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活史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生活史的影响因子对于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除筑巢集中期、窝卵数、巢捕食率和割草毁巢率外,两种山鹪莺各繁殖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黄腹山鹪莺的窝卵数相对较小,但卵重较大,而纯色山鹪莺则相反;3)与体重相似的9种雀形目鸟类相比,两种山鹪莺具有相对较高的年生产力;4)两种山鹪莺在部分繁殖参数上出现了分化,这可能是它们对不同巢捕食风险的响应,黄腹山鹪莺的巢捕食率相对较高,采取低窝卵数和高的卵重,而纯色山鹪莺则为高的窝卵数和低的卵重。  相似文献   
52.
2015年5~12月,利用无线电跟踪方法对澳门路环3只犬蝠(Cynopterus sphinx;2♂♂,1♀)的捕食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3只犬蝠的月平均捕食区面积的大小差异显著(F_(3,23)=77.854,P0.000 1),2雄性的捕食区面积分别为(1.6±0.4)hm2(n=8)和(17.9±6.6)hm~2(n=8),雌性为(31.7±4.7)hm2(n=7);3只犬蝠的捕食区离日栖息地的平均距离差异亦显著(F3,23=16.034,P0.001),2雄性分别为(53.6±12.4)m和(446.2±68.8)m(二者均n=8),雌性为(606.9±94.7)m(n=7);2雄性的捕食区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雌性与2雄性的捕食区均无重叠。此外,不同月份犬蝠的捕食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冬季(11月和12月)捕食区面积相对较大,且雌性的10月份捕食区面积比相邻月份有所减少。本研究说明,犬蝠的捕食区通常靠近其日栖息地,捕食区面积中等,其面积大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术OCT对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进行活体成像,并结合电镜能谱技术定量分析斑马鱼模型骨质的钙磷元素含量及分布情况,共同探讨OCT方法在基于斑马鱼模型开展的骨质疏松研究中的使用价值。选取40条3月龄野生型斑马鱼暴露于50μmol/L泼尼松龙溶液和含0. 5%DMSO的溶液中(对照组),28. 5℃下培养,分别于第5、10、20天取出浸药组和对照组进行OCT活体成像,比较两者光散射特征。在每个时间点的成像之后,将浸药组的5条斑马鱼处死,然后取颅骨进行元素含量电镜扫描能谱分析。本研究利用50μmol/L泼尼松龙溶液培养斑马鱼至第20天,成功构建了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活体OCT成像显示骨组织光散射减弱,光子量明显减少,呈不均匀分布。能谱元素检查结果说明颅骨内所含钙、磷比例明显下降,证实骨质疏松发生,骨量减少。OCT成像方法在对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进行活体、实时、无创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试验也为骨质疏松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筛选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草地贪夜蛾人工饲料及饲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人工饲料配方及优化饲养条件,为草地贪夜蛾室内批量饲养奠定基础。利用不同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工艺、不同温湿条件、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群体饲养,研究其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并开展不同产卵介质对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27℃±0.5℃、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6 h∶8 h的人工气候箱中,采用饲料配方4进行幼虫群体饲养的效果最好,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27.1 d,幼虫存活率高达83.8%,化蛹率为91.2%,雌雄性比为1∶1.08,单雌产卵量为836粒。另外,草地贪夜蛾幼虫最喜食加热20 min的饲料,成虫于粉色塑料纸上产卵量最大。该饲料配方非常适宜草地贪夜蛾室内饲养,优化的饲养条件也为其室内规模化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背景】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是木质素降解的主要酶,二者有协同效应。Mnp活性依赖于Mn~(2+),而Mn~(2+)是大多数漆酶的抑制剂。【目的】获得耐Mn~(2+)的细菌漆酶用于木质素降解。【方法】构建许昌市某污水河污泥宏基因组文库,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细菌漆酶基因lac1542。使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Lac1542,研究纯化后的重组蛋白酶学性质并进一步检测了含Lac1542复合酶系降解木质素能力。【结果】测序结果显示lac1542编码一个含513个氨基酸的蛋白。以ABTS为底物Lac1542最适反应pH为4.0,在pH 3.0-6.5范围内酶活性稳定。最适反应温度是75°C,在70°C以下酶活性稳定;100 mmol/L的Mn~(2+)仍能提高酶的活性。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该酶的最适底物顺序为:ABTS丁香醛联氮儿茶酚2,6-DMP愈创木酚。Lac1542/Mnp复合酶系对木质素降解率为47.8%,比单独使用Mnp木质素降解率(22.4%)提高25.4%。Lac1542/Mnp/灰盖鬼伞过氧化物酶(Coprinus cinereus Peroxidase,CIP)复合酶系木质素降解高达71.5%,比Mnp/CIP酶系木质素降解率(48.9%)提高22.6%,加入Lac1542后的复合酶系能明显提高木质素的降解率。【结论】Lac1542的可溶性表达、耐受高浓度Mn~(2+)、热稳定性使得Lac1542可以替代一些经典的真菌漆酶应用于制浆、造纸、纤维素乙醇生产、染料脱色等工业。  相似文献   
56.
