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研究草酸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采用30mmol/L草酸喷施3周龄拟南芥,发现草酸显著诱导拟南芥AtWRKY63的表达。通过构建AtWRKY63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获得过表达AtWRKY63的纯系转基因植株,再用核盘菌活体接种拟南芥,结果表明过表达AtWRKY63植株对核盘菌的抗性显著增强。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AtWRKY63是通过诱导植物的氧爆发,抑制核盘菌菌丝的生长来抵御核盘菌的侵染;qRT-PCR对拟南芥转录水平分析表明,AtWRKY63可能激活了过表达植株的水杨酸与茉莉酸依赖的抗病信号途径,从而增强对核盘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62.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DNA的标记和检测已经成为关键的瓶颈技术。利用DNA内在的分子电荷,并结合半导体传感器技术,可以对DNA分子电荷状态进行快速检测,为基因诊断开辟全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3.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并用RT-PCR技术检测蓝舌病毒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BTV-HbC3对正常HEL不感染,但能在不同来源的某些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增殖,产生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及调亡现象,终致肿瘤细胞死亡。其中以人肺癌SPC-A-1细胞对其最为敏感。因此,初步认为BTV-HbC3株能靶向性杀死某些肿瘤细胞,从而为深入开展BTV-HbC3靶向性抗肿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4.
以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在芽诱导培养基上直接诱导植株再生,优化选择菊花转基因再生体系。筛选出了能直接诱导芽再生的培养基(MS+6-BA3 mg.L-1+NAA 1 mg.L-1)。茎段在有IBA和NAA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的小苗在温室里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65.
郝静  包瑾芳  刘军  袁伟杰  于青 《生物磁学》2014,(4):608-610,620
目的:定腹膜间皮细胞在高糖引起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n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方法:常规培养PMC细胞,利用高糖培养液刺激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EMT,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EMT标志基因变化,以此确定高糖诱导EMT的发生。利用特异茎环结构的引物合成microRNA的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重要micro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高糖培养液培养腹膜间皮细胞48hr后,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同时EMT标记基因E—cadherin表达明显减低(P〈0.01),Vimentin表达显著升高(P〈0.01),说明高糖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了EMT。利用microRNA特异的茎环结构引物,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高糖刺激后miR-193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miR-15a和let-7e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miR-16和miR-2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检测发现高糖刺激后miR-193a的表达水平随刺激时间表达升高。结论:异常变化的microRNA可能对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EMT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定腹膜间皮细胞在高糖引起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方法:常规培养PMC细胞,利用高糖培养液刺激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EMT,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EMT标志基因变化,以此确定高糖诱导EMT的发生。利用特异茎环结构的引物合成microRNA的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重要micro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高糖培养液培养腹膜间皮细胞48hr后,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同时EMT标记基因E-cadherin表达明显减低(P0.01),Vimentin表达显著升高(P0.01),说明高糖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了EMT。利用microRNA特异的茎环结构引物,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高糖刺激后miR-193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miR-15a和let-7e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miR-16和miR-2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检测发现高糖刺激后miR-193a的表达水平随刺激时间表达升高。结论:异常变化的microRNA可能对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EMT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大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方法,并评价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选用8~10周龄健康SD大鼠,采用胆总管逆行注射预冷胶原酶P溶液,37℃水浴静止消化,3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Ficoll400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分离后的胰岛用DTZ染色计算胰岛产量,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胰岛细胞分布于Ficoll400浓度为23%~20%和20%~11%的界面之间。DTZ染色呈红色细胞团,胰岛产量为(606±56)IEQ/胰腺。纯度高达80~90%,活率≥90%,胰岛素释放功能良好。结论:胶原酶P溶液原位消化,Ficoll400纯化是一种高效简便的胰岛分离方法,分离的胰岛细胞数量多、纯度高及活性好。  相似文献   
68.
