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西藏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垂直带谱的划分与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勇  樊国盛  李乡旺  郑维列 《广西植物》2004,24(2):107-112,106
将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分布划分为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山地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带、高山寒带疏林、灌丛、草甸带和高山荒漠带。在上述基础上 ,分析了各带谱的区系组成、性质和特有种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2.
西藏列当科一新记录属--野菰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当科野菰属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在西藏的分布为新记录。  相似文献   
53.
54.
林火影响着林木的更新、生长发育以及林分演替, 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为了评估林火对不同龄级树木生长的影响, 该文研究了西藏林芝市朗县2005年林火前后高山松(Pinus densata)的树轮变异特点。在林分内, 选择62株过火林木, 进行树芯样品采集, 且依据胸径将样树分为幼树(胸径< 10 cm)和成年树(胸径≥10 cm)。树木年轮学交叉定年结果显示样本最大年龄为102年, 最小年龄为19年, 平均年龄为48年。研究结果表明: 过火前幼树径向生长与上一年11月平均最低气温显著负相关, 成年树径向生长与当年9月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 过火后幼树和成年树的径向生长均与当年1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成年树对火干扰的抵抗力(过火年-过火前树轮宽度降低的百分比)和恢复力(过火后-过火前树轮宽度恢复的百分比)都显著高于幼树。过火后不同龄级的树木生长都加快。在地表火干扰中, 成年树比幼树更能抵抗火干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恢复及林火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基于相关的统计年鉴,采用综合法对2000-2012年西藏农牧民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研究区农牧民生态状况均表现为生态盈余,但其盈余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7.49 hm2下降到2012年的6.35 hm2,降幅达15.3%;生态足迹呈波动式逐渐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03 hm2增加到2012年的1.26 hm2.
  相似文献   
56.
西藏地区雪层杜鹃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LP技术对西藏地区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5个天然种群135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筛选得出的6对引物共扩增产物273条DNA片段,扩增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71%。5个雪层杜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表现了相似的变化趋势,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工布江达县种群 < 米林种群 < 嘎隆拉种群 < 色季拉山种群 < 红拉山种群。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雪层杜鹃在物种水平(PPL=85.71%,I=0.415 1,h=0.273)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水平(PPL=62.26%,I=0.280 3,h=0.184 1)的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3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6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雪层杜鹃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324)与AMOVA分析得到的遗传变异分布结果一致。UPGMA聚类结果说明雪层杜鹃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引起雪层杜鹃的遗传变异的原因可能是地理环境不同和种群的生境类型差异。最后就雪层杜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通过对西藏湖泊长刺溞复合种(Daphnia longispina complex)中分布最广的3个物种, 即长刺溞(D. longispina)、盔形溞(D. galeata)和颈齿溞(D. dentifera)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以及GenBank中欧洲的长刺溞、加拿大的颈齿溞和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盔型溞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西藏湖泊长刺溞复合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发现西藏地区的盔型溞、颈齿溞和长刺溞均已出现较大分化。颈齿溞种群内遗传差异度为0.33-2.32%, 盔型溞为0.33-2.74%, 长刺溞的遗传差异度最高, 为1.31-5.50%。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系统树均表明, 长刺溞复合种由3个进化分支组成, 分别对应长刺溞、盔型溞和颈齿溞, 三者之间的遗传差异度为9.40-16.98%(Kimura 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基于COI基因单倍型(haplotype)所构建的网络关系也支持上述3个分支的存在。早期记录虽然显示长刺溞在我国分布较广, 但本次调查只在班公错有发现, 相比之下, 盔形溞和颈齿溞则分布更广。我们的研究表明, 由于形态学鉴定上的局限性, 早期的长刺溞记录很可能混杂了容易引起混淆的盔型溞或颈齿溞。  相似文献   
58.
席焕久 《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
藏族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藏族特殊的适应高原缺氧机制,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根据国内外数据库的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 从高原适应的角度回顾了30多年藏族人类学研究。回顾显示, 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 不仅形态和机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而且体成分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体现了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的统一。这些变化是长期进化形成的, 与安第斯山人等有明显不同, 就是在同一高原生活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藏族乃至尼泊尔和印度藏族的体质也表现出地域差异, 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所致, 两个关键性的基因是导致两大高原人口高原适应机制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9.
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柑桔果实主要品质因素(色泽、有机酸和糖)的生理基础,以及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地形地貌等主要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柑桔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对我国柑桔品质区划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
报道了采自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基地的鳞翅目蝙蝠蛾科一新种,比如蝠蛾Hepialus biruensis Fu, sp.nov。该种幼虫是我国特产药材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