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道菌群变化对实验小鼠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对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级别实验小鼠即清洁级小鼠、SPF小鼠和普通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研究了此三种不同级别的实验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sIg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普通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多,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多,肠道不同部位之间sIgA分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清洁级小鼠,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少,故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少,且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动物微生物控制级别的增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递减;sIgA阳性细胞与肠道细菌种类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口腔黏膜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是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的癌前病变.OLK恶性转化率高达43%,因此加强其风险调查和监测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美国SuperArray公司的肿瘤基因芯片(OHS-802)检测口腔正常组织、OLK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组织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旨在筛查与口腔黏膜白斑病发生和癌变相关的表达阳性基因,为探究OLK的发生及癌变机制奠定基础.将“正常组织→OLK组织→OSCC组织”连续递增2倍以上或递减2倍以上的基因确定为OLK组织癌变的标志性基因.SuperArray基因芯片、RT-PCR法和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仅有3个基因(ACP-2、BCL-2、SOCS-3)表达水平连续下调2倍以上,有6个基因(CLK-3、CTNNB-1、FKBP-8、GDF-15、NF-1、XRCC-1)表达连续上调2倍以上.进一步经RT-PCR和实时定量PCR验证,其结果与SuperArray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ACP-2等9个基因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组织经OLK转变为癌组织的驱动基因,可作为OLK组织、OSCC组织和口腔正常黏膜组织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复杂和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据估计,成人肠道内含有超过500种细菌。新生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发育,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随着细菌的定植,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促进全身免疫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并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是一个呈螺旋状、微需氧、有鞭毛的革兰阴性细菌,它能够寄居在胃上皮细胞以及胃黏膜上。在发展中国家,人口中70%~90%都携带有Hp,虽然大部分被感染者表面上没有症状,但是Hp感染可导致B型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与肠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肠道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肠道黏膜自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不断的与来自外界的食物抗原和病原微生物及自身长期共存的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刺激机体对有害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诱导机体对无害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最强有力的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黏膜免疫的一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综述了在胃肠道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分泌型IgA的性能,并就胃肠道黏膜对食物抗原的作用以及其在预防疾病方面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A缺乏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A(vitamin A,VA)在维持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调节黏膜免疫反应以及抗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肠道相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表达合成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所必需的酶(retinal dehydrogenase,RALDH),合成RA。RA通过诱导T、B细胞产生整合素α4β7、CCR9,使其归巢到肠道,并提高肠道黏膜sIgA的水平。RA可增强天然CD4+T细胞分化为Foxp3+Treg细胞,抑制Th17细胞的生成。当机体VA缺乏时可降低肠道屏障功能,下调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增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容易导致腹泻。针对维生素A在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IF-1琢和COX-2 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87 例UC患者根据临床病 情分为活动期(n=63)和缓解期(n=24),同期选取行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健康者40 名作为对照组,利用qRT-PCR 对外周血及黏膜 组织标本中HIF-1alpha和COX-2 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UC 患者外周血和黏膜组织中HIF-1alpha mRNA和COX-2 mRNA相对表 达量均高于缓解期患者,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UC 患者中,临床病情重型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 织中HIF-1-alpha mRNA 和COX-2 mRNA 相对表达量高于中型及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表现分级Ⅲ 级患者 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HIF-1-alpha mRNA和COX-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Ⅱ级及Ⅰ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HIF-1alphamRNA和COX-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与Mayo 评分呈正相关(r=0. 592、0.722 和0.694、0.456,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期UC 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HIF-1-mRNA 和COX-2 mRNA 相对表达量均与临床病情呈正相关(r=0.804、0.826 和0.752、0.763,P<0.05),且与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r=0.803、0.749和 0.858、0.793,P<0.05)。结论:HIF-1-alpha 和COX-2 在UC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观察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小鼠肠集合淋巴小结(PP结)T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GRP能明显抑制PP结T淋巴细胞的转化,并且这种作用与T细胞的分化增殖状态有明显关系。此外CGRP对腹腔巨噬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CCRP可能作为一种抑制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而对肠道免疫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囊藻毒素-LR(MCLR)是一类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影响很大的蓝藻毒素。已有调查认为MCLR能导致某些胃肠道疾病,相关实验室资料也证实MCLR能在肠道积累并引起肠道损伤。研究对小鼠连续腹腔染毒MCLR 28d,观察肠道病理水平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肠黏膜刷状缘膜酶活性。