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乳酸杆菌体外对大肠埃希菌O-78拮抗作用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乳酸杆菌体外对大肠埃希菌O-78的拮抗作用。方法:将乳酸杆菌与大肠埃希菌O-78体外共培养观察拮抗情况及用电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等量同时间接种,24h内乳杆菌就将大肠埃氏菌O-78全部抑杀;乳酸杆菌早24h接种,4-8h内将大肠埃希菌O-78全部抑杀;大肠埃希菌O-78早24h接种,在12-24h内全部被抑杀。电镜观察发现,经乳酸杆菌培养液处理,大肠埃希菌O-78细胞膜形态发生变化。结论:本试验中所用乳酸杆菌体外具有抑制杀死大肠埃希菌O-78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植物转脂蛋白(LTPs)是多基因编码的蛋白家族,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虽然LTPs的确切功能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但它参与植物生物、非生物胁迫反应以及它的抗性功能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关于LTPs功能的调节机制目前几乎一无所知.最近,从白菜中分离的钙调素结合蛋白-10(CaMBP-10)被鉴定为植物转脂蛋白家族成员,并且,体外实验证明钙调素(CaM)调节其脂质结合活性.为了深入了解转脂蛋白功能的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CaMBP-10的磷酸化作用,发现CaMBP-10可被豌豆质膜内源性蛋白激酶磷酸化,钙离子(Ca2+)能刺激磷酸化,钙螯合剂EGTA以及CaM拮抗剂W-7和TFP均能显著抑制磷酸化.免疫印迹分析最终确定该激酶为CDPK家族成员.构建突变体进一步研究了CaMBP-10的磷酸化位点,发现其位于蛋白的C-末端区域,并与已确定的CaM结合位点重合.同时,分析结果表明CaM能抑制CaMBP-10的磷酸化.反之,CaMBP-10的磷酸化又能阻断其与CaM的结合,显示出两种调节方式相互竞争的特点.为深入研究磷酸化作用对CaMBP-10脂质结合活性的影响,构建突变体(Ser83Asp,Ser85Asp)以模拟磷酸化状态.实验结果显示,磷酸化作用能显著增强CaMBP-10的脂质结合活性,而且突变体的脂质结合活性不受CaM的影响.采用胶内磷酸化测定法(in-gelkinaseassay)研究了激酶的自磷酸化特点以及CaMBP-10对激酶自磷酸化的影响,发现CaMBP-10能激活激酶的自磷酸化,激酶的自磷酸化又能促进其对底物的磷酸化作用.这样,激酶的自磷酸化与底物的磷酸化形成一种"正反馈环"的调节模式.综合研究结果,本文首次证明了LTP受CaM结合和CDPK磷酸化的双重调节.而且,CaM结合位点与磷酸化位点的重合预示可能存在特殊的调节机制,以协同应答胞内的Ca2+信号.  相似文献   
53.
利用100 keV/μm碳离子束(初始能量为290 MeV/u)照射溶解于纯水、10 mmol/L Tris、1 mmol/L EDTA及TE 缓冲液中的pUC19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不同溶液中各种形态DNA分子所占份额,并计算得到不同剂量下平均每个质粒分子中单链断裂(SSB)及双链断裂(DSB)的数目.发现Tris通过抑制SSB和DSB的产生对碳重离子辐照下的质粒DNA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EDTA能够加剧SSB的产生而抑制DSB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和40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BRCA1突变的14个新位点。(2)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P<0.01)。(3)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SSR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杂交品种真实性和DNA指纹图谱,对新育成的19个枇杷杂交品种(系)进行SSR标记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从已发表的8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多态性引物19对,在24份枇杷材料中共扩增到83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4.37条,PIC值为0.234~0.983,平均为0.764。经12对具有父本特征带多态性引物鉴定, 19个杂交新品种(系)全部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100%。UPGMA聚类分析表明,19个杂交新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28~0.969,与杂交亲本‘新白2号’和‘贵妃’聚为同一个大类,并可细分为4个亚类,红肉与白肉的枇杷品种(系)间无明显划分。同时利用8对多态性SSR引物组合,构建了19个枇杷杂交新品种(系)的分子指纹图谱。这为枇杷品种鉴定、新品种权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海巴戟果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获得海巴戟水溶性粗多糖,经DEAE-Sephadex A-50分离纯化得海巴戟果水溶性多糖(MOCI)。经纸层析、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和SepharoseCl-4B柱层析纯度鉴定表明,MOCI为相对分子质量均一的纯多糖。抗衰老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OCI能有效清除.OH和O2^-.自由基。  相似文献   
