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小牛血去蛋白滴眼液中尼泊金乙酯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利用Agilent 11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05%乙酸水溶液(65:35)作为流动相,1.0 m L·min~(-1)流速,和30℃柱温下,利用254 nm检测波长对小牛血去蛋白滴眼液中尼泊金乙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尼泊金乙酯进样量在0.29~1.43μg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0%,RSD为0.91%。结论:HPLC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可用于小牛血去蛋白滴眼液中尼泊金乙酯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62.
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R5 -Δ32 ,CCR2 -6 4I及配体基因SDF1- 3′A突变可推迟艾滋病的病程 .以 1 0 46份来自中国 2 6个省市的DNA样本为对象研究上述 3种多态位点在中国不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 ,发现在所观察的群体中没有CCR5- Δ32存在 ,CCR2 -6 4I的基因频度为 2 0 8% ,SDF1 -3′A的基因频度为 2 4 8% ,后两者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相反的梯度分布 ,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艾滋病相对风险 (relativehazard ,RH)估计 .对中国人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了解这些基因多态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起源及扩散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3.
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测量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微气象法和箱式法。其中,微气象学方法着重介绍了涡旋相关法和驰豫涡旋积累法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能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法。箱式法主要介绍了其测定基本原理和数据的模型化处理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近年来欧洲和美洲在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4.
利用雨量器收集降雨样品的方法,研究了帽儿山地区大气氮湿沉降的浓度、沉降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随降雨输入到该地区的大气氮沉降量为19.16 kg·hm-2,其中,NH+4-N、NO-3-N和溶解有机氮(DON)输入量分别占湿沉降量的52%、26%和22%,NH+4-N/NO-3-N沉降量接近2.0。降雨中NH+4-N对当地大气氮湿沉降输入量的贡献率最大,其平均浓度为1.59 mg·L-1。氮湿沉降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以5和9月氮浓度最高,7月最低。该区NH+4-N、NO-3-N和总氮(TN)湿沉降输入量与降雨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65、0.63和0.76,而DON输入量与降雨量相关性交差(P>0.05),其决定系数为0.24。  相似文献   
65.
细根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和养分的主要输入途径, 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细根分解的主要因素和细根分解模式的了解仍然很少。该研究采用根序划分等级方法, 将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细根组分前四级根划分为两个等级: 一级和二级根混合为低级根, 三级和四级根混合为高级根。利用埋袋法对东北地区4个树种不同根序细根进行连续4年的分解实验, 并对其分解速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红松低级根和高级根分解系数分别为0.342和0.461, 落叶松依次分别为0.304和0.436, 水曲柳分别为0.450和0.555, 白桦为0.441和0.579。4个树种均显示低级根分解速率较慢, 而高级根分解速率较快。实验表明, 根系分解系数与酸不溶性物质(AUF)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出现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低级根含有较多的AUF, 很难被分解, 以及含有较少的TNC, 为分解者提供能量较少。  相似文献   
66.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重要组成树种, 研究该树种幼苗有机碳积累及碳库容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蒙古栎林的天然更新及幼苗的培育提供科学参考。该文旨在探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综合作用对蒙古栎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实验环境条件用人工气候箱控制, 控制条件如下: 1) CO2浓度倍增(700 μmol·mol-1), 温度升高4 ℃处理(HCHT); 2) CO2浓度正常(400 μmol·mol-1), 温度升高4 ℃处理(HT); 3) CO2浓度和温度均正常, 即对照组(CK); 每个气候箱幼苗分别在3种氮素水平下生长: N2 (15 mmol·L-1, 高氮), N1 (7.5 mmol·L-1, 正常供氮)和N0 (不施氮), 一共为9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HCHT共同作用对NSC积累无促进作用, 但改变了植物各器官中NSC的分配比例, 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明显增加, HCHT下N2水平有利于NSC的积累。2) HT明显影响了蒙古栎一年生幼苗NCS的积累和分配。在N2水平下, HT明显促进NSC的积累, 并增加了在主根中的分配比例。3)植株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因处理不同而异。主根淀粉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 而细根淀粉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少。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 土壤中大量的氮供给, 可能将促进蒙古栎幼苗的生长、增加其碳库容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进而提高其天然更新潜力。  相似文献   
67.
