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脂质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温小波 《动物学研究》2001,22(1):64-68,T001,T002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期幼体肝胰腺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蟹的肝胰腺腺管上皮由E,F,B和R4种细胞组成,其中E细胞为胚胎细胞,能分化成其他3种细胞;B,R和F细胞均呈,高柱状,腔面有发达的微绒毛,基底部有基膜,呈明显的极性分布;B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胞质中有1-2个大液泡,起分泌作用,属分泌液;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还可见酶原颗粒;R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和脂肪滴,主要起贮存养人的作用。细胞的连接有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2种方式。与脂质营养缺乏时相比,脂质营养充足的幼体其肝胰腺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R细胞质中有连多的脂肪滴,线粒体呈饱满的圆形或椭圆形,且膜未见有内陷或萎缩,滑面内质网膨胀成小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52.
绒螯蟹触角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基于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了绒螯蟹触角的形态结构,分析了绒螯蟹第1触角内、外肢节的组成,以及外肢节内侧感觉毛的特点;第2触角内肢节的形状以及极长感觉毛和表面鳞片的特征.探讨了在绒螯蟹系统分类中,触角形态特征作为新的分类性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3.
线粒体DNA(mtDNA)因它的高拷贝数、易扩增、高突变率、中性、低重组和母系遗传等特征,已广泛应用在系统进化和群体遗传研究方面[1,2].但是,由于mtDNA本身的特征,如异质性.  相似文献   
54.
根据2008-2009年浙江分水江水库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分水江水库的物质平衡Ecopath模型.模型构成包括鲢、鳙、鳊、花〖HT5,7〗鱼〖KG-*3〗〖HT5,6〗骨〖HT5F〗、翘嘴鲌、鲴类、其他鱼类、寡毛类、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14个功能组,较好地模拟了分水江的水库生态系统.结果表明: 分水江水库生态系统包含5个营养级,且营养物质流动主要发生在前3个营养级.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是系统中的主要能流,但是食物网结构较简单,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转移效率在低营养级较低,表明系统的能量利用较低,过多的营养物质储存在系统中可能导致富营养化的发生.较低的联结指数、系统杂食性系数、Finn氏循环指数以及Finn氏平均路径长度值都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生产量/总呼吸和生产量/生物量的值较高,说明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远高于其呼吸量,系统处于生态发育前期.分水江水库由于发育历史较短,仍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5.
运用RAPD技术对棺头蟋属昆虫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恺  郑哲民  陈立侨 《昆虫学报》2003,46(6):761-765
用RAPD技术研究了棺头蟋属Loxoblemmus 9个种的亲缘关系。研究中每种使用了3个标本,试验所用的54种随机引物中,有9种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多态性片断,多态性片断共计193条。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个体间及种间扩增片断共享度和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每个种均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所呈现的属内种间关系与传统分类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鼠类对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常绿阔叶林重要伴生种)种子的捕食和传播.共设置了带1、带2、带3(常绿阔叶林中)、带4(马尾松林中)和带5(灌丛中)5条样带及2种种子的布置方式(有无掩盖和有无标签).结果表明,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是石栎种子潜在的捕食和传播者.损失种子可以分为3类:即Ⅰ类种子被吃,标签连着种子的残余部分;Ⅱ类种子被搬走,仅标签留在原地;Ⅲ类是标签和种子均消失.实验观察前期,种子损失量较大,随后逐渐降低;种子的日消失率在整个实验期间具有明显的波动,带2的日均消失率最高,为1.03%,带5的日均消失率最低(0.32%).3种种子命运所占比例在5个样带中存在差异,与不同样带的植被组成密切相关.有掩盖和无掩盖放置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前者的日消失率明显低于后者,而有无标签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种子被鼠类搬运的最远距离为6.7 m.  相似文献   
5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