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71.
不同种植模式对西南坡地水土保持及作物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3年定位监测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全程免耕全程秸秆覆盖、小麦/玉米/大豆半程免耕半程秸秆覆盖、小麦/玉米/大豆全程翻耕不覆盖秸秆和小麦/玉米/甘薯全程翻耕不覆盖秸秆4种不同种植模式对西南坡地水土保持、土壤肥力及作物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方面,小麦/玉米/大豆全程免耕全程秸秆覆盖模式的3年平均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最低,分别为1189 kg·hm-2和215 m3·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比小麦/玉米/甘薯全程翻耕不覆盖秸秆模式分别低10.6%和84.7%.在土壤肥力方面,3种小麦/玉米/大豆模式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以小麦/玉米/大豆全程免耕全程秸秆覆盖模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增加15.7%、18.2%、55.2%和25.9%,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半程免耕半程秸秆覆盖模式次之,小麦/玉米/甘薯全程翻耕不覆盖秸秆模式最低.在作物产值方面,以小麦/玉米/大豆全程免耕全程秸秆覆盖模式的3年平均总产值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18809元·hm-2和12619元·hm-2,比其他几个处理分别增加2.2%~20.6%和3.8%~32.9%,总体效益最好.总之,小麦/玉米/大豆模式比传统的小麦/玉米/甘薯模式能更好地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增加土壤肥力和作物产值.  相似文献   
572.
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宋豫秦  曹明兰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889-2895
结合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基于景观结构、功能、活力、生态敏感性和景观压力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1988和2004年北京市景观生态安全程度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988-2004年,北京市生态服务价值处于较高水平,景观活力和景观压力处于较低水平,景观结构稳定性下降,生态敏感度则处于较低水平;1988和2004年北京市景观生态安全度均处于中级水平,其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10和0.403,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市景观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呈稳中稍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73.
印楝素农药与虫生真菌混用防治红树林鳞翅目害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种印楝素农药1%印楝素苦参碱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以及2个虫生真菌绿僵菌菌株和白僵菌菌株对桐花长卷蛾、棉古毒蛾和广州小斑螟等3种红树林叶面和种子害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印楝素农药的单剂(500~1000倍)和与虫生真菌的复配剂(700倍),均对害虫有较强的毒性,一周内害虫死亡率达78.6~100%.两种印楝素农药与虫生真菌混合使用均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杀虫效果好,其中与虫生真菌的复配剂700倍液的杀虫最快,效果最好,第3天柑橘长卷蛾和广州小斑螟的死亡率达100%,棉古毒蛾的死亡率达93.3%.应用1%印楝素苦参碱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与绿僵菌和白僵菌的复配剂500倍液进行林间防治危害桐花树的柑橘长卷蛾的试验,防治效果达65.4%~100%,该复配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高效、低毒和安全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4.
在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期间 , 监测了梅梁湾水体中叶绿素 a 和氮磷营养盐的动态变化, 并通过批量培养实验研究了氮磷缺乏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 以探讨两种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 在水华期间 , 水体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并不高, 并处于波动状态;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 在无磷培养基中 , 铜绿微囊藻能保持 8 天的指数生长, 而斜生栅藻在无氮或无磷培养基中生长都非常缓慢。两种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均高于氮。通过生长速率的比较, 发现铜绿微囊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斜生栅藻, 因此更能够适应波动的营养供给条件。对营养盐饥饿耐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两种藻在营养盐波动的情况下微囊藻更易取得优势, 成为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575.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576.
烷烃降解基因alk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很多微生物都可以利用直链烷烃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 ,目前对该代谢机理的遗传学研究已相当深入。其典型菌株Pseudomonasputida可利用C6~C1 2的烷烃 ,编码这些参与烷烃降解的酶的基因位于两个基因簇alkBFGHJKL和alkST上 ,且此代谢途径受一个正反馈调节机制及两个不同的全局控制信号调控。其它可降解烷烃菌株的烷烃氧化基因与P .Putida中相应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alk基因可望应用于生物清污、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及精细化工等诸多领域 。  相似文献   
577.
24%异丙威·阿维菌素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剂药后3天、7天和10天校正防治效果优于异丙威和阿维菌素乳油两个单剂。该混剂用量为50 g/667 m2,药后3天、7天和10天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2.38%、87.49%和88.90%;用量为37.5 g/667 m2,防效分别为78.21%、83.97%和85.24%。35%丙溴磷·阿维菌素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甜菜夜蛾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佳。该混剂用量为50 g/667 m2,药后3天、7天和10天其校正防效分别为86.15%、91.37%和91.32%;用量为37.5 g/667 m2,防效分别为80.73%、87.40%和88.39%。  相似文献   
578.
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CO2中的δ13C在不断地下降.植物中δ13C的变化是大气CO2浓度和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文中利用树木年轮δ13C序列和植物碳同位素分馏模型,尝试恢复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的变化.结果表明,1850年之前,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相对恒定在-6.60%0(R2=0.052),而1850年之后,该大气δ13C明显降低(R2=0.65)。平均约为-7.04‰,平均年降低0.0084‰.这一结果高于从冰芯气泡所恢复的大气δ13C,1850年~1981年冰芯大气δ13C平均年降低约0.0065‰.这可能与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有更高的分辨率及树木生长点大气δ13C不同于全球大气δ13C值有关.  相似文献   
579.
东北地区蒿属植物比较形态学研究Ⅱ.叶表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蒿属(Artemisia)植物,莳萝蒿组(A.sect.Absinthium DC),艾蒿组(Sect.Abrotanum Bess),艾组(Sect.Artemisia),龙蒿组(Sect.Dracumculus Bess),牡蒿组(Sect.latiobus Y.R.Ling)36种成熟代表植物叶表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其中表皮细胞大小、形状不等。下表皮均有气孔器。气孔器的形状大多数为园形、卵园形或椭圆形。气孔类型为不规则型、不等细胞型、辐射细胞型等。大多数植物叶表皮具有表皮细胞毛。这些微形态特征在组间存在着某种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580.
四川卧龙地区珙桐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是我国特产的第三纪古热带区系的孑遗植物。本文通过对珙桐群落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和林木层的优势度分析,说明该群落是一种种类丰富,古老成分较多,并以珙桐为优势的具有残遗性质的混交林。通过生活型、叶级谱、叶型与叶质的分析,珙桐林是一种中亚热带亚高山垂直带谱上的典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此外,对群落结构和动态也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