57.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养分利用、主要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云南省丘北辣椒示范区对辣椒-花生、辣椒-大豆和辣椒-玉米间作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间作系统中辣椒叶片N、P和 K含量均显著高于辣椒单作,其中辣椒-玉米(10 ∶2)间作系统中辣椒叶片N、P和K含量分别比单作增加12.93%、 5.17%和22.64%.与辣椒单作相比,辣椒间作显著提高了盛果期辣椒的株高和单株结果数,提高幅度分别为1.57%~20.89%和3.06%~307.52%;有效控制了辣椒病毒病、疫病和烟青虫的发生,控制效果分别达24.01%、6.87%~23.80%和4.31%~36.40%;辣椒间作显著提高了辣椒的生物量和产量,辣椒产量的增幅为9.73%~53.52%,起到了明显的增产、增值效果.初步筛选出的辣椒-花生(15∶5)、辣椒-大豆(8∶2)和辣椒-玉米(10 ∶2)三种辣椒间作模式供进一步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58.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内,设置了36个样方,以样方内株数≥10的27个物种为研究对象,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N×N最近邻体列联表、2×2列联表截表以及Pielou分离指数,研究了群落内27个物种的种间分离规律,采用Clark_Evans最近邻体法测定了27个物种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27个物种中,有3个呈聚集分布,24个呈随机分布;(2)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中正分离种对占59.83%,随机毗邻种对占40.17%,没有负分离,群落稳定;(3)正分离主要发生在群落优势种或建群种之间,优势种之间也有随机毗邻发生;(4)呈聚集分布的物种与其它物种主要表现为正分离,一般不表现为负分离;而呈随机分布的物种之间多数表现为随机毗邻,也有部分表现为正分离或负分离;(5)群落内27个物种互相交错分布,是全面不分离的。  相似文献   
59.
摘要 目的:探讨环状RNA MRPS35(circMRPS35)对胃癌(G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GC细胞系(HGC-27、MGC-803、MKN45和AGS)和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circMRPS35、miR-130a-3p和锌环指蛋白3(ZNRF3)mRNA表达。另取MGC-803细胞,分为对照组、pc-NC组、pc-circMRPS35组、pc-circMRPS35+miR-NC组、pc-circMRPS35+miR-130a-3p组,采用Lipofectamine 3000进行质粒转染。RT-qPCR检测circMRPS35、miR-130a-3p和ZNRF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ZNRF3蛋白表达,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裸鼠移植瘤实验探究circMRPS35对GC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30a-3p与circMRPS35或ZNRF3的靶标关系。结果:GC细胞系中circMRPS35和ZNRF3 mRNA呈低表达,miR-130a-3p呈高表达(均P<0.05)。过表达circMRPS35可降低miR-130a-3p,上调ZNRF3 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均P<0.05);circMRPS35过表达对GC细胞恶性行为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被miR-130a-3p mimic逆转(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0a-3p可降低circMRPS35-WT和ZNRF3-WT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论:circMRPS35可能通过miR-130a-3p/ZNRF3轴抑制G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0.
1.本文描述了三尖杉酯碱对小鼠L_(1210)腹水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瘤细胞主要是以“凋落”(Apoptosis)的形式裂解死亡。并观察和讨论了这种坏死细胞的形态变化过程。2.三尖杉酯碱引起瘤细胞有丝分裂减少,从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可能是由于药物引起分裂间期细胞的损伤,从而使进入分裂期的细胞数减少。3.通过观察三尖杉酯碱对瘤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我们对药物作用的原理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它可能是直接对核酸的结构与代谢发生作用,但也不能排除对蛋白质代谢的干扰。4.实验组细胞中A型病毒颗粒的减少,可能主要是瘤细胞受到药物的破坏,而间接影响了病毒的正常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