响HT29细胞的生长,双歧杆菌能够促进HT29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8,但明显低于致病微生物刺激引起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改变,这种促进作用无时间-剂量依赖关系,提示双歧杆菌与肠道内致病微生物对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双歧杆菌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IL-8可能与其参与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69.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于此,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70.
建立一种通用的检测不同物种来源A组轮状病毒的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qPCR)。根据轮状病毒保守的NSP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并优化RT-qPCR检测体系;同时通过9份轮状病毒毒株和96份临床标本的检测对该方法和目前常用的基于NSP3基因的2种RT-qPCR方法进行灵敏度和检出率的比较。新建立的RT-qPCR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与基于NSP3基因的方法相比:(1)在临床标本检测中,检出率无差异;(2)9株培养病毒检测中,NSP5体系可全部检出,两个NSP3对照体系NSP3-1和NSP3-2的检出率分别为78.78%(7/9)和88.89%(8/9);(3)NSP5体系与对照NSP3-1体系灵敏度相当,检测下限比NSP3-2体系低100倍。本研究建立的基于NSP5的荧光定量PCR体系灵敏度高,可检测毒株范围广,为检测不同物种来源的A组轮状病毒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