正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构成了动物的体被,而体被富有的色素细胞具有颜色即为体色,其物质基础主要是酪氨酸源性色素,即黑色素及其衍生物(Hartmeyer et al.,1997;王晓玲和王信军,2006;吴宇婷,2011)。动物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常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或形成强烈反差,具有保护、识别以及体温调节等作用(王晓玲和王信军,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晚成型小鼠胎后发育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建立过程和发育模式,探讨其与适应性调节假说的关系,测定了从出生后至27日龄小鼠小肠前、中、后段的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氨基肽酶的酶活力。结果发现单位组织酶活力方面,乳糖酶活力先增后降,小肠前段在9日龄而中后段在12日龄达到最高,至27日龄时仅中段有微弱的酶活力;蔗糖酶活力12日龄始出现,前段和后段自15日龄迅速升高,至18日龄达最高,但随后显著降低,而中段在15日龄后持续升高至21日龄达到最高,此后维持在较高水平;麦芽糖酶出生时已具有活力,但在15日龄前维持较低水平,此后迅速升高,前后段在18日龄,中段在21日龄达到峰值,此后下降;小肠前段的氨基肽酶活力出生后至27日龄持续下降,而后段和中段从出生到断乳前则持续升高,断乳后略有下降。除乳糖酶总酶活力先增后降,在15日龄达峰值外,其余3种酶的总酶活力均持续增加。在小肠不同位置4种酶活力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且日龄对不同位置酶活力的影响趋势不同。总之,小鼠小肠4种消化酶的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能够与其食物转变的消化需求相匹配,部分地支持适应性调节假说。  相似文献   
58.
动物通道是缓解高速公路对其周边野生动物生境隔离的有效措施,通道的位置是影响其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对通道的选址却甚少涉及。以武深高速为例,推荐一种基于物种运动路径识别的通道选址方法,选取影响动物生境选择的环境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借助GIS手段对公路周边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水文分析原理快速准确地刻画出物种在生境中的潜在活动路径,从而确定了5处高速公路上建设动物通道的理想位置。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量地反映出生境的质量格局对于物种运动的影响,准确定位出物种运动受到阻碍的关键区域,在景观层次上,提出的通道位置能有效地缓解栖息地破碎化造成的生态压力;研究不但能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同时亦为道路网设计、城市生态规划等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9.
黑素皮质素受体1 (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基因是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 鸟类羽色的变异与MC1R基因的变异有密切关系。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存在羽色多态现象, 有棕色型、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的分化。为了探究MC1R基因与棕背伯劳色型分化的关系, 本研究对分布于广东省的3种色型共计11只棕背伯劳的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1) 11个实验个体的MC1R基因序列共有4种单倍型, 其中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共享单倍型H3。(2) 3种色型棕背伯劳MC1R基因编码区的第34-931位的899个碱基中共有47个碱基变异位点, 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共有18个变异位点, 这些变异位点与黑色表型无对应关系。(3)黑色型与黑色白边型个体基因型在第268-303位编码区出现了36个碱基的缺失, 对应着12个氨基酸的缺失, 该缺失与黑色表型相对应。因此推测棕背伯劳的黑化与MC1R基因碱基片段的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