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选择性定植于胃上皮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广泛传染的病原菌,也是诱导产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通过各种逃逸机制避免被杀灭。幽门螺杆菌能不断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活性氧和活性氮,导致体内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过度积累,致使细胞的凋亡和胃粘膜损伤的加剧,这是导致胃炎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幽门螺杆感染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2.
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主要病原体。在胃炎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对其机制的认识并不详尽。已有研究显示,在Hp感染的动物胃黏膜中,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升高。先前的研究表明,Hp阳性胃炎者,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多灶萎缩性胃炎(BAG)患者胃酸分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病理结果将60例确诊的慢性BAG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BAG组,监测各组患者24小时胃内PH值的变化、血清胃泌素水平及HP感染情况。结果: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胃内中位PH值及算数均数p H值逐渐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轻度、中度、重度BAG组组间中位p H值、算数均数p H值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5);重度BAG组HP感染与轻度组、中度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轻度组HP感染与中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慢性BAG萎缩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和p H值逐渐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HP感染、胃泌素水平及胃酸分泌水平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4.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炎患儿93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47)、对照组(n=46),对照组患儿给予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总评分、炎性因子、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23%(41/47),高于对照组的69.57%(32/46)(P<0.05)。两组治疗2周后、1个月后的临床症状总评分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5.
胃癌(Gastric cancer)是发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其公认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一些免疫发炎反应.大约有10%的胃癌病例与家族遗传有关,胃癌发生主要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与免疫因素以及慢性胃病等有关.胃癌临床治疗方式通常包括: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以及标靶治疗.多数早期胃癌经治疗能够痊愈,而到了末期则治疗成效不佳.一般而言,胃癌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大约为22%左右,而晚期胃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则小于5%.  相似文献   
66.
封迎帅  林亚平  易受乡 《生物磁学》2011,(Z1):4753-4757
本文阐述了关于针灸治疗胃炎的研究概况,从治疗方法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针灸治疗胃炎的方法比较多,如毫针刺法、艾灸、温针法、穴位注射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胃炎是通过调节神经通路,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和胃分泌功能,调节运动功能和保护胃黏膜等方面来实现的。目前针灸治疗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7.
目的:讨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接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疗法,口服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兰索拉唑。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益气活血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1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8.
利用激光诱导拉曼光谱技术,测定了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血清的拉曼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对拉曼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得到辨别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92%。  相似文献   
69.
幽门弯曲菌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人的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细菌,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重视。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告,从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提出该菌很可能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从而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这种细菌已被正式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简称CP)。国内外的研究提示,CP在胃炎及消化性溃  相似文献   
70.
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菌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0例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细菌与L型的分离与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除幽门螺杆外,尚分离到多种其它细菌和L型。胃液pH值的检测可见两者成正相关(r=0.64),提示胃液pH值直接影响细菌与L型的生长及其繁殖。因此,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