结果显示,小肠绒毛受损较严重,绒毛数量减少、部分脱落至肠腔,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水肿、充血;电镜观察发现肠细胞细胞质电子密度降低,伴有线粒体肿胀、细胞核变形现象;肠黏膜二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在亚慢性MCLR染毒条件下,肠道的消化功能可能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研究对理解蓝藻毒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黏膜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肠黏膜上皮,不但能区分和识别致病菌和共生菌,而且能启动适当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正常情况下,肠黏膜上皮细胞(IEC)对肠道共生菌持耐受状态,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IEC能识别致病菌的危险信号,激活派伊尔结节,启动免疫应答。有关实验已证实肠黏膜上皮针对肠腔细菌呈“耐受”或“非耐受”状态,主要依赖于Toll样受体(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相关菌群组成差异,探索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末端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分析5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与健康对照组肠道黏膜相关细菌组成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相关细菌丰度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的黏膜相关细菌组成相近,但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MspI酶切的160bp、560bp的T-RF片段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为优势片段,而在健康对照组中缺失。相反,MspI酶切的66bp、74bp、141bp的T-RF片段在健康对照组为优势片段,但在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缺失。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spI酶切的66bp、74bp、141bp、160bp、560bp的T-RF片段所代表的细菌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观察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小鼠肠集合淋巴小结(PP结)T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GRP能明显抑制PP结T淋巴细胞的转化,并且这种作用与T细胞的分化增殖状态有明显关系。此外CGRP对腹腔巨噬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CGRP可能作为一种抑制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而对肠道免疫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肠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其具有广泛的异质性和可塑性。黏膜层最靠近肠腔,易受病原体侵袭和炎症影响,因此黏膜稳态备受关注。肠黏膜神经胶质细胞(mucosal enteric glial cells,mEGCs)与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非神经元细胞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mEGCs可能处于中心调控位置。最近研究不断揭示mEGCs的亚型和新功能,表明mEGCs在病理条件下存在功能改变。了解mEGCs如何引起黏膜功能障碍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总结mEGCs在维持粘膜内环境稳定和调节炎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浆细胞。IEL在上皮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为核下区∶核区∶核上区=4∶3∶3。核上区IEL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而核区和核下区的IEI体积略大。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数个粗大的膜包颗粒。上皮内未见微皱褶细胞,IEL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并在上皮细胞之间伸出伪足。肠腔内有完整的游离淋巴细胞。肠道黏膜上皮间隙内的浆细胞一般位于核下区或核区,胞质内充满着扩张状态的粗面内质网。肠道固有膜散布着许多淋巴细胞(LPL)、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白血细胞,以小肠段的分布最丰富。在有些肠绒毛内,LPL分布密集,几乎占据整个绒毛中心,但并未出现淋巴小结。固有膜浆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呈短的扩张状态,其数量占多数;另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为板层状排列的扁囊状,数量较少。结果表明,参与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多,但黏膜上皮内缺乏微皱褶细胞(M细胞),固有膜中也不形成淋巴小结。提示爬行动物的黏膜免疫机理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畸率与致残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可完全治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RA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密切相关。积极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缓解RA的关节炎症状,这可能作为RA干预的新靶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一系列有害物质侵入并诱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RA的发病,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在RA中的具体作用及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治疗RA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猴艾滋病毒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s)NK细胞亚群和功能变化。方法 SIV静脉感染恒河猴后,定期进行动物感染指标测定,并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肠组织,分离派氏淋巴结单个核细胞(peyer's patch mononuclear cells,PPMC)和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LPMC),进行T细胞和NK细胞表面抗体染色,流式分析。结果 SIV感染急性期MALTs CD56CD16+NK细胞亚群比例增幅明显,同时细胞毒性功能增强;CD56-CD16-NK细胞亚群数量减少,功能无明显变化;CD56+CD16+和CD56+CD16-NK细胞数量比例略有增加趋势,但免疫调节功能显著降低。结论SIV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MALTs中NK细胞脱颗粒作用增强,表型功能呈现出较强可塑性。该研究对探索艾滋病粘膜免疫机理、抗病毒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lluoproteinases7,MMP-7)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方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MP-7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MMP-7蛋白在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00%(77/100)和13.33%(8/60),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蛋白在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0%(65/lOO)和15.00%(9/60),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7与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此外,MMP-7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也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MMP-7与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无相关性(r=0.097,P〉O.05)。结论MMP-7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等相关,检测癌组织中MMP-7和Survivin的表达有助于为结直肠癌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与蜕皮激素含量,并通过RT-qPCR分析了蜕皮信号通路中Mr-ETHR、MrFTZ-F1以及RXR、ECR和MIH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蜕皮周期内的表达模式。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血淋巴组织中活力高于肝胰腺组织(P<0.05);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前期的活力远高于蜕皮后期(P<0.05)。在肝胰腺中几丁质酶在蜕皮后期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激素含量在蜕皮间期最低,蜕皮后期达到最高,呈上升趋势。通过PCR扩增与测序验证获得了Mr-ETHR、Mr-FTZ-F1基因ORF全长序列,Mr-ETHR基因ORF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Mr-FTZ-F1基因ORF全长为1 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r-E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