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杨汉碧 《植物研究》1990,10(1):29-30
本文发表了马先蒿属一新种,即稻城马先蒿Pedicularis daochengensis H. P. Yang。  相似文献   
62.
论世界蒿属植物区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5,15(1):1-37
本文从多学科, 包括形态、地理分布、孢粉、古植物、谱系分支分析及化学成分等学科的研究, 论述了世界蒿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其种属地理、历史地理和区系地理.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评估哈尔滨地区大籽蒿花粉、黄花蒿花粉、艾蒿花粉在蒿属花粉过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在问诊疑似蒿属花粉过敏患者中,用大籽蒿花粉变应原点刺液、黄花蒿花粉变应原点刺液、艾蒿花粉变应原点刺液、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同时点刺诊断,通过测定点刺液与阳性对照产生丘疹面积的比值来判断患者对蒿属花粉的过敏程度,重点评估三种蒿属花粉在过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306例问诊疑似蒿属花粉过敏患者中,272例病人通过点刺确诊为蒿属花粉过敏病人,并且对三种蒿属花粉变应原点刺均阳性.哈尔滨地区蒿属花粉过敏患者对三种蒿属花粉均过敏,不同病人对三种蒿属花粉反应性存在差异性.结论:大籽蒿花粉变应原、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艾蒿花粉变应原三种蒿属花粉变应原有交叉免疫原性,但也存在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65.
一些研究显示盗蜜对自交植物的结实和结籽没有显著影响。然而, 对于既有传粉者为其传粉实现异交又能通过自交实现生殖保障的兼性自交植物来说, 盗蜜对其生殖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由于兼性自交植物可以自交, 盗蜜对其总体结实可能不会有显著影响, 但可能会通过影响传粉者行为而影响传粉者介导的结实。为了验证这一假说, 本研究以兼性自交的一年生角蒿(Invarvillea sinensis va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 通过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 探讨了盗蜜对传粉者介导的结实(传粉者行为)和总体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角蒿的盗蜜者和主要传粉者相同, 均为密林熊蜂(Bombus patagiatus)。熊蜂盗蜜频率平均为20.24% (范围为0-51.43%)。盗蜜对角蒿总体结实率、每果结籽数和每果种子重量没有显著影响。然而, 被盗蜜花的柱头闭合比率显著高于未被盗蜜花, 说明盗蜜影响传粉者的访花行为和传粉者介导的结实率。另外, 被盗蜜花的高度显著高于未被盗蜜花, 说明盗蜜者倾向于从较大较高的花上盗蜜。这些结果为全面认识盗蜜对植物生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6.
王勇  梁宗锁  龚春梅  韩蕊莲  于靖 《生态学报》2014,34(16):4535-4548
以黄土高原演替初期阶段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茭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3种优势种和1种常见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与称重控水法,将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适宜水分对照)、55%(中度干旱)和35%(重度干旱),研究干旱胁迫对菊科蒿属植物叶片形态解剖学的影响,揭示植物叶片生态适应机制,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于植物营养生长末期选取代表性的叶片,分别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电子透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叶表皮特征、亚细胞显微特征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这4种植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叶片增厚、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紧实度和角质层厚度增加;3种旱生型植物猪毛蒿、茭蒿和铁杆蒿的叶片下表皮具有浓密的表皮毛,有利于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中生型黄花蒿叶片无此功能;铁杆蒿和黄花蒿上表皮毛稀少,不利于保水和防止强光照,干旱胁迫下依靠降低上表皮气孔密度和叶细胞叶绿体数目来适应环境;茭蒿和猪毛蒿叶绿体形态相似,具有较厚的基粒和浓密的基粒片层,强光下容易引起氧化损伤,猪毛蒿通过浓密的上表皮毛而茭蒿通过较强的抗氧化机制防止光能过剩,两者在重度干旱下均产生大量脂质体。4种蒿属植物中黄花蒿的叶片解剖学特征受到干旱的影响变化最大,铁杆蒿和猪毛蒿次之,茭蒿最弱,3种优势种的干旱适应性显著强于黄花蒿,干旱下叶片解剖学的结论与干旱耐受性指标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7.
角蒿属6个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葳科角蒿属(Incarvillea)6种植物(其中两头毛Incarvillen arguta包括红花和白花2个类型)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它们的间期核均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为中国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核型公式分别为:(1)两头毛(红花类型)Incanillea ar-guta(Red-flower form)2n=22=14m (2SAT) 8sm(lSAT),着丝点端化值(T.C.%)为62.71%,臂指数(N.F.值)为44;(la)两头毛(白花类型I.arguta(White-flower form)2n=22=16sm(lSAT) 6st,T.C.%值为70.62%,N.F值为38;(2)鸡肉参I.mairei 2n=22=6m 8sm(lSAT) 8st,T.C.%值为70.07%,N.F.值为36;(3)红波罗花I.delavayi 2n=22=10m 6sm 6st,T.C.%值为61.33%,N.F.值为38;(4)单叶波罗花I.forrestii2n=22\4m 8sm 10st(lSAT).T.C.%值为73.10%,N.F.值为34;(5)中甸角蒿I.zhongdianensis2n=22=4m 8sm 10st,T.C.%值为72.31%,N.F.值为34;(6)黄波罗花I.lutea2n=22=4m 8sm(2SAT) 10st,T.C.%值为69.47%,N.F.值为34。上述几种植物中,除两头毛(红花类型)的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外,其余几种的核型不对称性都属于3A型,本文观察的6种植物的核形态结构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8.
紊蒿属一新种和对该属分类及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宗元  梁存柱  王炜  刘钟龄 《植物研究》2003,23(2):147-153,T004
对新种多头紊蒿(Elachanthemum polycephalum Z.Y.Zhu et C.Z.Lian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形态和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区系起源等方面探讨了紊蒿属(Elachanthemum Y.Ling et Y.R.Ling)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紊蒿属与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在形态上虽有相近之处,但花、果实和花粉等形态差异明显,因而不能并入百花蒿属,而应独立成属。该属起源于第三纪亚洲北部的古蒿类群(Pro-Artemisia L.),是蒿类中较为原始的属,为古地中海东部残遗的旱生成分,也是现代亚洲中部荒漠(戈壁荒漠)的持有属;多头紊蒿新种的发现,使紊蒿属从单种属变成寡种(双种)属,表明荒漠植物区系的物种分化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69.
作者对青藏高原7种马先蒿属植物根进行了解剖和比较研究,发现:(1)根内部皮层多挤压变形,其内的空腔边缘多呈撕裂状,通气组织普遍发达;(2)根的维管柱机械组织发达;(3)作者首次发现,在马先蒿属2种植物根的维管柱内射线部位,也有边缘呈撕裂状的较大的空腔通气组织。根据解剖特征,对7种马先蒿植物的分类进化关系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0.
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蒿属(Artemisia)植物,莳萝蒿组(A.sect.Absinthium DC),艾蒿组(Sect.Abrotanum Bess),艾组(Sect.Artemisia),龙蒿组(Sect.Dracumculus Bess),牡蒿组(Sect.latiobus Y.R.Ling)36种成熟代表植物叶表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其中表皮细胞大小、形状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