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用原生境腐殖土对粗齿黔蕨(Phanerophlebiopsis blinii(Lévl.)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粗齿黔蕨的孢子深棕色,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播种1周后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配子体发育为叉蕨型(Aspidium-type).丝状体由4~12个细胞组成,片状体宽达9个细胞,斜向一侧生长,边缘具毛状体.播种约2个月后形成原叶体,成熟原叶体成对称心形.在粗齿黔蕨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成熟原叶体的背腹面和边缘均被毛状体,假根有分叉且尖部常膨大,并含有较大的颗粒状贮藏物,精子器有3个壁细胞等特征较为进化,而颈卵器粗短且直立的特征较为原始.粗齿黔蕨的精子器和颈卵器发育不同步,精子器的出现和成熟均早于颈卵器的发育.从配子体发育的角度,初步探讨了粗齿黔蕨野外种群数量较少的成因.  相似文献   
62.
邵文  张宪春  刘保东 《植物研究》2007,27(2):141-144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海金沙胚胎发育过程。合子的第一次分裂面垂直于颈卵器的长轴,产生两个相等的子细胞,靠近颈卵器颈部的营养器官原始细胞和远离颈部的基足原始细胞。前者发育成子代孢子体的营养器官,后者发育成基足。胚胎在32细胞阶段后,第一叶顶端细胞与第一根顶端细胞几乎同时发生。第一叶突出帽状体之后,由第一叶基部保留下来的茎干顶端细胞产生第二叶。据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判断,在海金沙胚胎发育中最早出现的营养器官是叶和根。  相似文献   
63.
云南蹄盖蕨亚属植物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4.
本文是中国蹄盖蕨属植物研究的系列论文的第三篇,对国产轴果蹄盖蕨系植物进行了分类学订正,详细记载了中国产该系植物11种,首次将20余个名称归入该系的一些种下做为异名处理。轴果蹄盖蕨系植物是蹄盖蕨属中自然的一群,以其铁角蕨类型的孢子囊群和囊群益与其它属下类群相区别。本系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下,海拔500~1800m。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其分布区北界不超过长江一线。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及日本为该系的三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65.
在野外考察和植物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孢粉学、细胞学和植物地理学资料,对中国及邻近地区的线蕨属植物进行了修订,初步鉴定出9种和1杂种。在线蕨C.elliptica下划分出5个变种。首次发现褐叶线蕨Colysis wrightii的孢子囊中有鳞片状隔丝。  相似文献   
66.
报道四川省峨眉山地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光叶蕨[Cystopteris chinensis (Ching) X. C. Zhang & R. Wei]的新分布记录及其野外生存环境和现状。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论述了目前光叶蕨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国瓦韦属(Lepisorus)17种药用植物及邻近2属3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瓦韦属药用植物不同种间的叶表皮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表现为气孔器全部分布在叶下表皮,即全为下生气孔。此外,所研究的瓦韦属植物的基本气孔器类型为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及聚腋下细胞型。瓦韦属不同药用植物在叶表皮细胞的大小、形态、垂周壁式样以及气孔器类型、气孔器大小、气孔指数等特征上存在差异,据此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叶表皮特征研究为中国瓦韦属药用植物的分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其药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海南岛蕨类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录海南蕨类植物新分布15种,这15种植物是毛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squamosa)、光脚短肠蕨(Allantodia deoderleinii)、淡绿短肠蕨(Allantodia virescens)、台湾车前蕨(Antrophyum formosanum)、岭南铁角蕨(Asplenium sampsonii)、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太平鳞毛蕨(Dryopteris pacifica)、爪哇鳞始蕨(Lindsaeajavanensis)、黑鳞剑蕨(Loxogramme assimilis)、网脉海金沙(Lygodium subareolatum)、三轴凤尾蕨(Pteris longipes)、翠绿凤尾蕨(Pteris longipinnula)、布郎卷柏(Selaginella braunii)和高雄卷柏(Selaginella repanda)。海南现有蕨类植物已达到约450种(包括变种)。  相似文献   
69.
报道了在广西西南部发现的一个中国新记录属——高平蕨属Caobangia A.R.Smith & X.C.Zhang,该属隶属于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瓦韦亚科Lepisorioideae,与瓦韦亚科中的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瓦韦属Lepisorus和伏石蕨属Lemmaphyllum在形态上较相似,区别在于该属具有长的丝状横走茎,茎上的鳞片基部呈粗筛孔状,叶单一(不分裂),同型或近二型,密被针状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中脉两边各一行,无隔丝。该属只含一种,即高平蕨Caobangia squamata A.R.Smith & X.C.Zhang,目前仅知分布于越南北部的高平省和中国广西的西南部。本文根据原始文献和广西的标本对该单型属的特征作了描述,并提供了高平蕨在广西的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70.
中国蕨类植物志中两色鳞毛蕨学名的纠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bissetiana (Baker) C. Chr.)在中国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一种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中采用的是一不合法的学名。在此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