银鲫两个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构建雌核发育银鲫心跳期SMART cDNA质粒库并从库中随机挑选克隆测序,克隆得到银鲫翻译起始因子3亚单位2(GTIF3—S2)和翻译延伸因子1亚单位α(GEF-1α)基因全长cDNA。银鲫翻译起始因子3亚单位2基因cDNA全长1280bp,开放阅读框位于117—1091bp之间,编码325个氨基酸。其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三个WD结构域。该基因在鱼类中为首次报道。银鲫翻译延伸因子1亚单位alpha基因cDNA全长1784bp,开放阅读框位于82—1467bp之间,编码462个氨基酸。RT-PCR表明,这两个基因在成熟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早期可以检测到少量的转录产物,在胚胎发育期间从原肠期开始转录,并随着发育进程逐渐增强。成鱼组织中除精巢表达较弱外,其他组织都表达较强。同源分析比较表明,TIF3-S2和EF-1α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在物种间的同源性很高。因此,作认为,这两个基因是研究物种间系统发育的优良对象。  相似文献   
69.
对Ⅰ、Ⅱ型糖尿病及透析患者的肠道内环境和血液指标进行了比较观察.肠内细菌群的检测采用光冈复合式法;氨和硫化物的测定,采用Terada的方法;吲哚及臭素等的测定方法采用同吉原方法.临床主要生化指标观察方法,采用美国康宁644电解质分析仪和美国RA-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随机选取住院的Ⅰ、Ⅱ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10名对肠道内环境以及血离子、肾功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肠内细菌群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双歧杆菌数为7.73±0.44(log CFU/g),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为(0.84±0.75)‰.腐败菌数亦为8.14±0.37.Ⅱ型糖尿病患者,双歧杆菌数为7.88±0.34(log CFU/g),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为(2.40±3.18)‰.腐败菌数亦为7.99±1.15.透析患者,双歧杆菌数为7.76±0.42(log CFU/g),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为(0.78±0.92)‰.腐败菌数亦为8.33±0.50.并检测到绿脓杆菌,其检出率为40%.(2)腐败物质的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粪便中氨为823±67.2(μg/g);硫化物为50.7±16.0;粪便中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变化,吲哚、粪臭素分别为57.1±12.1、53.5±11.2(μg/g).Ⅱ糖尿病患者粪便中氨为759.9±62.9(μg/g);硫化物为30±8.3.吲哚、粪臭素分别为40.1±9.9、36.5±9.1(μg/g).透析患者粪便中的氨为1 006.6±164.9(μg/g);硫化物为80±9.9.吲哚、粪臭素分别为78.7±9.7、77.9±10.1(μg/g).(3)血清无机离子的检测结果:Ⅱ型糖尿病人的肾功、尿素、肌酐,尿素、肌酐、尿酸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肾脏无实质性损伤,但结果为正常值的上限,尿素:5.24±2.11(mmol/L),肌酐:93.8±6.15(μmol/L),尿酸:0.27±0.04(mmol/L),有肾损伤的可能.Ⅰ型糖尿病人的肾脏已有轻度的实质性损害,尿素:7.75±2.29(mmol/L),肌酐:120.1±62.91(μmol/L),尿酸:0.29±0.04(mmol/L).透析病人的肾脏已严重实质性损伤,尿素:44.2±10.50(mmol/L),肌酐:702.32±164.98(μmol/L),尿酸:0.43±0.13(mmol/L).  相似文献   
70.
随机抽取 型、 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 10例进行 CH- 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 CH - 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0 .84± 0 .75 )‰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7.2 5± 7.4 9)‰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8.14± 0 .37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6 .0 9±0 .4 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2 .4 0±3.18)‰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5 .5 6± 7.4 8)‰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7.99± 1.15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5 .93± 0 .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0 .6 78± 0 .92 )‰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7.0 8± 6 .95 )‰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8.33± 0 .5 0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5 .96± 0 .4 4 (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服用 CH- 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 ,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 CH- 1双歧杆菌制剂后 ,氨由 82 3± 76 .2 (μg/ g)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4 71± 73.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