五种落叶松遗传关系的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学科  毛子军  宋红  孟斌 《植物研究》2002,22(2):224-230
由于种间形态上的微弱区别,落叶松属的系统分类一直很混乱,落叶松属的系统发生也知之甚少。本文分析了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卡氏落叶松(L.cajanderi Mayr.),兴安落叶松(L.gmelinii Rupr.),苏氏落叶松(L.sukaczewii Dil.)和杂交种切氏落叶松L.czekanowskii(L.gmelinii×L.sibirica)天然种群的遗传结构。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等位酶分析手段对5个酶系统(AAT,IDH,DIA,PGM,SKDH)的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间遗传距离(D)在0.067~0.260之间,明显大于各种群内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等位酶的分析结果揭示了5种落叶松的遗传关系。结合以上每种落叶松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位酶的证据了支持兴安落叶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卡氏落叶松、苏氏落叶松作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8.
于伸  毛子军 《植物研究》2001,21(2):290-292
介绍了我国高级家具用材树种的分布、生态学特性、木材宏观构造、木材加工工艺性质及树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研究表明,我国高级家具用材树种较少,还不到10种,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高级家具用材树种利用过度,其中麻楝、降香黄檀已很少见,林分径级下降,资源面临濒危状态。因此,对这些种树的保护和人工造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69.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目前已经沿纬度梯度从寒温带到热带布设23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 监测1,893种木本植物, 代表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近1/6。CForBio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森林群落的构建机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ForBio在群落构建机制探索方面取得的进展, 包括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生境过滤、生物相互作用、局域扩散和区域因素以及利用新技术取得的新认知等。CForBio研究发现: (1)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种-面积关系及β多样性等多样性格局, 但二者的相对作用在不同样地及不同尺度存在差异; (2)生境过滤对局域群落构建的作用广泛存在, 但很难量化其对群落构建的重要性; (3)同种负密度制约在不同气候带样地普遍存在, 负密度制约的强度主要由植物菌根类型介导, 并随植物生活史类型、功能性状及环境变化而变化; (4)扩散限制在局域群落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而区域因素如区域地质历史、区域物种库大小等塑造不同生物地理区群落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差异; (5)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新技术促进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在宏观方面, 遥感技术以低成本使大范围、多尺度的连续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时空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叶绿体基因技术和代谢组学等微观技术能促进推导群落构建的分子机制。同时, 本文还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并展望了基于森林动态样地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 特别强调了: (1)关注群落构建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2)深入开展多维度(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营养级生物互作相关的研究; (3)拓展全球变化对群落构建影响的研究; (4)融合观测-实验-模型多种手段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 (5)连结“群落构建理论研究”和“森林管理实践”。总之,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是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 也是推动群落构建理论、解决森林管理难题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0.
郭鲲  刘瑞鹏  张玲  毛子军 《植物研究》2015,35(5):716-723
采用凋落物网袋(litter bag)分解法,模拟红松(Pinus koraiensis)(以下用P表示)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以下用M表示)在不同演替阶段可能的组成比例(P、M/P1∶3、M/P1∶1、M/P3∶1、M)进行野外分解实验。分析不同比例的两种凋落叶混合的分解特征、相互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1.从质量损失率来看,与单种凋落叶分解情况相比,蒙古栎和红松凋落叶混合对凋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蒙古栎和红松(M/P)按1∶3混合分解最快,且随着蒙古栎凋落叶在混合比例中的增加,混合分解速率先减小后增大。2.从C、N元素动态看,C素在各处理的凋落叶主要表现为净释放,而N素在各处理中变现比较复杂,在各处理的红松凋落叶中表现为富集,而在各处理蒙古栎凋落叶中则表现为释放。蒙古栎凋落叶可以促进红松凋落叶C元素释放和N元素的富集,降低红松凋落叶的C/N比,促进红松凋落叶的分解。红松凋落叶能促进蒙古栎凋落物C元素释放,但对蒙古栎凋落叶N元素的释放作用不明显,对蒙古栎凋落叶的C/N比影响也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